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美國企業研究所:里根經濟學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好嗎

鉅亨網新聞中心


    《經濟學》專欄作家 詹姆斯•比索科吉斯

美國奧巴馬政府在債務危機中與國會鬧僵,且應對金融危機不力。這引起國內經濟界的極大爭論。有人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里根應對類似情形時大刀闊斧削減稅收、壓縮公共開支,提振經濟的“新保守主義”做法,遂對“里根經濟學”展開一場新的辯論。


對於里根的經濟政策,通常人們會持三種觀點:1、里根的減稅政策給美國經濟帶來了長期增長;2、里根的減稅政策實際上帶來了更多的稅收;3、里根的減稅政策對增長的作用其實被夸大了。筆者傾向於前兩種觀點。

第三種觀點犯了如下幾個錯誤。他們忘記了20世紀80年代每年1250億美元(以現在的美元來說)的稅收增長。他們也忘記了1986年的稅收改革是如何從對富人的收入收取企業所得稅轉為收取個人所得稅。

他們甚至忘了1983-1984年6%的稅收增長是因為里根的減稅政策。要知道,戰后出現v型經濟復甦態勢是正常的。人們應該都還記得,在經歷了1953-1954年的經濟蕭條后,1955年的gdp漲幅僅為7.1%。在里根經濟政策實施后,經濟的復甦成效是明顯的。

還需要注意的是,1982年夏天,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在貨幣政策方面有效的基礎改革是以更為緩和為方向的。

馬丁·菲爾德斯坦因1986年提出了一個觀點:在1981到1985年之所有的gdp增長,都與貨幣政策的改變有關。通過研究他發現,在當年的gnp變化中,在15%的增長中,只有2%與貨幣政策無關。但他同時指出,這些數據並不能支援傳統的凱恩斯主義的認為減稅提高了需求的理論,同時也無法支援減稅刺激勞動力供應明顯增長的理論。

他發現,匯率的變化和受影響的凈出口導致了不受貨幣政策影響的那一小部分經濟增長。菲爾德斯坦因和艾爾門德夫(1989)發現,1981年的稅收削減實際上並沒有為經濟增長作出貢獻。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復甦的力量歸功於貨幣政策。尤其是,並沒有跡象表明,1981年的稅收減免刺激了勞動力的增長。

原文鏈接:

http://127.0.0.1:8580/do/zaaz/ottlvgrlj8y/zbwdaxvaa0y/azn.2ayza.ynnm3.a0.yna.2nvd.0y.2nvyvy0xax3/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