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機品牌是「血洗」還是「領先」印度市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4-10 11:20

中國手機廠在印度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主因除了本土品牌衰落、產業鏈不完善、創新不足,也與印度政府的干預密不可分。
中國手機品牌自 2014 年進軍印度市場以來以驚人的速度迅速崛起,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截至 2024 年,印度市場前五大手機品牌中,中國品牌佔四席(vivo、小米、OPPO、realme),合計市佔率超過 60%。
印度本土品牌,如 Micromax、Lava 等,市佔率從 2015 年的 68% 斷崖式下跌至 2021 年的 1%,幾乎被擠出市場。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包括性價比、技術創新和在地化行銷。以小米的百元機為例,靠著物美價廉的優勢,迅速俘獲大批用戶。反觀,印度本土手機品牌在技術上相對落後,供應鏈也高度依賴中國零件,競爭力相差甚遠,因此逐漸被市場淘汰。
事實上,中國手機品牌透過印度建廠、技術轉移,幫助印度建立了初步的手機製造產業鏈。以小米為例,與富士康合作設廠,不僅帶動了當地供應鏈的發展,也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後來,蘋果也選擇在印度生產 iPhone,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廠商先前所打下的基礎。
但隨著印度手機製造產業鏈的逐漸成熟,印度政府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試圖將中國企業的技術累積轉化為本土產業的優勢。
這些措施包括:要求中國企業進行股權轉讓,例如 vivo 與塔塔集團的合資談判;對中國企業進行巨額罰款,例如小米被罰款 48 億元;限制中國企業高管的國籍等。
印度政府的這些舉動,無疑帶有明顯的本土保護主義色彩,試圖將中國企業的技術累積「據為己有」。同時,印度政府也積極採取措施扶持本土手機製造業,例如透過關稅政策提高整機進口稅,限制中國品牌高端化,禁止小米銷售高階機種等。
綜上所述,這場「中印手機之戰」的本質是全球化產業轉移和本土保護主義的碰撞。未來,雙方肯定還會在技術控制權和市場准入等方面展開激烈的博弈。
- 華爾街頂尖分析師專欄Joe’s華爾街脈動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