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邱志昌專欄】催化美中對立升高的國家:日本!

首席經濟學家 邱志昌 博士 2022-08-29 07:00

(向英勇警員曹瑞傑、凃明誠致哀;誠如補教名師呂捷,提及「火線救援」主角,丹佐華盛頓劇中言:原諒他們(兇手)是上帝的事情,而我 (主角) 的任務是送他們去見上帝!)

壹、前言

台灣到底是有「大陸政策」?還是終究還想反攻大陸、統一中國?還是反正就隨著美、日的態度決定?數十年以來,即使連 1996 年第三次台海危機,本文多不認為此類事件,會對台灣產業與股市造成長期影響;反而認為,這時是遂行「風險溢價報酬」好機會、從股市中撿便宜貨的最佳時機。在類似演習或更大的世界性戰爭動亂局勢中,我們也見過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對股市的演變經過,我們嚴肅拒絕它再台海與東海重演一次。

1990 年的台股已從泡沫化後大跌到 2,486.18 點,好不容易反彈上升到 5,400 點以上。中東戰爭突然爆發、當年 8 月 2 日伊拉克、海珊率領大軍殺進科威特;只花兩天時間就佔領該國特、全部國土與無價的油田。當天早上開盤的穩定大面,突然在 11 點過後如斷崖式下墜,12 點收盤時沒有一檔股票倖免於難。台股從此至 1991 年 2 月 7 日呈現下跌、緩緩低沉趨勢、只有偶發性反彈。直到 1991 年 2 月 8 日,美國帶領聯合國十幾國聯軍,兵分多路陸海空殺進伊拉克,在很短時間迅速收復科威特失土、且接管海珊政權;台股價指數才從 2 月 8 日當天一路、往上衝到 8,000 多點。

貳、台海第四次危機其實是美中關係的再次撕裂!

同樣在近期兩岸軍演危機中有幾項特色:一、雙方亦敵亦友、彼此多有血緣同屬關係、但也曾經有過軍事戰爭、政治嚴重對立;在大陸改革開放前,武力解決台灣是對岸主要選項,因此有古寧頭戰爭、與金門 823 砲戰。但改革開放後,台商大舉西進到中國設廠,成為大陸經濟發展先行者,也為中國賺取大量外匯;兩岸政治氛圍轉好。二、兩岸政經關係曾有最佳高峰,先是 1992 年在「新加坡會談」初步互信,即現在多被執政與國民黨完全否認或不提的所謂「九二共識」;2015 年時是兩岸交流最熱絡的 8 年末、馬英九總統、與席習近平主席,在 2015 年 11 月 7 日下午三點、走上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舞台互握對手;此時是兩岸關係友好高峰,但也是友好的「尾巴期」。因為次年,蔡英文當選總統之後,另提「台灣共識後,海基與海協交流幾乎降至冰點。

過去這一些兩岸戰爭政治與和平,對股市事實上的確多有正負面「中期影響」;但並沒有影響長期經濟與產業競爭力。在 1987 至 2018 年美中貿易戰爭開戰前,台商已充分利用中國 30 年多的廉價勞力、土地成本及稅賦優惠、及美國給予中國的「貿易最惠國待遇」等等;不斷地搶奪國際科技產業代工霸權,成就台灣電腦王國。之後更由於全球電子產品業對半導體晶片需求暴增,台灣電子科技業不斷升級,終於成就台灣成為半導體王國。在 2020 年 3 月美國 Fed 量化寬鬆政策後,新台幣兌換美元匯率由 35 兌換 1 美元,在熱錢湧入下、持續推升匯率到 27 兌換 1 美元。但此時台灣對外出超居然特別旺盛;台灣產業競爭力已顯著大幅升級,不見得要以貶值、求取出口產品價格競爭力。最重要的是台灣整體經濟體規模,由每年由 5,000 多億美元,大幅增加到近 8,000 億美元。這些今日台灣科技供應鏈的成功,一大部分應歸因於過去 30 年,台灣電子下游產業,技術與成本效益多受美國大廠青睞。且充分地運用中國大陸、世界工廠廉價勞力、土地與生產資源;建立台灣接單、大陸生產模式,漸漸從電子科技業嶄露頭角,最後當然成就 IC 設計、與半導體大國。

