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90後創作者的虛實轉換─彭禹慈

理財周刊 2022-10-13 15:38


文.戴衣薰

當代藝術當前,作品的呈現更專注在創作者的思想轉換,抽象作品何嘗不是「具象」的體現。理善藝聚空間 42.195Eco-manner 參展藝術家彭禹慈,將繪畫作為視覺空間與精神思維的媒合地帶,在混沌的筆觸中架構出對外觀察的『潛意識』與自身內化的『繪畫語言』。微觀與宏觀的交叉感知,將觀察拆解至細微分子並於作品中匯集呈現,藉由本次展覽探索 90 後創作者拿捏虛實轉換的創作手法。


 

繪畫是視覺空間與精神思維的媒合地帶

彭禹慈,1996 生於台灣台中,2018 年取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藝術學士學位,目前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主修繪畫。將繪畫作為一處視覺空間與精神思維的媒合地帶,作品專注於創作過程中的精神心理探索,以及對與現實的反向進行造型蒐集。作品中藉由碎形線條的積層,隱現出完形整體與尺度之間豐富的信息想像,在多所留白之處凸顯負向空間的隱性張力,並在混沌的筆觸中架構出潛意識與繪畫語言的滲透融合,展現其關注創作思維上的概念—摺曲的繪畫觀 the folding perspective of painting,將單子、摺曲的概念視為空間 (畫布上的留白產生的菱形空間)、運動(繪畫操作筆勢) 和時間的折疊,也解讀這個世界是一個無限折疊的身體,在壓縮的時間跟空間中編織,在當中看見,自我凹折,而又重回過頭來看,無窮的放大,都會看到同樣的東西,每個細節卻是它自己,如同語言的功能,自我奠定的雙重性,再現了再現,才再現了對象,使再現時被重覆。

 

液面平板作為主題呈現

「物質的每一部分都可以被構思為一個遍地長滿植物的花園,和水中游魚攢動的池塘。而植物的每個枝杈、動物的每個肢體、它的每一滴汁液都又是這樣一個花園和這樣一個池塘。」萊布尼茲《單子論》Leibniz,La monadologie,§67。本次為理善藝聚空間全新打造的繪畫作品 100 號作品《液面平板 | affective flattening》,呼應理善藝聚的識別設計「」—對話,以及展覽主軸—『永續發展』的概念上出發,在畫布的邊框保留原先畫布底的質地,以一個邊界框架去特寫其所觀察的世界,在作品製作上,以被廣範使用的亞麻布料,作品撐起的表面張力以自製的兔膠和碳酸鈣的自製吸收性畫布底,以盡量減少工廠上加工的痕跡,以創作者手工製作為優先,透過此舉達到支持環保永續的概念。

 

碎形本身不一定是消極的,它也可以擁有積極的意涵

彭禹慈在創作手法上,碎形筆觸的繪畫手勢中任何折曲,一彎、一折、一凹,鋪滿在空間裡,而這個畫布平面空間一開始本身卻是『去折曲』空間,折曲也意味著曾經有力量作用於此,也可能意味著力量曾經經過,彷彿是痕跡的製圖,調動的是時間性。作品視覺上,回應到其觀察對象—雙重性空間,於是在 2021 開啟新的創作系列計畫,以集中式觀察其身處的世界,並將系列名稱定為:《積水》,這個命名有一種視角上的詮釋,從我們雙腳去看比地面更凹陷的空間,思考著有凹陷便有可能存在,也看透液面折射的虛實景觀,也能反應到外部真實,也是可以很平靜的,同時也是可以被攪亂的。

(本文作者戴衣薰為理善國際關懷協會秘書長/理善藝聚空間主理人)

 

▊彭禹慈《液面平板》創作過程

 

 

來源:《理財周刊》1155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