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台灣政府10年投400億元  搶1.4兆美元太空商機

台灣銀行家 2024-09-05 11:27


撰文:張嘉伶

隨著技術成熟與成本下降,觸摸星空已不遙遠!過往大國爭奪太空高戰略地位,但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跟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都預測,「未來 10 年,太空經濟規模將成長超過 3 倍,成為價值 1.4 兆美元的市場。」其中關鍵是因太空產業將邁向平民化,大部分商機將來自衛星應用。而台灣太空產業聚落雖剛起步成形,金融業應緊跟趨勢,努力扶持這個重要的戰略產業!


未來的「太空」是現在的「科技」

回想 1990 年代,當時只有少數公開的科技公司,之後「科技股」逐漸成為一個熱門的可投資類別,讓投資組合更多樣化,然而,至今「科技」標籤已失去其意義,因為現在幾乎每一家公司都是科技公司。未來「太空」可能與「科技」處於類似的狀況,每家公司都可能會以某種方式依賴太空科技來創造其經濟價值。

你心中所想像的太空經濟,是不是只有火箭和衛星等硬體?事實上,以太空為基礎的科技,將會是下一個世代的數位基礎建設,是全球最大「中樞」。摩根士丹利預計,2040 年前全球太空產業約一半產值成長將會來自衛星應用,包括衛星數據傳輸、通訊、導航等,甚至連太空清道夫都有商機。

國防需求先行 台版「星鏈」計畫起步

不過很多科技的發展,初期通常是因「國防需求」來加速研發,這幾年很多與太空有關的新創公司崛起,主因是烏俄戰爭發生後,加上地緣政治競爭加劇,喚起世界幾大國家對於「通訊韌性」的警覺,生怕自己失去主導權,因此這幾年積極發展低軌衛星產業,據了解現在有超過 1 萬多顆活躍在太空,按照衛星跟地球的距離,這些衛星可被分為高、中、低軌 3 種。其中有超過 9 成的人造衛星,是離地表 2,000 公里以內的低軌衛星,光是馬斯克(Elon Reeve Musk)創辦的 SpaceX,衛星發射數已超過 5,500 顆,旗下全球衛星寬頻服務星鏈(Starlink)的總訂閱數也突破 200 萬。

而考慮到下個世代的競爭力以及國防安全等,總統賴清德也提到台灣應「競逐太空、探索海洋」,在良好的產業基礎及工業條件下,應及早發展太空相關的資通訊、中低軌道衛星及國防等產業。台灣「太空三期計畫」預計 10 年投入新台幣 400 億元,稱為「台版星鏈計畫」,其中低軌衛星自研計畫預計提撥 69.4 億元,打造地面接收站與天空衛星,為打造產業韌性建立自研自產能力,政府提撥預算,由工研院挑起自研射頻及基頻晶片、太空通訊酬載研發重任。

台經院副研究員徐慶柏表示,不只是美國,還有中國與印度、日本都急起直追太空產業的布局,因為從烏俄戰爭來看,新型態的戰爭靠著衛星與無人機的搭配,成本更低且變化更多,也因此,各國政府都積極奪取太空爭霸戰門票。

台廠資通訊強項 可延伸至太空領域

台灣政府也已點火太空產業,包括鴻海、廣達、仁寶、和碩及英業達、宏碁等電子大廠都已卡位,工研院自主研發的地面射頻、基頻與天線技術已技轉大眾投控旗下攸泰、仁寶等 5 家業者,不過太空的衛星通訊酬載則因技術難度高,預計串聯天空地面打造自主產業鏈仍需一段時間。

「若台灣要建立自己的衛星基站,基於國安考量,相關設備不能只跟國外買,因為這是重要的戰略性產業,由台灣資通訊業者研發,是相當有優勢。」大眾控股董事長簡民智說,其攸泰科技隸屬大眾投控旗下,是工研院技轉 5 家地面衛星接收設備業者之一。

而台灣科技業的研發能力不容小覷,日前獲得國家級創投台杉、華威創投、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工研院子公司)、大亞創投以及合庫創投等投資的創未來科技,A 輪募資拿下 3,000 萬美元資金,創投主要是看好該公司能提高雷達的性能與效率,創未來把雷達「半導體化」,意思是把複雜的技術做成小小的晶片。在創業初期短短 150 天內就拿下國家太空中心訂單,打響品牌知名度,如今就連國防部、經濟部都是它的客戶。

