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華爾街投資大師的88條經典法則

鉅亨網新聞中心


華爾街投資大師的88條經典法則

書名:《華爾街投資大師的88條經典法則》


作者:古斌

出版社“廣東旅遊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7

內容簡介

作者是一名專業的私募基金操盤手。多年來他潛心收集巴菲特、索羅斯、羅杰斯等大師的投資心得,將其濃縮為88條黃金法則,並運用這些法則在股票市場斬獲頗豐。

作者簡介

古斌

私募基金操盤手,對華爾街投資大師的操盤手法頗有研究。旗下私募基金於2006年成立,橫跨牛、熊兩市,至今獲利十余倍,為人低調謙和,是一名大隱隱於市的實戰派民間投資高手。

精彩書摘

發現身邊的投資機會

尋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就是你家附近。

——彼得-林奇

“尋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就是你家附近:在那里找不到,就到大型購物中心去找,特別是到寫字樓去找。10倍股公司很多,例如dunkindonuts、the limited、斯巴魯、dreyfus、麥當勞、tambrands以及pepboys汽車配件公司,第一批發現這些公司經營非常成功的投資者遍布美國各地……肯德基在俄亥俄州第一家連鎖店的消費者、那些蜂擁進picave公司的顧客,這些業余投資者早在華爾街得到最初的訊息之前就有機會對自己說:‘這家公司太棒了,我是不是該買入它的股票?’

“pepboys汽車配件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一般員工、律師、會計師、供貨商、廣告公司、廣告牌制作商、新店的建筑承包商,甚至拖地板的清潔工,他們肯定都看到了pepboys公司經營上的成功,數以千計的潛在投資者已經得到了這個股票投資‘訊息’,這還不包括那些規模更為龐大的數以萬計的顧客。

“同時,pepboys的員工購買保險時可能已經注意到保險的價格正在上升,這是保險行業將要好轉的一個信號,此時他們也許應該考慮投資那些提供保險服務的公司的股票。當pepboys新的汽車修理店的建筑承包商注意到水泥的價格持續走穩時,這對水泥供應廠商來說可是一個好訊息……

“你不必成為世界級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就可以知道,一部一炮而紅的新電影大片或者一系列這樣的電影大片將會推動派拉蒙影視公司或者奧利安影視公司的利潤強勁上漲。你可能是一個演員、臨時演員、律師、照明師、化妝師,或者只是一個當地影院的引座員,但當你發現6個星期以來影院里連站席都擠滿了人,這就足夠讓你開始研究投資奧利安影視公司股票的利弊了。”

上面這段文字出自《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一書,它提示了傳奇式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的一條投資經驗:觀察四周,投資機會就在你身邊。

在列舉身邊一大堆觸手可及的機會后,彼得林奇慨嘆道:“一個經常出現的情況是,當投資者正在努力挑選一只好股票時,一只好股票也正在努力地挑選投資者。”

投資界就是這么奇怪。聰明人、專業人才、精英人士充斥其中,這些人殫精竭慮地研究投資技術,尋找投資目標,追逐明星股票,但一些真正的好股票卻被晾在一旁,無人問津。

從價值投資的角度出發,彼得林奇當然會對此感到震驚。

“你可能想象不到一生中會碰到怎樣的投資機會。假如你退休了,住在距離城鎮10英里以外的鄉下,自己種糧食,也沒有電視看,這種情況下你怎么會碰上投資機會呢?但是,可能有一天你不得不去看醫生,因為鄉村生活使你患上了胃潰瘍,這正好使你能夠碰到一只上漲10倍的大牛股——美國史克必成制藥公司。

“數以百計的醫生、數以千計的病人、數以百萬計的病人的朋友和親屬都聽說過神奇的胃藥——泰胃美,它於1976年上市,那些天天為病人配藥的藥劑師以及那些每天都要花費一半工作時間送藥的快遞員肯定都知道這種藥是多么暢銷,泰胃美對痛苦的胃潰瘍病人來說是良藥,而對投資者來說則是投資的良機——這家公司的股票價格從1977年的每股7.5美元上漲到了1987年的每股72美元。”

抓住所有這些令人驚嘆的投資機會,需要的僅僅是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公司往往最容易被投資者忽略,正像在日常生活中最尋常的東西往往也最容易被人忽視一樣。

02|隨市場改變

時間和市場環境在變,你應當學會隨之改變。

——威廉江恩

時代在變,投資界也在踏上成熟和嬗變之旅。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東西會永恒不變,對瞬息萬變的股市來說更是如此。當今股市環境、股市規則,甚至股市參與者的個性,與10年前相比,已有天壤之別。

“華爾街巨熊”杰西利弗莫爾是20世紀最偉大的投機家,他的悲劇人生跟股市環境的變化脫不開關係。這位“華爾街大空頭”在30歲左右時已經叱咤華爾街,坐擁百萬美元身家。

雖然杰西利弗莫爾慣於做空,但從1928年冬到1929年春,當多頭市場全力奔馳時,杰西?利弗莫爾轉而一路做多,獲利可觀。接著,他開始留意市場的頭部是否形成。1929年初夏,他軋平所有的多頭部位,轉而逢漲必賣。

當時,他認為市場已經漲過頭。市場大漲之后,開始橫向盤整,一改原來的激升走勢,於是他開始往空方派出探子,探察情況。

赫伯特胡佛當上美國總統時,杰西?利弗莫爾意識到美國國家經濟的不確定性使得股票市場出現了空前的良好走勢。1929年3月的某一天,他做空工業股票,轉向鐵路股,接著又迅速轉向石油公司股票。第二天股票大跌,他快進快出,在這一場3個小時的出擊中,足足撈進了20萬美元。

