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互操作性的2.0時刻:鏈爆炸與鏈抽象
BlockBeats 律動財經 2024-05-14 12:30
雖然這樣說可能有些誇張,但應用創新的速度可能都不如公鏈新增的速度。
特別是近期,隨著模塊化公鏈和 RaaS 的完善,推動了「場景鏈」的快速發展,比如 DePIN、AI 或者金融應用都要一條獨立的區塊鏈網路,還有很多金融或者綜合性機構也要發行自己的鏈(HashKey Chain 和 Base)。
另外,比特幣二層也都在最近兩個月密集上線,比如 Citrea、BOB、Bitlayer、Merlin Chain 等。最後,還有那個永恆的話題「性能」,也由並行化虛擬機(和 Parallel EVM)推動,比如 Monad、MegaETH、Artela 等。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管理多鏈的資產和應用已經越來越痛苦,更何況還要在每個鏈都留一些 Gas(交易手續費)以備不時之需。
這些問題在過去幾年裡隨著「跨鏈橋」的普及,解決了一部份的流動性問題,有時也會把它歸類為「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話題之下。但最終如何將這些流動性匯集在一起,或者將這些體驗全部串聯起來,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所以才誕生了這一全新概念和敘事「鏈抽象」,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互操作性 2.0」或這類產品的終極形態。
三種方案
正因為存在這些體驗問題,區塊鏈的互操作性才變得越來越重要。但用戶的目的並不是用「跨鏈橋」,而是希望能實現更具體的需求,比如去交易特定資產,或者使用某些應用。
在只有幾條鏈的場景中,用戶勉強還能自己管理跨鏈橋和多鏈資產。但是隨著未來這麼多鏈的競爭,以及應用和流動性的分散,讓用戶自己安全管理這些資產是完全不現實的。社區里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反饋:「我已經完全不記得在哪些鏈和哪些協議中質押過什麼資產了。」
用戶並不想了解「鏈」是什麼,只想知道能用來做什麼。所以「需求」才應該是用戶需要了解的東西,將「鏈」隱藏在需求之下,才是一個正常用戶的認知。
也正因為跨鏈橋解決不了用戶統一管理資產、直接使用應用的需求,鏈抽象的概念才被提出,作為「互操作性」話題下的又一個重要節點。
已經有不少團隊專注於「鏈抽象」並提供解決方案,但整體來看各團隊都有相似的模塊和架構,但各自的側重點差異也很大,至少可以分為這三種最具有代表性的方向:簽名網路、通用帳戶層和跨鏈橋聚合。
其實也很好理解,對於鏈抽象方案來說,通常需要用戶有一個統一的帳戶,這個帳戶和關聯帳戶可以在多個鏈上提交交易,同時解決 Gas 代付,以及跨鏈資訊通訊等問題。除了上述共性的部分,這些解決方案因其自身特點而專注於不同的獨立模塊。
NEAR 將重點放在了用 MPC 節點構建去中心化網路,實現多鏈的簽名,而 Particle 則更關注於 EVM 生態,先支持目前更廣泛基於 EVM 技術棧構建的公鏈生態,而其他類似 Polygon 和 Optimism 的方案則更關注於統一的跨鏈橋,更聚焦在自己的 RaaS 生態,只服務用 CDK 或者 OP Stack 的 L2。
簽名網路:NEAR
簽名網路的方案由 NEAR 提出,被稱為「Chain Signatures」。這項技術的核心是允許在 NEAR 鏈上生成的地址成為用戶的主帳戶,而其他鏈的帳戶和交易則通過一個去中心化的多方計算(MPC)網路完成簽名,並提交到目標鏈上。
此外,NEAR 還推出了一個名為 Multichain Gas Relayer(多鏈 Gas 中繼器)的模塊。這個模塊的主要功能是代付交易的 Gas 費用,解決了用戶在進行跨鏈交易時需要持有各個鏈上原生代幣的問題。當前,這一功能支持使用 NEAR 或 NEAR 上的 NEP-141 代幣支付 Gas 費用,還不能支持更廣泛的 Gas 抽象。
這麼設計的根本原因是 NEAR 並不是一個 EVM 兼容鏈,但是眾所周知,目前市場的主流依舊是 EVM 同構鏈,數量多得多。所以也就只能通過 MPC 網路實現與 EVM 同構鏈的互操作性。
因此還會帶來一些體驗層面的問題:
1.遷移成本較大:對於以太坊生態的用戶來說,無法直接(比如用 MetaMask)遷移到 NEAR 生態,還是需要通過 NEAR 創建全新的帳戶。
2.確認交易過程較長:因為通過 NEAR 創建的 EVM 多鏈錢包是 EOA 的(也就是通過公私鑰生成的錢包),所以對於跨鏈的這些需要多筆交易(至少包含授權+交易)排隊並行簽名的過程,用戶需要等待確認的過程可能會比較久。而且因為是分開多筆的,其消耗的所有 Gas 也無法優化。
從代幣效用來看,NEAR 的原生代幣將會成為整個鏈抽象過程的 Gas 代幣,用戶需要消耗 NEAR,支付整個鏈抽象過程中的所有 Gas 成本。
通用帳戶:Particle Network
而 Particle Network 的方案則更關注在帳戶本身,通過一個獨立的區塊鏈網路來調度其他鏈上的狀態和資產。說的更直白一點,用戶只需要用 Particle Network 的地址就能接入所有鏈的資產和應用,Particle 把這個地址稱為 Universal Account。
