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智能手環難堪大用 逃不過玩具“宿命”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6-29 11:39


二三線城市的“潮流者”們開始享用一線城市已經流落的“盛宴”,被北上廣深的“潮流者”們拋棄的智慧手環反而在二三線城市爆發了“初潮”,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使得用上了繼智慧手機之后的又一個“新興”的工具,恩,聯網的工具。

智慧手機被當做是用戶的控制中心,但智慧手機也是有著它的界限的,比如對人體內部身體的挖掘,跑步、睡眠、心跳等數據的挖掘,手機是不可能貼身放置的,所以它無法檢測到這些資訊。智慧手環算是最早的智慧手機硬體的衍生品,另一個衍生品是互聯網電視,作為衍生品,它一開始就“不走尋常路”,不和智慧手機正面衝突,主打的功能是健康、睡眠、提醒等,當然對於智慧手環廠商們來說,它們則對智慧手環貼上了“貼身”、“貼心”、“伴侶”等標簽,一開始打的就是創新的牌子,它們是創新的產品。


可惜,從一開始智慧手環就不被看好,至少bat沒有將重心注入,其他的中小玩家們試圖以此為據點,玩出一個大市場的野心也逐漸消弭。最初的手環產品,被拓上了玩具的烙印,現在來看,即使一年后,它們陸續推出了二代甚至三代產品,依然逃不出玩具的“宿命”。

拉低了價格,拉不高價值

智慧手環始於2013年,當時的價格基本上都在500元以上,79元的小米手環面世后,一舉拉低了整個智慧手環產品的價格,裝逼范兒的智慧手環產品被拉下“神壇”,bong的價格則由當初的599元,直接降低到99元,爾后,市場上的手環產品價格也是以小米的價格為模板。

不得不說的是,雖然小米手環質量一如既往的“屌絲”,但低廉的價格,讓不少偽極客們都有機會一窺智慧手環產品的契機,畢竟兩三千元的智慧手環產品並不便宜,大部分二三線城市用戶所使用的智慧手機價格也不過是這個價,再花高價去購買一個手環產品,太“奢侈”。

小米官方公布的數據是,手環產品銷量在600萬,而其他如bong、華為手環等銷量是要低於小米的。某電商網站上顯示智慧手環的搜尋結果達到1.5萬個,除去品牌重疊的,大約有2000多款產品,從整個市場總量來看,肯定不超過2000萬臺。

再來看看手環產品的功能和作用,其主要集中在記錄用戶的日步行數量、睡眠時間,電話提醒,鬧鐘提醒等功能上,當然,其他的也會有一兩個功能上的差異,但主要還是這幾個。去年我曾問過知名自媒體人郝志偉,為何他會佩戴手環產品,他就提到,是為了記錄運動記錄的(今年沒看到他再佩戴過)。

小米手環一代、bong一代、華為talk band b1產品,都是有著些許瑕疵的,這些瑕疵包括藍牙連接不穩定,數據記錄不準確等。現在的幾大手環廠商,基本上都推出了二代產品,細節上做了諸多優化,功能上也做了細微的創新,但對於用戶來說,並沒有大的價值提升,無非是數據記錄方面準確性提升了,我這里說的價值提升指的是,突破性的創新功能並沒有出現。

用戶79元買來的手環產品,和玩具無異,對於一線城市的用戶來說,他人好奇的局面已經過去了,而對於用戶自身來說,僅僅記錄步行數據是不夠的,即使融入了社交元素,讓附近的人和親朋好友都能夠在這個數據池里相互比拼,但比拼的價值在哪里呢?用戶知道今天走了5000步,明天走了10000步,只有最基本的數據記錄,能提供多大的價值呢?用戶需要做哪些調整呢?或者說對於用戶的身體健康狀況來說,這些“死亡”的數據,不能擁有任何更改的機會,沒有任何提示。

低價格的背后是需要有高價值的鏈條連接的,否則僅僅只是低價買一個玩具,又有什么用呢?互聯網遵循的“用戶為王”定律,在手環產品上的體現是,有心無力,它們無力創造出能夠為用戶提供高價值的功能,所以,低價規則只能讓一批玩具流向市場,所謂的除手機外的移動終端,多像一個笑話。