(圖一:中國戰區,日本於1945年10月25日在台灣投降,維基百科)
(圖一:中國戰區,日本於 1945 年 10 月 25 日在台灣投降,維基百科)

隨然台灣的產業不斷在全球、搶到一哥之地;但台灣政治民主化水準,仍未能與美國並駕齊驅、國際政治地位甚至遜於遠在中南半島、人口只有 800 萬人、土地面積只有 719 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嚴格而言,台灣也是一個多元移民、被荷蘭人統治過、中國清朝治理、日本殖民過 51 年的社會。過去台灣之所以會「族群撕裂」,根據維基百科記載,是因為在 1945 年 10 月 25 日,中國接收台灣時、適逢中國內戰;因此在台灣所徵收的稅收與糧食等,多送往內地國民黨蔣介石軍隊支援。當時接受日軍投降的陳儀將軍,原本是福建省官員,就地理位置之便、被任命為台灣行政公署長官、負責治理台灣;但由於管理失當,尤其是中國接收軍、以戰勝優越姿態出現在台灣人民面前。且在接收台灣時,並沒派出一支像日本關東軍,那種紀律嚴謹、抬頭挺胸、意氣昂揚的部隊;因此被早期移民的漢族、也就是所謂「本省人」,在與日軍容對照下,對回歸中國政府非常失望。

也由於兩岸隔閡半世紀融合不易,最後演變成為今日、國民黨與昔日的無黨籍、開放黨禁後的民進黨,成為顯著對立的「政黨政治」;後來在李登輝總統接手後,台灣政治改革為總統直選制度、全面民主化。但這種制度,卻演變為若要獲得選票、必須一再討好人民、想面面俱到、卻成為公平正義搖擺不定的淵藪,使社會公平正義風氣常受挑戰;例如近期台南的殺警事件後,社會輿論憤然、竟然還有 3 個殺警死刑犯安坐牢中。且因兩黨價值觀迥異、也常被選票所拘限,兩岸政策左右擺盪;執政在野黨不同的「選戰價值」,而對大陸態度「忽敵忽友」,唯一沒改變的是兩岸經濟貿易持續成長。

於是在這政治爾虞我詐國際政治變遷中,很多台灣國際外交關係發展,除受美國政治導向外,也深被日本長期謀略所左右而卻渾然不知;被統治 51 年的台灣人民,至今仍然對日本深情款款,是每年日本觀光的最大客源。其實大多數從大陸來台的國民黨要員,大多為中國黃埔軍校將領,連蔣介石總統本身也是日本軍校留學生,在日本受過嚴格軍事訓練。當他率領國民黨殘餘部隊撤退到台灣後,當時日本首相,就曾勸他宣布台灣獨立。但蔣介石仍懷大中華、重返中國故土夢想而不為所動。國民黨認為台灣應與中華民族站在同一戰線、怎麼會同意大和民族、要「分化」大中國的意圖?何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還在中國戰區向蔣介石軍隊投降。但大和民族的思維實在非常細膩,外交策略相當靈活與實務、非常有長期國際觀,很值得台灣學習,為什麼?

