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不需要qe 外界夸大了貨幣刺激程度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有評論文章指出,在資本賬戶開放,同時債券市場逐步取代銀行的情況下,對央行而言,聚焦於貸款價格比數量有效得多的多。此外,貸款給應得借款人的嘗試又讓人想起了中央計劃本能的固執。另一方面,在過去幾年,中國在放開金融體系方面有了許多進步,央行一點點轉向至基於價格的貨幣政策。目標貸款額只要還像現在一樣有規模限制,就還可以幫助緩和結構改革的沖擊。在中國,寬鬆一直是面向數量的,但即將會擺脫這個方針。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隨著中國央行把資金注入金融體系以支援經濟增長,評論員們迅速稱其為中國版量化寬鬆的開始。盡管類比法對解釋復雜的金融問題很有效,但在這種情況下,相較其產生的益處,則更容易令人誤解。qe是對中國貨幣政策運行模式的糟糕描述。它也夸大了央行實施寬鬆的政策力度。
表面上看,央行和美、日、歐所執行的qe政策是一致的。正如這些國家的央行都購買了政府債和其他證券用以擴大貨幣供應量,中國央行好像也做了相似的事情。據報導,央行將直接從商業銀行購買資產,就像美聯儲購買抵押支援證券一樣。另一份報導則把其比作歐洲的ltro,稱央行將以地方債作為抵押品,直接貸款給銀行。
毫無疑問中國在放松貨幣政策,而且在多個方面的確也這么做了。但從兩方面看,把其比作qe是不妥的。第一,長期以來使用量化工具都是中國貨幣政策的常態。政府每年仍設置貨幣供應目標(今年的m2的增長目標為12%),同時,監管部門依賴貸款額度來影響銀行運行。央行也樂於調整存款準備金率,這能決定銀行可用多少資金去放貸,它可比調整利率要常用得多。今年迄今為止最重要的利劍就是央行承諾給予國開行補充貸款,憑此就能間接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盡管如此,這也不是新政策。央行在過去兩年內經常使用類似的再貸款方式。正如一位西太銀行的分析師所言,中國在最近幾周逐步加大寬鬆,但並未改變其行事風格。“中國的貨幣政策本質主要是量化的,因此,在目前制度下其采用的多數方案更關注數量,而非價格,”他們寫道。
第二個問題是夸大了中國貨幣刺激的程度。正如我們在本周印刷版雜志里說的,在某種程度上,寬鬆只是想要替換掉流出中國的資金,而不是把額外的錢注入經濟。過去央行依賴外匯流入來產生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簡單點說,就是以穩定的速度印制人民幣,好全部買下通過貿易和投資流入的美元)。在過去半年,資本流動開始逆轉,不管怎樣,這導致了央行只能采用其他方式創造基礎貨幣。
中國也不需要qe。日本、歐洲,還有其他地區的央行都是因為傳統貨幣政策已經毫無操作空間,才轉向量化寬鬆。這些經濟體的利率已接近零,所以他們的央行必須提出新方法來降低融資成本、刺激銀行放貸。但在中國,傳統政策依然有很大的空間。一年期利率基準在5%以上,並且存款準備金率是18.5%,顯著高於其他國家。
那么,為什么當全面寬鬆可能比刺激金融部門更有效的時候,中國還要為再貸款而不安呢?答案就在問題里。不像那些一切辦法都已失敗只能求助於非傳統工具的外國央行,中國是有針對性的使用再貸款,希望避免把資金廣泛潑灑至整個經濟,因為債務水平已然非常高了。“央行不相信金融市場能把貸款分配到它該去的地方,所以只好訴諸於再貸款操作,不僅僅由於其對銀行業流動性的關注,”capital economics的分析師說道。如果央行接受地方債作為抵押品,它的目標就是想說服銀行先購買這些債券。
但這產生了特有的問題。對增長像中國這么大這么復雜的經濟體,使用量化工具會越來越多被證明是錯誤的。只有當金融系統非常封閉時才會起作用。在資本賬戶開放,同時債券市場逐步取代銀行的情況下,對央行而言,聚焦於貸款價格比數量有效得多的多。此外,貸款給應得借款人的嘗試又讓人想起了中央計劃本能的固執。另一方面,在過去幾年,中國在放開金融體系方面有了許多進步,央行一點點轉向至基於價格的貨幣政策。目標貸款額只要還像現在一樣有規模限制,就還可以幫助緩和結構改革的沖擊。在中國,寬鬆一直是面向數量的,但即將會擺脫這個方針。(來源:經濟學人,經金融城翻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