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所疑為上市做準備 計葵生:上市是趨勢
鉅亨網新聞中心
陸金所被視為含著中國平安(行情601318,咨詢)[2.41% 資金 研報]的“金鑰匙”出生,最近這家全國最大P2P平臺大動作不斷,不但一口氣增資4.8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0億元)、通過私募股權融資並引入新股東,還“挖角”銀監會創新部副主任楊曉軍出任陸金所副董事長、黨委書記。這一切,均指向了為其上市鋪路。
“一般來說,融資美元基金,就會搭VIE架構尋求去美國上市,但是我個人認為陸金所會做兩手準備。”4月21日,盈燦集團CEO徐紅偉對《華夏時報》記者稱,陸金所爭奪第一家互聯網金融上市槍聲打響,屆時,究竟是A股還是美股上市要看時機與條件。
陸金所成立僅僅3年半時間,如今已成為P2P行業的老大,該業務交易量達數百億元,平臺估值已近100億美元。然而野蠻生長的P2P,在監管細則即將出臺之際,最大問題就是如何達至合規。接近陸金所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此次挖來監管層官員,正是為上市前的合規做準備,同時在合規底線下尋找最大創新空間。
蒙面股東投30億
近日,陸金所首輪30億大手筆融資浮出水面。據悉,此次主要來自外資私募股權基金,總融資額高達4.85億美元。陸金所按100億美元估值,與美國上市的Lending Club當初上市估值54億美元相比,幾乎高出一倍,成為市場估值最高的含P2P的互聯網金融平臺。
上述參與陸金所的私募基金,包括BlackPine、鼎暉投資以及中金旗下的私募股權部門,其中大部分資金來自BlackPine。深圳一家創投公司董事長告訴本報記者,一般來說公司為了上市,會尋求股權的多元化,“主要是為了未來上市通過監管層以及討好投資者”。
30億的首輪融資,拿走了陸金所24.92%的股份。根據中國平安年報顯示,平安原持有陸金所74.91%股權,但2014年通過一系列股權轉讓交易及協議安排,持有陸金所的股份降至49.99%。對此,中國平安回應稱,平安集團仍為陸金所最重要的股東,也是陸金所目前最大的股東。
然而,陸金所作為互聯網金融大平臺,其估值不斷水漲船高,走出平安的懷抱獨立上市成為最佳路徑,股權適度分散成為上市必修功課。此次30億元融資,全部以私募股權的形式參與,背后真正的投資者身份成謎。
在上述深圳創投公司董事長看來,通過私募基金參與,使得背后真正的出資人或機構成為“蒙面人”,在上市披露之中有的會進行終極披露,有的則無需詳細披露,要看具體個案。
去年上半年,陸金所曾擬赴美上市,如今國內互聯網上市政策風聲已現松動。“陸金所應該會做兩手準備,當然最好是在A股上市,實在不行才會沖向美股,這主要看國內監管這兩年能否放開。”徐紅偉說。
A股上市有持續盈利等硬指標和其他合規性要求,將創新型的互聯網公司擋在了門外,阿里、騰訊、京東這些互聯網巨頭紛紛走向境外上市融資。如今A股上市的改革創新正在積極推進,證監會也曾喊話互聯網金融到A股上市,並將放開盈利這一硬指標要求。證監會松口子,關鍵是等待銀監會的P2P監管細則出臺。
“落地還需要時間,一些細則還在討論。”徐紅偉認為,P2P監管細則尚未出臺,整個行業的風險無法評估,證監會必須等待銀監會的監管細則落地,上市合規才有法可依。目前,由於制度未落地的掣肘,P2P連新三板都未有平臺登陸,更不用說IPO直接上市。
據接近銀監會的人士透露,目前有望7月前后出臺,“監管檔案在央行、銀監會之間都有幾次來回了,今年應該會出來,現在調研工作陸續結束,檔案正等待國務院審核批準。”一些commit意見的P2P公司稱,他們前后commit了兩個版本,參與細則的制定,目前意見征集全部完成,且所有框架、細則也已完成,靜待審批落地。
至於陸金所等互聯網金融的上市時間點,至少要等待明后年,而經營合規性與優化股權結構迫在眉睫。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3月份稱,上市一定是趨勢,只不過尚未定時間表。
為何“挖角”銀監會
陸金所為上市大展拳腳,除了大手筆融資引入新股東,還“挖角”銀監會引市場側目。
楊曉軍,廈門大學畢業,獲劍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在證監會和地方政府工作過。從陸金所歸口的監管部門官員搖身一變成為陸金所戰略和方向把握者,從甲方到乙方,陸金所此次大手筆“挖角”令草根互聯網金融平臺望塵莫及。
以楊曉軍過往的身份優勢來看,陸金所的目的似乎很明顯。
“他過來可以幫助陸金所捋捋合規,平安在互聯網創新方面走在前列,必然有可能觸及合規紅線的地方。陸金所需要這樣的人才,一是使經營管理導向更加符合監管方向;二是監管溝通更暢順,準確把握監管方向。”徐紅偉稱,陸金所籌備上市,接下來會大刀闊斧進行內部合規化。
1月份,銀監會進行了架構調整,新設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P2P等互聯網金融歸入管理。3月份,平安宣布打造“普惠金融”業務集群,將旗下包括陸金所在內的多個相關業務,整合成統一獨立的業務群。平安與監管遙相呼應,戰略上盡量靠攏監管方向。
陸金所內部人事處於急劇變化之中。據上述接近陸金所人士透露,當初陸金所由負責創新的平安副總經理顧敏帶領團隊一手打造,目前創業團隊絕大部分離去,“當初由平安保理調去陸金所的人員,近期又再次回到了平安保理”。此前,顧敏離開陸金所后,跳槽至騰訊參股的微眾銀行擔任董事長,原陸金所副總經理黃黎明也前往微眾銀行擔任籌備組組長、副行長。
最近,市場熱傳陸金所將P2P業務剝離出去。本報記者了解到,此前陸金所內部有P2P項目的信貸審批團隊,但這一設計不符合P2P監管紅線,P2P應該作為純中間資訊平臺,所以這一部門團隊從歸屬上剝離了出去。當然,陸金所平臺上的P2P項目照常交易,只是P2P項目責任和風險移至體外,由平安的其他子公司來承擔。
“作為中間資訊平臺,估值會更高。”上述接近陸金所人士認為,如果P2P平臺涉及信貸審批,其壞賬等風險更高,會拉低估值,同時合規性也有問題。
互聯網金融爭搶第一股進入搶跑階段,除陸金所之外,目前宣稱上市的有紅嶺創投、宜人貸、91金融、螞蟻金服等。
普通P2P等互聯網金融平臺顯然不是陸金所的對手,“從目前整個格局來說,毫無疑問,螞蟻金服要來得強勁,其互聯網的基因非常明顯,整個載體都是互聯網,阿里巴巴無論是大數據、技術人才還是數據挖掘人才等都占非常大的優勢。”徐紅偉認為,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成為陸金所最強勁的對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