“友商”的致命沖擊

手環也有“友商”嗎?是小米手環和華為手環?no,現在來看,手環產品的“友商”是手機和智慧手表。手環產品最重要的功能是記錄用戶的運動數據,而現在的情況是,不少智慧手機產品都有這一功能,微信運用就能夠記錄用戶的日步行數據,其他也有不少第三方app也提供記錄用戶運用數據的功能,手環最大的效用直接被pk。

另一個友商是“智慧手表”。記得去年在某硬體廠商大會上,有不少廠商就推出了帶有螢幕功能的手環產品,從外觀上看,更像是手表產品。而蘋果等智慧手表產品與手環產品的功能非常類似,蘋果的手表產品還和手機相互打通,已經有不少應用支援蘋果的手表產品。反觀國內的智慧手環產品,太過於雞肋,至於手機來電功能提醒,更像是自己生生造出的偽需求,用戶完全可以通過手機來知道來電提醒,何必再通過手環來知道呢?也許用戶的手機不方便是么,恩,手環戴起來也不方便,因為所有的數據手機,都需要用戶24小時佩戴它,一旦用戶不使用它,那么所有的數據是無法被記錄的,一旦數據出現斷層,數據就是不完整的。

手環產品自身是依賴於手機的,諸多功能上,因為螢幕的限制,其必須能夠有一個手機終端,但既然是手機終端,手機也完全可以自己來做這些功能。來自手機的逆襲,是智慧手環產品所想不到的,畢竟,要知道“虎毒不食子”,更何況手環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和手機進行競爭。

可以預見的是,一方面由於自身價值無法提升,另一方面智慧手機功能的重疊,智慧手表產品的不斷完善,手環產品好不容易打出的一點兒市場,將會被逐漸蠶食。

手環的價值

智慧手環是否一無是處呢?明顯不是!2014年智慧手機在國內的出貨量達到尖峰,自2013年后,這種快速增長的趨勢就在逐漸下降,軟件層面,已經被bat們大肆占領,而硬體層面,各大廠商還在激烈的競爭著,手環產品在國內已經推出,國內肯定是要“山寨”的,所以不少創業者瞄準了這塊市場,功能上則直接模仿國外的產品,同時也是最熱門的功能——健康。

手環的價值之一是,硬體方面最先為廣大用戶提供記錄的工具,同時普及用戶通過互聯網工具記錄數據的習慣。dt時代,很多看似無用的數據,是需要被記錄的,比如用戶的閱讀習慣,用戶的步行數據,心跳數據,體重、身高等,都有了被記錄的機會。手環產品算是第一個在硬體領域提供給用戶記錄的硬體,手環之后,不斷有產品開始記錄用戶自身的各項數據,如血壓計、體重秤等如雨后春筍般推出,功能上和手環如出一轍,只不過其提供的是垂直領域的數據記錄。而對於廣大用戶來說,雖然其得到的是玩具的體驗,但用戶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對自身身體狀況進行記錄,健康預防方面,也算是一大提升。

第二個價值在於過渡。手機和軟件之間的連接,並不是非常順暢,手機雖然能夠隨身攜帶,但無非貼肌膚而存在,也就是說它終究還是無法24小時伴隨著用戶的,單靠軟件是無法實現巨大價值的。手環產品則恰巧出現在了這中間,通過手機,讓用戶聯網,這就是它的過渡橋梁作用。即使未來被某產品替代,手環的過渡價值無可替代,畢竟用戶是不可能一下子就突然接受某新鮮事物的,手環產品反而替用戶增長了“智商”。

“死亡”的看似無用的數據,逐漸被記錄起來,手環的價值功不可沒,可惜其無法為用戶提供更深層次的價值,一旦市場上有更酷的產品替代其功能,手環的玩具“宿命”便無法逃脫。廠商們的二代、三代產品問題,沒有“石破天驚”的聲音,一旦二三線城市的用戶都玩膩了,手環的市場還剩多少呢?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軟件紅利早就過去了,而硬體紅利這兩年也逐漸被廠商自身所掏空,像pc時代的大價值產物終難再現。去年戴手環是時髦,今年戴手環則像二貨,明年呢,手環還有明年嗎?

文/郭靜,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網圈(id:guojingdequanzi)用心做一個互聯網領域的原創狗。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