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國科學家為何不以科普為榮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5-25 08:04


一葉知秋

卡爾·薩根不以科普為恥,反而以科普事業為榮。但是,在中國恰恰相反,科學家需要學術研究來支撐門面,如果被視為科普專家或作家,是有失門面的事,甚至評不上職稱,難以獲得飯碗,更不用評上院士以及獲得其他名譽和聲望了。


5月23日,在第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致辭時,中國科協主席韓德多次提及《星際穿越》中中國科學家的科普缺位。這部電影涉及黑洞、蟲洞、五維空間等大量物理學的前沿理論。緊隨其后的科普文章有些是美國人為配合電影發行製作的,有些是國內記者改寫或采寫的。“但我沒有看到一篇文章是由我國某位科學家或者某個學會發表的。作為中國科協主席,我多少有點失望。”

現實的情況是,不只是中國科協主席,公和社會也為中國科學家在科普中的缺位感到失望。比較起來,國外科學家在科普中的“在其位謀其政”就不僅彰顯了科普的意義,而且指明了科學家應當如何在科普中揚名立萬。

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學會主席卡爾·薩根就是一位身體力行投身於科普事業的領軍人物。他的一生寫了諸如《魔鬼出沒的世界》、《宇宙中的智能生命》、《暗淡藍點——展望人類的太空家園》等多部作,而且參與了一些科學電視劇的拍攝,如《宇宙》、《接觸》。《宇宙》電視片製作歷時兩年、共13集,薩根不僅擔任編劇,還作為貫穿始終的解人出鏡,帶領觀體驗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

卡爾·薩根並不以科普為恥,反而以科普事業為榮。正如其所供職的大學——康奈爾大學所宣稱的那樣,“薩根是天文學家、教育家和作家,而且或許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科學普及家。”但是,在中國恰恰相反,科學家需要學術研究來支撐門面,如果被視為科普專家或作家,是有失門面的事,甚至評不上職稱,難以獲得飯碗,更不用評上院士以及獲得其他名譽和聲望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以從事科普為自己的職業或職業的一部分,無論是從體制內還是體制外,中外科學家都不一樣。在卡爾·薩根那裏,這兩方面都能得到承認,並能成功地生存。例如,僅以市場機制衡量,卡爾·薩根就不僅能毫無牽掛地投身於科普創作中,而且顯然要比他作為天文學家、教育家從體制內(大學教職)獲得的報酬多。反觀中國,如果有哪位科學家敢於涉足科普並以此為生,如果沒有體制內職業,如教職或研究職位的支撐,可能活不過一個月。

當然,科學家投身於科普的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需要做知識分子的勇氣和擔當,也就是要闡明科學的作用和意義,以及敢於指明科學將把人類社會引領到何方。在這一點上,科學家的作用極為重要。薩根曾,當科學與大自然相遇時,科學就必然會使人生對大自然敬畏的感覺。對大自然真正理解的行為是與自然的結合和融合的歡慶,即使是在很小程度上的結合也能使人感受到宇宙的宏偉和壯觀。正是對科學的這種理解使得他擔當起了科普作家的角色。

從以上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並明白,為何中國科學家會在科普中缺位。

□張田勘(學者)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