(圖二:1985年廣場會議後、日圓從260兌換1美元長期升值,維基百科)
(圖二:1985 年廣場會議後、日圓從 260 兌換 1 美元長期升值,維基百科)

美國在經過日本 15 年持續外交運作下,加上國際局勢實際趨勢變遷所趨;早在 2005 年 7 月 1 日起,美國就因日本建言、發動長期對人民幣升值戰爭。2003 年中、人在法國巴黎的日本經濟學者、就是當今任職近 10 年的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他多次投書歐洲媒體、並在參與國際學術會議中、大大倡議人民幣升值;強烈不斷主張崛起的中國,應為美國分攤國際貿易赤字。於是從美國歐巴馬總統起,美元對人民幣從 2005 年 7 月 1 日、匯率由 8.1 兌換 1 美元,一路緩緩升值到 2014 年 2 月 14 日的 6.4 兌換 1 美元。就跟 1985 年美國以「廣場會議」對付日圓日圓從 260 兌換 1 美元、升值到 2012 年底異曲同工。2021 年底自民黨贏得國會選舉,安倍晉三再次出任首相時,日圓兌換美元已升破 90 日圓兌換對換 1 美元。美元對人民幣的戰爭持續到 2014 年,中國 GDP 年總值規模確定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為止。

美中關係從尼克森上海公報開始,到柯林頓總統時代仍是相當友好;本文回顧,在柯林頓訪問中國西安與北京時,於北京大學演講的「問與答」時段,面對北大學生夾帶優越架式、以直接不客氣氣勢,對當代美國總統發問咄咄逼人,柯林頓多還能一一以大國之尊、從容優雅相對。希拉蕊在競選總統時多還說,太平洋之大絕對可容納世界最大兩個國家。為何沒幾年政權更替到川普手上,卻有如此出乎預料外轉變?或許中國人「百年來的驕傲」,民族主義大抬頭、令人無法忍受也是成因之一。

但日本之所以可以從被美國所接管的國家,漸漸成為美國的「國際政治心腹」。遠因在二戰戰敗後,日本一直擔心北韓核武挑釁,怕被北韓軍事報復。本文主觀認為,在朝鮮半島沉默的南韓認為,北韓發展核子武器針對的主要目標並非南韓,而是日本與美國、尤其是日本。因為北與南韓多同意朝鮮半島要統一,但要解決美國與北韓敵對、金正恩需要中國參與支持。2002 年至 2008 年,美國為解決朝鮮半島非核化問題,透過當時仍然友好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南海與北韓官員展開雙邊會談。後續則從雙邊到三方、最後帶進來俄羅斯、日本與南韓等共六國;但這樣所謂的「六方會談」到 2009 年始終談不攏。日本眼見朝鮮半島「六方會談」無法解除化解它自己所受威脅,且加上中國綜合國力擴展迅速、對其過去軍國主義歷史過錯,深怕有一天會遭到中國報復。日本怕的不是南韓的現代、三星這些集團經濟力量,而是畏懼北韓核子飛彈、哪一天突然飛不過日本島,座標落點設定錯誤、打進日本關西大阪、奈良、名古屋等地;又造成二次核子彈災難。

從北韓「六方會談」議題中斷後 (2002 至 2009 年),經過中國穿梭引線,川普與金正恩於 2018 年 6 月 12 日,在新加坡聖淘沙嘉佩樂酒店握手言歡;但這卻與馬英九習近平握手後的演變一樣,之後同樣是「無言的結局」。從此日本已警覺、如果中國無法勸誘金正恩、解除來自於朝鮮半島北方核武威脅,就要請出美國正面迎戰北韓與中國;當然從當時至今、美國資本家多正在中國大發財,勸進必須是漸進式的。日本認為,他自己有意天一定也得正面對付中國,要阻止中國真正大國崛起;雖然它有「美日安保條約」保障,但若美中關係加溫?這時日本已感未來中國崛起後鋒芒在背,對日本歷史舊帳、可能終有清理的一天;應該始終有這樣危機感。這其實也是國家生存之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在台灣的蔣介石等多諸多國民黨將領多是留日;但佔領全中國的共產黨卻是馬克思主義,立場偏向蘇聯帝國、講究階級鬥爭、民族主義高漲。北韓非核化無法成功,中國與北韓又多是共產軍事強權,日本國家生存危機感未來只會增加。但要對付中國又受限武力擴張限制、這些就是安倍晉三首相一生努力的日本「軍隊國家化」、日本自衛隊要經修憲、才能成為可主動攻擊對方的國軍。於是 2008 年之後,日本親美路線大幅抬頭,開始思考繼續勸誘美國,用慢溫水煮青蛙策略對付中國;因為從美國也已注意到,中國國力發展的未來;如果中國持續以這種速度奔馳,不到 2035 年經濟規模將超越美國;且 2050 年後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繼續發展成果可能使美國難堪。日本自 2012 年以來,用盡各種親美外交手段,甚至主動起草 9729 字的「印太戰略」,糾結美國、澳洲、印度等國保護自己、對抗中國;在內容中並沒邀請台灣加入。