「創未來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王毓駒提到,要進入太空領域的設備開發並不容易,公司營運 5 年來,有 3 年都在進行太空驗證,因衛星設備在太空轉一圈僅 1.5 小時,產品要能挺過各種溫層(攝氏零下 20 度至 80 度),而公司自主研發的晶片、微封裝、雷達演算法、散熱設計、資訊系統設計等關鍵專利技術,經工研院專業團隊的技術與專利給予高評價。也就是因為如此,該公司雖是新創公司但仍獲得信保基金擔保,得到凱基銀行提供融資額度新台幣 1 億元,也創本國銀行無形資產最高融資金額。

從台經院蒐集的資料顯示,自 2010 年後成立的太空科技公司,尤其是於 2016 年至 2023 年 Q1 間,太空科技領域早期投資交易共有 26 筆,有 15 家企業獲得早期資金挹注,整體投資金額為 7,002 萬美元﹝圖 1﹞。而以件數來觀察,2019 年為歷年交易最熱絡的一年,然而單年交易金額累計最高者為 2020 年的 3,332 萬美元,當年度最引人注目的則是易達通科技 1,800 萬美元以及稜研科技約 1,040 美元 A 輪的投資交易。今年創未來則能拿到 3,000 多萬美元,可見金融界正逐漸重視太空產業的未來性。


領投的台杉投資執行合夥人李晃表示:「在軍工支出暴增的背後,帶出各國對於嶄新軍工科技的渴望,其中衛星科技、無人機應用正是備受全球關注的核心技術,必須及早布局。」

人稱「台灣火箭阿伯」的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在緊急狀態下,通訊衛星對我們的通訊韌性極為重要。」他把這項計畫稱為台灣太空中心最敏感的計畫。然而一些政治問題,台灣無法使用馬斯克的「星鏈」,也迫使台灣必須要想辦法努力發射更多衛星,估計至少需要 50 枚至 100 枚衛星組網,才能為其提供「相對不錯」的緊急網路通訊。

太空應用平民化 更多想像可「解壓縮」

事實上,國際已將國防用途的太空相關投資延伸至更多商業用途,主要就是技術成熟與衛星成本下降,因為通過利用可重用太空載具系統,發射一枚衛星的成本已由 2 億美元大幅下降至 6,000 萬美元,預計日後小型衛星投入量產階段後,每枚的建造成本可望降低至 50 萬美元。

「人們對數據的需求正急速成長,而進入太空的成本正以幾倍速的速度下降,相信高速衛星網路將會出現。而包括自動駕駛汽車、物聯網、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和網路影片等數據都須更即時的傳輸需求,處理速度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徐慶柏認為透過太空通訊傳輸,未來很多智慧城市的想像都能實踐,就如同用了「解壓縮」,更多新服務將出現。

而美國銀行預測:「在未來 10 年,不斷成長的太空經濟規模將成長超過 3 倍,成為一個價值 1.4 兆美元的市場。」國際投行看好太空經濟的成長潛力,當然不只局限於國防的應用,而是認為太空用途將逐漸「平民化」,從富豪太空旅行到未來可能人人都能搭火箭出遊,甚至各種能夠產出市場價值的太空產品及服務,譬如衛星應用、地圖繪製、材料應用、太空垃圾清理、太空能源、太空農業及太空食品製造等,這些都可被歸納在太空經濟的範疇中。

更多的平民化太空應用,讓資本家已經掀起另類戰爭,太空探索公司 Blue Origin 的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也要做衛星鋪設計畫的「Kuiper」,獲得亞馬遜超過 100 億美元的投資。今年,貝佐斯與馬斯克兩人就因 Kuiper 和 Starlink 爭奪低軌道衛星群安裝位置而隔空交火;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也投資 LeoLabs,這家公司是專做太空垃圾監測雷達,主要就是因為這麼多的衛星投上去後,使用久了可能會沒電或者壞掉而成為垃圾,各種新的服務陸續湧現,爭奪衛星網路服務商機勢將更為白熱化,資本已布局漫天星空。

雖然台灣太空產業聚落才剛起步成形,但政府主導的福衛 5 號跟蒐集氣象資訊的福衛 7 號都已在太空執行任務,明年還有福衛 8 號更強的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而中央大學和鴻海集團共同研製的立方衛星「珍珠號」以及成功大學與智探太空合作的衛星都已成功在太空運行。眼見大學生都能做出衛星,金融業應慧眼識英雄,找出太空中的「珍珠」來扶持這個重要的戰略產業!因為太空產業將不只是運用在國防,未來的民生應用也很廣泛。就算現在還無法人人都搭上火箭「升空」,但不論是銀行、證券還是產險業者,都可實際了解衛星的發射與相關的應用,更深度了解太空產業。

來源:《台灣銀行家》177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