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報告稱:中美應共同發展“藍色經濟”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日,美國進步中心(th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發布研究報告《發展中國和美國的藍色經濟》(developing a blue economy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報告提出,如何在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做好保護生態環境的工作,是中國和美國面臨的共同挑戰。
“藍色經濟”不同於“海洋經濟”
中國和美國都是海洋資源豐富的國家。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經濟海域”,中國也非常重視海洋經濟。中國在2013年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2014年8月底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四屆海洋部長會議上,“藍色經濟”作為會議的四大議題之一,寫入了會議成果檔案《廈門宣言》中。據進步中心報告,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邁向90億大關,各個國家都需要在有限的空間內獲取更多的資源以滿足新增人口快速上漲的需求。地球上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積被海洋所覆蓋,不論是海上運輸、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還是海產品,海洋資源都能夠大大地促進經濟發展。同時,海洋也通過吸收碳排放產生的熱量而調節氣溫。在沿海區域,珊瑚礁和濕地系統也保護陸地遠離風暴和洪水。
該報告指出,目前“藍色經濟”還未形成一個世界范圍內通用並被認可的準確定義。“藍色經濟”一詞的使用最開始出現在島嶼國家,例如塞舌爾和印度尼西亞。目前為止,“藍色經濟”的定義還簡單地停留在作為對海洋資源利用、發展海洋產業的一種方式,即所有和海洋、海岸生態系統相關的經濟活動的總稱。該報告作者之一、進步中心海洋政策研究主任邁克爾·科納森(michael conathan)強調,以往海洋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地以環境污染為代價。例如近海的石油開采,導致自然資源的衰減,又造成碳排放和其他溫室氣體污染。而一種工業的發展意味著其他工業不能發展,例如一個地區如果建造成船運頻道,就必須放棄其作為風力發電場的功用。因此,他希望“藍色經濟”不能是“海洋經濟”換個標簽而已,而是全新的、有細節闡述的定義。
2014年1月,在阿聯酋阿布扎比可持續發展周期間舉辦的首屆藍色經濟峰會上,“藍色經濟”的概念再次被提起。在此次會議上,“藍色經濟”被視為實現消除貧困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式,其對於沿海國家,尤其是小島嶼發展中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性多次被提及和重申。會議更強調了“藍色經濟”的概念核心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之下,把自然(藍色)資源的真正價值合並入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
推動“藍色經濟”發展
報告還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對海洋資源的重視,近年來,中國和美國這樣的大國也日益重視海洋資源,都希望通過發展“藍色經濟”來推動對海洋資源的利用,最終達到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平衡狀態。而擁有廣闊海岸線的中國和美國,對於理解、定義“藍色經濟”和推動其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非常重要。該報告建議,中國和美國可以嘗試共同開展學術研究,證明良性循環的海岸和海洋生態系統能夠作出的長期經濟貢獻;進行海洋規劃和藍色科技發展方面的合作;增強和擴大現有的雙邊合作,發展新的規範和條約以確保雙方分享關於海洋資訊的數據收集和分析。
報告的另一位作者、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員斯考特·摩爾(scott moore)最後強調,中美兩國領導人都意識到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需要限制環境的損耗、降低碳排放和其他污染。兩國政府要注意到廣闊的海洋空間,繼續制定相關政策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發展海洋經濟。
中國社會科學報駐華盛頓記者 張小溪
- 經濟衰退疑慮未退 債券投資三「高」策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