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羅際夫專欄】一個B股基金投資人的故事

羅際夫


羅際夫

羅際夫


上周就預告,本周要來談B股基金(後收手續費基金,以下簡稱B股基金)與基金業的深耕計劃有何關係,如果你有耐心,請讓我花點時間細說從頭。

當初金管會有深耕計劃的構想,就是發現台灣投資人佔一些境外基金的比率太高,所以想降低投資比率。多年前主管機關就曾把比率從90%降到70%,業界就戲稱這是某某公司條款,因為有同業看到這家公司的某檔基金瘋狂吸金,眼紅去告狀,主管機關也覺得不妥,於是調降比率,妙的是這家公司的這檔明星基金從規定到現在六、七年了,從來不受影響,反而是很多基金因為這規定而下架,那我告訴大家,這檔基金為何狂賣,就是因為拜B股基金所賜,而很多基金公司也複製了這個經驗,狂推B股基金,不少基金公司旗下的B股基金,幾乎都是台灣人在買,在國外根本不推。

所以,如果金管會真要解決投資比率的問題,該限制比率的是B股基金,也就是前收與後收基金的投資比率限制應該分別規定,這樣才是對症下藥。否則把前收與後收基金規模一起算,前收基金就發揮了稀釋的功效,而B股基金照常都賣台灣人,降低比率也只是自欺欺人,況且從金管會公布的最新深耕計劃,還可以有特權而不受50%的限制。

結果我已經可以看到有些很用力賣B股基金的基金公司提出的深耕計劃,一定會深得金管會歡心,簡單說,就是灑錢解決問題就過關啦!說來實在諷刺。(上次已講過問題在稅與主導權),殊不知,就是因為B股基金灑了太多錢給通路,才壯大了基金公司,這兩年有家基金公司就靠這招數擠進了台灣人投資境外基金規模的前段班,結果反而這些基金公司繼續享有更多權利,簡直鬼打牆到了極點。說到這裡,我要分享一個B股基金投資人的故事。

最近常有機會應邀演講,上周在一場講座結束後,一位聽眾悄悄走到我身邊,滿臉愁容地向我述說她的基金投資經驗,去年是她生平第一次投資基金,聽從理專的建議買了高收益債券基金,結果投資後就一路虧損,因為害怕,所以就認賠殺出,賣出後發現虧損比預期大,問了理專才知道又被多扣了3%的手續費,因為她買的正是B股基金,而且她說基金虧損的幅度也跟她在媒體上看到的不一樣。她以哀怨與無助的語氣跟我說,那是她先生留給她的錢,本想多賺些能讓小孩生活好過些,沒想到首次出擊就落得賠了14%的下場,她很猶豫,要不要繼續投資基金,想問我的意見。(我想,她還可能買了非美元幣別的基金,14%的虧損應包含了匯損)

坦白說,聽到她的故事,我也很掙扎要怎麼建議,因為這位女士顯然就是不懂基金的人,太複雜的基金與投資方式,對她來說都是負擔,所以,最後我請她先從每個月定期定額做起,暫時別試單筆投資。說實在,我更想了解,為何理專要推薦一個不懂基金,第一次買基金的人去買B股基金,不過,我想,我隱約可以知道原因吧!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重點,我想提醒大家,這位女士為何會覺得基金投資報酬率與自己認知的不一樣,除了因為不曉得是後收手續費基金外,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大家在媒體上或是銷售機構提供的DM上,永遠都只會有同檔基金前收手續費的績效,但上次就提過,前收與後收手續費基金的績效投資時間愈久,績效差愈多。

之前就講過,B股基金有內含分銷費,會影響基金績效,也因為多了這筆分銷費,讓有B股基金的公司更有籌碼去餵飽銀行通路,檯面上的分潤加檯面下的好康,銀行也樂得推薦投資人買,所以才會發生今天所講的故事,儘管金管會一再重申銀行銷售不能與分潤掛勾太深,但事實如何,雖不公開,但也不是祕密,不知金管會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是真的不了解。去年就曾傳出金管會要調查不當銷售的事,而且還有基金公司招待的理專旅遊團因風聲緊在出發前活生生被擋下,但這件事後來也不了了之,金管會也就當作船過水無痕,而基金公司荷包滿滿,大作廣告宣傳亮眼的成績。

所以,我真的認為,如果主管機關有心要健全台灣的基金市場,也有一點SENSE,就應該改善通路賣基金「前金」與「後謝」行為(其實不只銀行,保險公司通路也一樣啦),然後B股基金的銷售機構要提供前收與後收基金績效併呈,讓投資人了解自己買的基金到底表現如何,而不是只要求揭露分銷費等訊息,然後這些訊息總是藏在投資人看不到的地方。

我相信一件事,今天這個B股基金投資人的故事絕對不是特例,但我真的不希望以後再碰到讀者或聽眾再向我述說同樣的故事了。

(姐夫小感概:關於B股基金的問題,大家別指望在報上看到這種新聞,就算記者有心要寫,最後也不會登,多年前有記者嚐試探討這問題,稿子出手後,掐頭去尾,上報成了一篇不痛不癢的小新聞,原因為何,大家猜吧!)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