叁、美國雖強大、仍不願與中國正面衝突、採取極為低調安全態度!

本文這種觀念並不偏頗,因為這次美國眾議院長裴洛西亞洲行,超乎大家想像。美軍以一箭雙雕與最安全方式,引導專機橫跨太平洋,首訪新加坡。當下新加坡前外長與現任總理李顯龍多勸進裴洛西,對於中國外交政治務必要小心謹慎,否則有嚴重後果;就差沒跟她講,千萬不要惹火上身。即使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強且無敵武力,美國軍方還是採取最保守策略,安排訪問專機繞道太平洋、從新加坡往西、再轉北飛、從太平洋轉進台北松山機場。但這仍觸動中國外交戰略底線,給中國一個千載難逢機會,上演前所未有的「圍城封鎖台灣」7 大海域軍事演習;就在裴洛西離開台灣第二天開始大規模軍演。這次最突出也是前所未有的是,在演習中有四顆飛彈穿越台灣領空、掉入日本經濟海域;解放軍顯然也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解放軍不只針對台灣,也藉此首次重重給日本下馬威。如果中共智囊團腦筋沒壞掉,必然認為台灣獨派會雄赳赳、氣洋洋,不會只有美國各黨議員、炒熱選舉議題;還有日本人對台灣訴諸感情與溫暖攻勢。而且就如上述本文所言,美中從匯率、到貿易、到科技、資本戰,日本國際外交戰略是拉近與美國關係,在複雜的環境中「鞏固自我安全」的迫切感越來越大;「亞太戰略架構」成形就是證據。

日本才是厲害的國家。美國何必再大幅擴增軍事預算去對付中國?只要炒熱台海議題,賣武器給日本與台灣,大筆的銀子不就源源而來。中國與美國之間有上海公報,這是兩國軍事對立與政治外交最後一道防線;日本與中國有密切安全關係?在還沒刺激川普對中國反目成仇前;台灣人民對中國的軍機跨越海峽中線、甚至 1996 年的飛彈演習、與此次的圍城封鎖並沒有特別感受。因為百萬台商在大陸拚事業,大陸要得是台灣的主權,不會刻意取台灣人的性命,這應該也是當前台灣執政黨的「台灣共識」吧?本文要借用,安倍晉三先生的一句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中國對日本長期在中美關係中運作,早已提高警覺、最後是否已心生反感?從此次中共解放軍在台灣周邊 7 海域演習,北部區域逼近日本琉球群島、還有之前幾次的東海實彈射擊演習。本文認為,中共放放軍針對的標的也包含日本。我們預測在第四次台海危機後,接下來可能會是東海戰雲密布,屆時會是:日本有事、才會是台灣有事。