至於資訊的中繼,也就是跨不同鏈的消息傳輸,Particle 的 L1 通過自己鏈上的 Relayer Node 監聽外部鏈的 UserOps 的執行情況,但由於底層還是基於 EVM 的,所以如果要支持非 EVM 同構鏈的地址,可能還需要其他模塊來支持,比如類似於 NEAR 的 MPC 網路。
所以這是個很大的差異,和 NEAR 不同的是,Particle Network 的設計中是將 EVM 放在最優先位置考慮的,原生就是一個 EVM 的地址,接入 EVM 生態的任何鏈和應用,或者錢包等,都會相當容易。
站在一個用戶的角度來看,Particle Network 的這個 EVM 優先的方案,可以讓用戶很方便的遷移之前在 EVM 生態中創建的帳戶,也就是在 MetaMask 中增加一個網路而已,和當時增加 Optimism 或 Arbitrum 網路的流程一樣簡單。
以一個重度或者 Web 2.5 用戶都會有強烈感知的一個場景為例:USDT 分布在幾條鏈上,例如 100 USDT 在鏈 A,100 USDT 在鏈 B,100 USDT 在鏈 C,當用戶想用這些資產去購買鏈 D 的資產的時候會非常麻煩。雖然這些 USDT 都完全屬於用戶,但是用戶體驗上並不能方便的實現,因為這些資產被割裂了。如果把這些 USDT 都搬運到一個鏈上,不僅僅是尋找跨鏈橋和等待的時間問題,可能還要準備不同鏈的 Gas。而 Particle L1 提供的 Universal Account,用戶可以集合分布在不同鏈上的購買力,一鍵購買任意鏈的資產,並且可以選擇任何 Token 作為 Gas。其底層的運行機制可參考下圖。
另外 Particle 方案和 NEAR 最大的不同在於,交易的顆粒度不同,並且也能通過聚合的方式實現批量簽名和交易。也就是用戶可以將多筆交易捆綁在一起,這樣不僅能節省用戶簽名的次數和時間,還能節省複雜交易場景涉及的 Gas。
Particle 為其代幣 $PARTI 設計了多種的消耗和使用場景。作為普通用戶,最直接的就是可以作為 Universal Account 的 Gas 代幣,完成任意區塊鏈的交易,如果沒有 $PARTI 也可以選用其他代幣進行代付(但不管使用任何代幣支付 Gas,都會消耗 $PARTI)。而對於整個生態來說,Particle L1 有 5 種節點角色(參考下圖),可以通過質押 $PARTI 成為節點,參與網路共識與交易獲得更多獎勵。另外,$PARTI 代幣也可以在 Particle Network 內充當 LP 代幣,參與跨鏈原子性交換並賺取交易收入。
跨鏈橋聚合:Polygon AggLayer
跨鏈橋聚合的方案的兩個典型是 Polygon AggLayer 和 Optimism 的 Superchain。他們也都是以以太坊生態優先而設計的整套架構。
相比較傳統的跨鏈橋,AggLayer 希望能統一跨鏈橋合約的標準,這樣就不用每個鏈和以太坊之間都是獨立的智能合約了。所以這套方案中,以太坊主網是一切的中心,然後通過一個零知識證明聚合所有鏈的跨鏈資訊。
但這裡面的問題在於,其他鏈不一定會接受這種統一的流動性的跨鏈橋合約,這會使得接入新公鏈帶來一些阻力,除非這套方案能讓所有其他公鏈接受,或成為廣泛的行業標準。如果換個角度來理解,AggLayer 其實是對採用了 Polygon CDK 開發鏈的團隊的一個額外功能,所以沒用 CDK 的就不會自帶這個功能。
Optimism 的 Superchain 也有些類似,他們會先關注於以太坊 Layer2 之間的互通,畢竟已經有一些團隊使用 OP Stack 開發更多的二層網路了,他們之間是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實現互操作性,但更重要的其實是如何擴展到更廣泛的其他公鏈網路。
所以從用戶體驗來說,AggLayer 和 Superchain 由於綁定在 EVM 生態中,所以也能很方便的從 MetaMask 遷移,不過對於 EVM 之外的生態,就無法接入了。
總結
儘管這些方案在側重點上存在差異,但它們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在區塊鏈網路迅速擴展的世界中,為用戶提供一種簡潔和直觀的方式來管理多鏈資產和應用。每個團隊都在努力解決如何讓用戶在多鏈環境中保持操作的簡單性和清晰性。
從三種方案來看,NEAR 的簽名網路以 NEAR 網路為核心,並設計了去中心化的 MPC 網路中實現跨鏈簽名。Particle Network 的通用帳戶則側重於通過 EVM 的強大生態增強互操作性,同時可以接入更多其他公鏈生態。而 Polygon AggLayer 則專注於通過聚合跨鏈橋來優化以太坊生態內的互操作性。這些方案雖然技術實現和應用焦點不同,但都旨在提高用戶跨鏈操作的便捷性和降低複雜度。
但我認為最終這些技術選型會殊途同歸。因為它們都面向同一個最終目標——提升區塊鏈生態的用戶友好性和互操作性。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行業的進一步整合,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的合作與融合,各方案之間的界限可能會變得模糊。所以現在更重要不僅是技術選擇和敘事,而是儘早落地和讓用戶感知這種全鏈聚合的全新體驗。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虛擬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 從零開始學合約系列講座熱烈報名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