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抵法 倡中歐共拓第三方市場 願參與歐洲投資計劃
鉅亨網新聞中心
法國總統歐蘭德歡迎中國總理李克強到訪。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正在歐洲訪問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當地時間6月29日晚乘專機抵達巴黎戴高樂機場,開始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李克強此行在多個場合提出「三方合作」的概念,指面對全球經濟深度調整和下行壓力,要立足實體經濟,對內推進結構性改革,對外加強國際產能合作,不斷擴大利益匯合點,開創合作發展的新模式。中歐雙方可以裝備製造為重點,在第三方合作上取得突破。
香港《文匯報》綜合新華社、中新社報導,李克強在法國媒體發表署名文章《中法關係:知天命,行大道,常維新》中指出,中法兩國關係應「常維新」,就是刷新兩國合作新的地平線。當前,世界經濟復甦在曲折中前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分別在推進工業化和「再工業化」,國際產業格局醞釀調整與重塑。各國有旺盛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中國有性價比高的產業和裝備製造能力,法國有處於高端的先進技術,這三者對接起來,將促進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低成本、可就業、高品質的工業化,推進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發達國家出口和就業,一舉多得,互利三贏,樹立「南南合作」與「南北合作」新模式。
李克強表示,期待同法方就深化核能等領域合作、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取得新成果,這將是中法在傳統雙邊合作基礎上的新創舉和新高地,不僅有利於深化中法關係與合作,也將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國際產業升級貢獻「中法方案」。
此前在布魯塞爾出席中歐工商峰會時,李克強也提到,中歐作為全球兩大重要經濟體,有責任攜手共同推動國際產能合作。中方願發揮基礎設施建設的隊伍、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參與歐盟近期推出總額3150億歐元的歐洲投資計劃。
他提出,中歐雙方可以裝備製造為重點,在第三方合作上取得突破。中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和中東歐地區開展產能合作項目,要發揮自身中端裝備製造性價比好的優勢,也需要採購歐洲國家相關設備。採取合資、公私合營(PPP)、特許經營等方式。提高合作項目節能環保水平。
而在與比利時首相米歇爾會談時,雙方不約而同都談到了「三方合作」。
李克強說,中方願同比方在非洲及其它地區開展三方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業合作,推進當地工業化進程。米歇爾指出,比方願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同中方開展第三方合作,這不僅有利於比中雙方,對歐洲經濟復甦也有現實意義。在這個環節,李克強再次談到了「第三方市場」,並詳細闡述中方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他指出,中比雙方一致同意合作開拓第三方市場。當前許多發展中國家還處於工業化初期,需要相關裝備和生產線。中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擁有性價比較高的優勢富餘產能。比利時等發達國家已處於後工業化階段,擁有先進技術和高端裝備。
對於三方攜手開展合作,李克強認為,這不僅可以適應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而且有助於中國裝備提質升級,也有利於發達國家擴大出口,共同推動世界經濟走向復甦。(接下頁)
[NT:PAGE=$]
李克強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見證了中歐多項合作文件簽署。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李克強在布魯塞爾當地時間29日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會晤後共見記者時,就希臘債務問題重點闡述中國政府立場。
李克強表示,我此次訪歐,恰逢歐盟在希臘債務問題上面臨關鍵時刻。作為歐盟的全面戰略夥伴和重要貿易夥伴,我願代表中國政府重申,中國一貫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希望看到一個繁榮的歐洲、團結的歐盟、強大的歐元。李克強指出,希臘債務問題是歐洲內部事務,但希臘能否留在歐元區,不僅關係到歐元的穩定,也事關世界金融穩定和經濟復甦。我們始終認為,中希關係是中歐關係的一部分。中國從大局出發,為希臘克服主權債務危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也用實際行動回應了希臘克服危機的一些關切和請求。
李克強強調,我們願意看到希臘留在歐元區,呼籲國際債權人和希臘方面盡快達成一致,取得積極進展,使希臘和歐元區都能夠度過這場危機,中國願為此發揮建設性作用。
李克強提出,中法合作要互利三贏,樹立「南南合作」與「南北合作」新模式。專家指出,中國現在不僅僅是希望中歐通過合作實現雙贏,而且希望通過中歐合作為中國產能與裝備製造走向全世界,惠及三方鋪路,進而推動世界經濟的復甦和繁榮,讓全球受益。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指出,目前由於歐盟方面經濟處於低迷狀態,更是由於希臘債務危機引火燒身,使整個歐元區經濟下滑,現在對於歐元區的投資包括融資都缺乏信心。同時,中國經濟進入到深度的產業調整當中。在這種情況下,中歐都需要有一個合作的動力、合作的紐帶,能夠使雙方的經濟重振旗鼓,推動世界經濟的復甦和繁榮。
在趙俊傑看來,通過「一帶一路」和產能合作,可以把中國中高端的產能技術,包括製造業、裝備、管理經驗,還有廉價勞動力等與歐洲聯繫起來,把中國初期工業化和發達國家後工業化創意結合,進而在此基礎之上再向第三方,包括向印度、向巴基斯坦,甚至向非洲、向拉美進行延伸,最終實現三贏。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健認為,未來中國和歐洲國家的合作會從純粹的買賣關係向產業內部,或者說向產業鏈的合作發展,尤其是中國和歐洲的產業合作有非常大的潛力,因為中歐之間在產業結構方面的互補性很強。比如說,中法在產能方面開展的第三方市場合作,雙方已共同投資在英國修建核電站的項目。中法可以在這個合作基礎上,進一步把這個經驗和模式進行推廣。
趙俊傑亦指出,不僅中歐要通過合作實現雙贏,而且要通過中歐合作,把歐盟的高端製造業的技術和中國的中端、低端製造業的要素,甚至把中國的高鐵技術、航空航天高端技術結合起來以後,把中國的閒散資金和相對比較低廉的勞動力,與歐洲知識產權,包括專利技術結合起來,向全世界推廣,進而惠及三方,讓整個世界受益。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