台灣對中國政策路線隨遇而安?我們似乎需要像美國執政與在野黨一致的共識,國際事務千絲萬縷、但要有眾志成城的政策。美國民主與共和兩黨在美國國內,對諸多議題不時對立、敵對甚至火拼,但對國際政治事務立場,在 30 年一個週期之內,幾乎多是一致性,是以現實發展為依歸的務實主義者。例如 1972 年季辛吉與尼克森大陸破冰之旅,美中簽屬上海公報、美國的確「親中賣台」。至 1990 年後蘇聯帝國垮台;至今在這幾十年間這個大方向多沒有重大改變,只有強化對「台灣關係法」執行,及反中迅速燃燒後,借用台海議題爭取美國公民選票。但台灣自總統直選後,每任總統對於中國政治立場,無時無刻多在做改變。在李登輝時代,可以從承認兩岸有所謂「九二共識」,到與江澤民政權反目成仇。而在陳水扁時代則是政治敵對,經濟開放;陳總統強烈主張「一邊一國」,台灣是一個名為中華民國主權獨立國家,且還推動兩岸直航;相當清楚地政經分離政策。馬英九則是典型的親和派、大幅推動陸客來台旅遊等措施,甚至在第二任卸任前、率團跑到新加坡與習近平會面,他當權時代是兩岸關係不錯的時候。

肆、結論:中國經濟真會硬著陸?台灣該相憐相惜、還是該幸災樂禍?

但曾幾何時,國民黨在台灣每次政權更替中,一直抓不到年輕人選票;2016 年 1 月蔡英文總統上台後,不提九二、提出「台灣共識」,只有學醫出身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端出所謂「兩岸一家親」。但由於美對中國態度已有所不同,因此加強「台灣關係法」加強實質落實,最近裴洛西訪台,終於惹惱中國大陸;以海空軍對台灣進行「圍城」。相信這圍城封鎖前後,台灣國家安全會議與國安局等等,相關機構必定審慎以對、不敢馬虎、時時刻刻針對實際最新情況擬定因應對策,保障台灣人民安全與免於恐懼。

當我們回到兩岸共同語言「經濟」時,卻也發現中國經濟成長顯著趨緩。眾所周知、當前最能預知未來事件的量化指標,就是金融市場相關商品或是有價證券的指標;如果要預知近期美國央行 Fed 的貨幣政策,只要將美國政府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日線、周線與月線圖好好地對照;抽取其中的精華邏輯。以同樣的邏輯與彈性思維,就可判定出未來 Fed 真正出手力道。同樣地,也可以由股市指數、或是個股股價現在變遷,配合它們未來最大可能「遭遇」,也可以斷定未來全球經濟景氣演變趨勢。自 2018 年美中反目以來、中國的經濟金融等情勢備受關注,繼 2012 年所謂的「完美風暴」,最近最夯議題,為疫情「清零政策」使得產業的供應鏈常態性處在不連續狀態,以及房地產「爛尾樓事件」;代表中國 GDP 的領先指標 PMI,持續呈現下滑趨勢,這也似乎訴說中國經濟成長顯著放緩,甚至被比喻為中國已經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大陸經濟在台灣已被形容,步入類似日本的長期通貨緊縮三十年;尤其是「碧桂園事件」開始,資產泡沫化、債務危機、金融危機等等的議題甚囂塵上;但中國貿易出超金額仍然繼續奔馳。

歷年來索羅斯在瑞士國際論壇多說,中國不會沒有金融與經濟危機;但他卻也認為,中國有能力去處理這些危機。因此本文認為,在此時唱衰中國經濟「硬著陸」,似乎是政治立場的期盼、與強化倡議者自己政治地位。做為一個理性投資者,宜以更大宏觀與理性視野,概觀整個中國經濟的完全面貌。一個經濟體、大多禍福相依、循環起落、大陸經濟「硬著陸」風險的確要關注、但證據要充足、意見要理性。台灣或可學習新加坡的菁英政治,改進目前民粹政治氛圍;也要有如日本政治家的深謀遠慮,扭轉目前對岸「不讀不回」、或「已讀不回」的態度;對美關係發展也要有說「不」的時候與勇氣。就像新加坡李顯龍總理對裴洛西講的,對中國大陸關係要非常謹慎,否則可能會引發亞洲十年的動亂。

(聲明:本文為世局重大局勢風險研究,以獨立主觀角度詮釋錯綜複雜之國際關係;本文是經過長期觀察的評論,政治立場中立、但文章若有見解狹隘之處請多包容。)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