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三體》電影上映前一定要看的科幻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7-07 14:28


本文出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2015年7月刊

今年4月,由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同名小改編的中國科幻大片《三體》在北京舉辦發布會,宣佈電影定檔2016年7月。這一消息對於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 無疑是一針強心劑。看慣了好萊塢式的科幻大片,中國的科幻大片能否滿足我們的胃口呢?無論如何,科幻電影都是引爆沉寂的本土影壇的關鍵力量。那麼,科幻電 影到底有哪些神奇的魔力,關於它,有哪些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呢?


科幻電影的誕生時間比你想象的早很多

從法國裏昂市中心的白萊果廣場出發,向東南方向走上大約4千米,便是電影發明人盧米埃爾兄弟的故居。1895年,這對兄弟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拍攝了他們的第一卷電影膠片《盧米埃爾工廠大門》。

電影能夠在法國誕生並不是偶然的。19世紀末的法國,誕生了諸多令人“腦洞大開”的技術成果,比如以蒸汽動力驅動的“蝙蝠飛機”、模組化建造的埃菲爾鐵塔,以及電影這種有效記錄人與物活動的手段。在最早的一批電影膠片中,我們已經找到些許帶有科幻色彩的元素。

最早的科幻電影只有短短16分鐘

受制於早期的電影拍攝技術,尤其是膠片的長度,最早的這批電影几乎不可能講述完整的故事,最多隻能呈現一個幽默的生活片段。科幻研究者公認的第一部有完整情節的科幻“長片”,是喬治·梅裏愛拍攝於1902年的《月球旅行記》。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長度只有16分鐘的《月球旅行記》只能算是一部“微電影”,但在當時,它卻是整合了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登月第一人》,並加入梅裏愛本人諸多奇想的劃時代力作。

電影技術的進步,為越來越多的科幻作品搬上大銀幕創造了條件。在有聲電影出現前的“默片時代”,已經出現了《大都會》這樣長達3.5小時的鴻篇巨制。這部完成於1927年的德國科幻片,設定了一個兩極分化的未來世界:權貴和富人住在夢幻般的豪華大廈裏,每天過享樂的生活;而貧窮的工薪階層則長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與冰冷的機器相伴,終日辛苦勞碌。這部影片對未來城市的塑造,以及諸多科技細節的幻想描寫,影響了包括《星球大戰》《第五元素》《風之谷》在內的一大批經典科幻片。

最早的“加特技”因科幻電影需要而生

從默片時代的經典遺珠,到20世紀后半葉和21世紀越來越華麗的巨制,科幻片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時常扮演推動電影科技進步的角色。或者,電影人為追求更好的表現效果,引入乃至開發全新的電影特技,這在科幻片領域已是一種常態,而且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在裏昂老城區的聖讓首席大教堂附近,就有一家展示電影道具、微縮景觀和電影分鏡圖的博物館,讓人們得以回溯科幻片與電影科技發展雙螺旋式上升的關係。默片時代的科幻片,已經重視營造場景中的科技感,然而往往只能通過一些所謂的“假機器”,也就是充滿工業元素卻並不符合現實的道具機械來實現,《月球旅行記》裏的“月球大炮”即是如此。最早的特技攝影也因為科幻片的需要而誕生,正如《雨果》中表現的那樣,“月球人”被打死時的煙霧效果,是梅裏愛控制攝影機和膠片“非正常運轉”實現的把戲。

除此之外,早期的科幻片還催生了化妝特技的發展。在科技水平較低的電影“萌芽期”,通過化妝、頭飾和燈光的配合,塑造外表怪異或是恐怖的角色相對容易,因此,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羅伯特·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等帶有恐怖色彩的科幻作品,就成為早期科幻電影人心目中的熱門題材。

科技成果為科幻電影創造奇跡

隨電影科技的進步,科幻片導演往往會嘗試將最新的科技成果整合到影片當中,或者以此為基石研究影片所需的特技,如此這般,科幻片的技術含量一日千里,並時常成為整個電影業的“開路先鋒”。在《2001:太空奧德賽》裏,反派角色超級電腦HAL9000奏出的關機曲,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首由電腦演奏的歌曲。為了拍攝《星球大戰》,喬治·盧卡斯創立了工業光魔公司,奠定了電腦動在影視製作中的位置。《終結者》裏的綠幕特效,《阿凡達》裏的動作捕捉技術等,將這些重要的電影特技推向了新的高度。為了給計劃於2017年年底上映的《阿凡達2》搜集素材,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甚至打造了深海潛水器,進入馬里亞納海溝的“挑戰者深淵”,為這部影片增添了更多科學色彩。

但電影特技的進步,也為科幻片帶來了另一種隱憂:炫目的特效,有時也會暫時掩蓋影片本身的空洞,《侏羅紀公園3》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對於科幻片來,在視覺效果之外,影片的“靈魂”仍是不可或缺的、更為重要的元素。

看科幻名作與電影如何相互“接駁”

科幻電影的成功,與優秀的科幻作品是相輔相成的。100多年來,被搬上銀幕的經典科幻作品數不勝數,而電影的賣座,又反推原著小的流行。

將文字轉化成不失作品原意的圖像,也是電影人面臨的挑戰。從早期科幻電影人改編《弗蘭肯斯坦》的嘗試,到《三體》的電影化,這些挑戰一直存在。畢竟,瑪麗·雪萊並沒有描述那個利用人類屍塊製造的怪物的每一處細節,而劉慈欣更沒有精確塑造“三體人”的形象。想象的空間是無限的,然而呈現在大銀幕上的形象,難免會削弱作者苦心營造的神秘感,如何最多地保留“原汁原味”,顯然需要更多的思量。科幻作品如何搬上銀幕,實是讓電影人“燒腦”的問題,但正是不斷解決這些棘手問題,才使他們靈感迸發,倒推電影技術的進步和優秀科幻作品的湧現。(作者:苗若玖)

編輯:張旭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