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強:冀藉互認打造香港基金工廠 和盧森堡爭寵
鉅亨網新聞中心
陳家強稱,期望互認安排可吸引更多基金在港成立。 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中港基金互認」登場,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稱,期望互認安排可吸引更多基金在港成立,香港不再只是扮演「基金分銷中心」,而是「基金工廠」,扭轉基金偏愛在歐洲盧森堡成立的傳統,擴大香港的資產管理規模。
《星島日報》報導,盧森堡一向是互惠基金「發源地」,至於亞洲區,外界觀感是新加坡領先香港,陳家強稱沒必要刻意和個別地區比較,倘用資產管理規模(簡稱AUM)比較,香港去年管理的金額達14兆元,較新加坡高出30%。他說落實中港基金互認後,香港可成為國際基金走入中國的平台,這項優勢暫時是香港獨有。
他說長遠而言,希望亞洲可以發展到一個「通行證」制度,但這個未必容易,當下的中港互認是第一步。根據資料,歐洲實行「通行證」制度多時,基金只要在認可地區註冊,基本上可通行整個歐洲及世界主要市場,不用經過重複的監管審批程序。
中港股市近日忽然喪炒及成交倍增,港交所(0388-HK)將之歸功於「滬港通」受歡迎,股評人認為是內地放水,但始終無人說得出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陳家強稱,作為政府官員不宜評論股市,更不會叫人買股。他認為客觀而論,香港主要股票的市盈率較海外低,這可解釋為何吸引資金進場。不過,他認同近日有個別股份波動頗大,例如一些「股權集中」的股份,證監已提醒投資者留意風險。
問及「滬港通」及「深港通」的實際需要是否有限,因「滬港通」鮮有爆額,但港股單日成交已一度衝破2000億元至接近3000億元,顯示大比例資金其實經由「非滬港通」渠道流通中港。陳家強稱不能這樣定論,「滬港通」始終有其角色。
中港證監7月1日接受互認基金申請,料首批互認基金最快第3季出台。基金互認安排,是指在香港或內地註冊及成立的基金,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簡易的審核程序獲認可在對方地區銷售。陳家強認為,基金互認會擴大兩地基金產品市場規模,同時亦會大大增加兩地投資者選擇。
陳家強日前網誌指出,中國內地金融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規模與日俱增,然而在投資選擇上依然相對缺乏。中國經濟經過多年高速發展,企業及民間累積了不少財富,在國家「走出去」的大形勢下,對多元化的基金產品需求自然會日趨殷切。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