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爺:基金互認不遜滬港通 留意伊斯蘭金融發展機會
鉅亨網新聞中心
曾俊華認為,基金互認就好像「基金的CEPA」,對香港金融市場有長遠的影響。
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大陸及香港基金互認安排22日拍板,將在香港回歸祖國18周年紀念日7月1日起實施。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24)日發表網誌,認為基金互認等措施,有助加強香港的金融優勢。「我們可以想像在不久將來,(中港)兩地投資者能夠有更多的基金產品選擇之餘,對於世界各地的基金同業,只要落戶香港就擁有一個可以打入13億人市場的黃金機會,吸引力可想而知。」曾俊華更提醒投資者要留意伊斯蘭債券發展。香港將來有望在傳統股市之外,建成人民幣離岸中心,伊斯蘭金融及基金中心。
《星島日報》報導,曾俊華認為,香港的資產管理公司在去年已增加了8%,至1070家,可見業界已早佔先機,在香港開通基金互認平台之前,已率先部署。他說,「滬港通」和正在籌備的「深港通」與普羅大眾關係較為直接,令「基金互認」一向欠缺市民關注,但他認為基金互認就好像「基金的CEPA」,對香港金融市場有長遠的影響,絕不下於其餘兩者,特別是從金融市場多元化發展的角度,基金互認對香港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具有標誌意義。
曾俊華認為5月是金融界「豐收」的日子,除了上周五公布基金互認,港府的第二批伊斯蘭債券(Sukuk),亦在全球多個城市展開路演。他說,特區政府去年9月首次發行伊斯蘭債券,證實香港的法律框架和金融基建,可以成為發行伊斯蘭債券集資的平台。這個平台非常靈活,去年發行的首批債券採用了租賃安排結構,發行金額全數以實體資產作為支持;這次發行債券採用的結構,需要的實體資產部分大幅減少至1/3。他認為運用較少實體資產的結構發行這批債券,較符合私營機構情況,為有意發行伊斯蘭債券的私營機構樹立示範作用。
香港《明報》報導,由於香港同時已經營規模逾1兆元的人民幣存款、基金、債券及股票市場(約1.25兆港元),加上新的中港基金互認平台,以及經港交所涉足金屬市場,香港市場不再純依賴股市。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表示,香港表面不乏基金產品,然而現時大部分獲認可的基金都不在港註冊,亦缺乏支持基金營運的中後台配套。以建立香港為資產管理樞紐的戰略角度而言,最重要一步正是基金互認安排。至於互認安排會否令相當熾熱的股市更加亢奮,他認為剛好相反,「隨着基金管理的規模擴大,專業管理的參與增強,會令市場變得更理性化,長遠有助市場穩定發展。」
君陽證券行政總裁鄧聲興稱,基金互認與深港通、滬港通不同,對股市的作用較間接,長線則有利港股。基金互認促使國際投資者湧入香港註冊基金,屆時其中相當一部分基金可能會直接投資港股,並推高港股估值。他又認為,基金通常傾向買入大價股,大型藍籌和H股會受益。上周五市場情緒亢奮,鄧聲興認為,不能排除市場下周再借基金互認的消息炒作。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 多頭來臨!資產配置關鍵在?聽蕭碧燕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