但杰西利弗莫爾隨機應變的天賦,到了后期卻消失得無影無蹤。20世紀30年代,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賣空的規則作了許多修改。在這以前,其規則是“買方得多留神”,而這時已變成“賣方得多留神”了。杰西?利弗莫爾過去習慣做空,新規則對他有了諸多限制,股市投機對他來說變得困難重重。1934年,他不得不申請破產。

“時間和市場環境在變,你應當學會隨之改變。”威廉江恩的這句話,聽起來總是那么有道理。

股市是高風險的集合地,充滿眾多未知變數,投資者無法充分預見各種突發事件的影響,也不可能總是準確掌握大眾心態的變化。在這種不確定的環境下,投資者只有盡可能利用有限的已知知識進行例行分析,權衡各種可能性,才能找到最有把握的機會。

03|門外漢的成就可能更高

幾乎在任何領域,專業人員取得的成就都明顯地高於門外漢。但在對金錢的管理上往往並非如此。

——巴菲特

有這樣一份投資組合表格:

這是一份業績優異的選股組合表。當投資大師彼得林奇在送到自己面前的剪貼簿上看到它時,也抑制不住內心的驚嘆和欣喜。

你以為這是一份華爾街上擁有mba學歷、西裝革履、用著最先進的電腦股票分析系統的基金經理人的業績表嗎?錯了,這其實是一群充滿活力的美國七年級學生的模擬投資杰作。而這14只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業績是同期標普500指數業績水平的一倍以上。

帶領這些學生進行模擬炒股的是他們的老師瓊莫里西,她想要證明,不用專業的電腦股票行情報價系統,不需要沃頓商學院的mba學歷,像七年級學生這樣的業余投資者,在股票投資上就可以比專業投資者做得更出色。

這群學生的模擬投資組合在兩年內取得了70%的收益率,遠遠超過了同期標普500指數26%的收益率水平,也超過了美國99%的基金經理的業績。

為了祝賀這群學生,也為了學習他們選股的成功秘訣,大名鼎鼎的彼得林奇邀請他們共進午餐。在午餐上,彼得林奇終於了解到他們獲得出色投資業績的根源。

他們閱讀財經報紙《投資者財經日報》,找出一些具有潛力的公司,列成名單,然后逐個進行研究,分析它們的贏利能力、優勢劣勢。然后,他們開會決定選擇哪些股票。這套選股程式與許多基金經理差不多,事實上那些基金經理運用這套程式並不比孩子們熟練多少。

“我試著向學生們強調這樣的投資組合原則:每個組合至少應該分散投資於10家公司,而且其中一兩家要能提供相當不錯的分紅。但是,學生們決定選擇一只股票之前,必須能夠清楚解釋這家公司的業務是怎么回事。如果他們不能向全班同學說明這家公司提供了什么服務或是生產什么產品,他們就不能買入這只股票。只買自己了解的公司的股票,不懂不做,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選股原則。”孩子們的老師瓊?莫里西女士的這段話,清楚地揭示了成功的秘訣:對所投資的公司要做到非常了解。

彼得林奇不禁感嘆:“對於很多專業人士來說,只買自己所了解的公司的股票,是一種十分精明的投資規則,可惜他們平時忽略了認真貫徹執行這一選股原則。”

正是這種忽視導致了這樣的結果:75%的基金投資業績甚至連市場平均水平都達不到。這一事實證明,就算是華爾街的基金經理也不怎么樣,根本不是業余投資者想象中的投資天才。

彼得林奇自身的經歷也證明了“專業”在股市面前是不可靠的。

富達基金公司被稱為“基金帝國”,是一家久負盛名的公司。彼得林奇在沃頓商學院就讀時,曾在這家公司實習。實習過后,彼得林奇卻開始懷疑學術界的股票市場理論究竟有沒有真正的實用價值。

他發現,如果根據在課堂上學到的數量分析理論來做,自己在富達基金公司親眼看到的事情在現實世界里根本不會發生。

彼得林奇還發現,在投資方面,沃頓商學院那些信奉定量分析和隨機漫步理論的教授遠遠沒有他在富達基金公司的同事做得好。

“現在我回過頭來看,很顯然,學習歷史和哲學比學習統計學能夠更好地為股票投資作準備。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因此一個接受過訓練、習慣於對一切事物進行嚴格數量分析的人在投資中反而有更大的劣勢。如果選股這項工作可以量化分析,那么你只需租用附近的克雷計算機,用它運算分析就可以賺到大錢了,但事實上這種做法根本不管用。每個投資者在上小學四年級時學會的數學知識對於股票投資來說就已經足夠了。”在自己的著作中,彼得?林奇回顧自身經歷時,得出的結論也是:“專業”在股市面前是無力的。

彼得林奇的發現恰恰印證了另一位投資天才——巴菲特的話:“幾乎在任何領域,專業人員取得的成就都明顯地高於門外漢。但在對金錢的管理上往往並非如此。”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一書中,彼得林奇有一段話正是對非專業投資者的最好告誡,也是對專業人士的警示:

“你沒有必要像一個機構投資者那樣進行投資。如果你像一個機構投資者那樣進行投資,你的業績注定也會與一個機構投資者的業績一樣——在很多情況下,機構投資者的業績根本算不上出色,只不過是平平而已。如果你是一個業余投資者,順其自然、自由自在地進行投資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像一個專業投資者那樣思考。如果你是沖浪運動員、卡車司機、高中輟學的學生或者脾氣古怪的退休人員,那么你就已經具備了一種投資上的優勢,因為你所了解的許多公司正是10倍股產生的地方,而這些公司的股票已經超出了華爾街專業投資人的選股范圍。”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