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改十年:不斷完善 意義重大
鉅亨網新聞中心
王永利?中國銀行資深研究員
2005年7月21日,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發生重大改革:由原來單一盯住美元,並由央行統一報價,轉變為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央行同時明確:人民幣兌美元基準匯率由1:8.2765調整為1:8.11,升值2%;銀行間即期外匯交易一籃子貨幣兌人民幣的每日收市價作為翌日買賣中間價,每天實際交易價上下浮動的幅度不超過0.3%。之后,央行堅持“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原則,陸續擴大外匯交易價格每日浮動的控制幅度(2007年5月21日起,由0.3%擴大到0.5%。2012年4月16日起,進一步擴大到1%。2014年3月17日起,再次擴大到2%),不斷減少央行干預匯率的力度,增強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作用,加快匯率市場化進程。
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即將走過10個年頭了,期間逐步放開、不斷完善,在整個國家的市場機制建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一是由單一盯住美元,改為與一籃子貨幣掛鉤,既有利於鼓勵涉外投資和貿易中靈活選擇包括美元在內的多種國際貨幣,避免過多地使用和依賴美元,降低貨幣兌換成本和匯率風險,並使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能夠更好地反映外匯兌換和儲備中主要外幣的構成和影響,從而使人民幣匯率更趨科學合理。同時,也有利於相對減弱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摩擦。
二是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並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放寬浮動范圍,既抑制了人民幣匯率的大幅波動,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又不斷推進匯率市場化,增強市場影響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果。2005年匯率改革之后,人民幣匯率呈現出不斷上升的態勢,其中,對美元匯率從匯改之初的1:8.11,升值到2014年1月份最高時的1:6.09。之后,人民幣匯率從單向升值區間進入到雙向波動區間,2014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貶值超過2%,但對其他貨幣卻明顯升值,總體上,人民幣匯率已處於合理均衡水平。
三是在推進匯率市場化的進程中,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不僅有利於防止外匯大進大出,保持經濟相對穩定,而且有利於增強央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增強國際上對人民幣的信心,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可以說,十年匯改,成果顯著。
但是,匯率形成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是要明確人民幣匯率參考的“一籃子貨幣”的構成:即包括哪些貨幣以及這些貨幣所占比重。匯率改革盡管已近十年,但是,當人們講到匯率時,甚至在官方和媒體報導匯率變化時,卻仍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而不是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匯率綜合指數。貨幣當局也很少公布“一籃子貨幣”的構成及人民幣匯率指數。所以,2014年以來,當人民幣兌美元出現較大幅度貶值時,社會上普遍的說法都是人民幣貶值了,而忽視了人民幣對其他貨幣明顯升值的現實,形成了很大的誤導。
因此,央行應該公布“一籃子貨幣”的構成以及人民幣匯率指數,保持公開透明。今後在講到人民幣匯率變化時,應該突出講人民幣匯率指數的變化,而不是單純指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變化。人民幣“一籃子貨幣”的構成(幣種及占比)也應該定期檢討和適時調整,使其更加符合外匯交易和外匯儲備的貨幣構成。
二是與利率市場化配套推進,進一步擴大每日匯率浮動范圍,直至完全解除對匯率浮動范圍的限制。現在,人民幣利率的管制正在趨向完全放開(目前,只剩下存款利率上浮范圍沒有解除,但放大到基準利率的1.5倍已經非常大了,繼續保持上浮限制的意義已經不明顯了,實際上可以考慮完全解除對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的管理),而匯率與利率密切相關,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匯率市場化也需要配套推進,並共同推動人民幣向自由兌換邁進。
三是大力促進外匯交易市場的發展,創造開放統一、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設定中的決定性作用,前提是必須培育出開放統一、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否則,在一個壟斷的、扭曲的市場環境中,完全由市場決定價格、設定資源,就可能產生更加嚴重的惡果。因此,在推動匯率市場化的進程中,必須大力促進外匯交易市場的發展,包括擴大市場交易主體、豐富外匯交易產品、改進交易機制、加強市場監管等。
四是配合人民幣國際化與可自由兌換不斷改進和加強外匯監管。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和可自由兌換的推進,並不是不需要加強人民幣和金融市場的監管乃至必要的市場干預了,相反,其對貨幣和市場監管的要求更高了。今後,人民幣和外匯的跨境流動會更加頻繁,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會更加劇烈,影響因素會更加復雜,造成的沖擊會更加強烈,就會對監管帶來更大挑戰。因此,必須不斷改進和加強外匯監管,並做好應急預案(包括必要的市場干預),有效防范和及時化解可能暴露的風險。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2005年匯改以來,我國長期面對的是外匯大量流入,人民幣處於不斷升值的狀態,相應的,全社會持有外匯的意愿減弱,而紛紛結匯並最終由央行兜底,形成巨額國家外匯儲備。在這一過程中,監管部門逐漸積累和豐富了應對的經驗,並不斷放松了對外匯的管制。但自2014年以來,這種局面發生了重大轉變,人民幣對美元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貶值,社會上一度出現了較強的購匯和海外運用的意愿,造成央行外匯占款增速大幅回落甚至出現負增長,對基礎貨幣投放及貨幣總量的預期增長產生了嚴重沖擊,一些變化超出預期,政策應對難免被動。因此,對可能發生的外匯大量流出,以及由此可能帶來的人民幣匯率大幅貶值、央行外匯占款快速下降等,可能對人民幣貨幣總量和國際化進程等方面產生的影響決不能掉以輕心,而必須高度關注,汲取2013年6月銀行間“錢荒”以及今年6月以來“股災”的經驗教訓,學習借鑒國際經驗,提前做好場景分析以及應對的預案和政策準備,切實加強人民幣和外匯跨境流通的監測和有效管理。
特別聲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觀點,中國金融資訊網采用此文僅在於向讀者提供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立場。轉載和引用此文時務必保留此電頭,注明“來源於:中國金融資訊網”並請署上作者姓名。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