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全球經濟面臨不可持續難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4-17 10:28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個令人費解的情景,你甚至可能懷疑到底有沒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景:出既是潛在的,卻也是不可持續的。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裏,就有一章闡述了這種情景。我們甚至可能已經身處其中。

當出不會生通脹或者通縮的壓力,它就是“潛在的”。可持續性——這裏我指的是金融方面的可持續性,而不是環境方面的——則完全是另一回事。當支出模式和收入分配使經濟活動的成果能被吸收,而不引起金融系統的危險失衡,出在金融方面就是可持續的。如果生足夠需求來吸收經濟中的出需要過多借貸,或遠低於零的實際利率,或者二者兼有,出就是不可持續的。

要理解上述令人費解的情景如何可能生,可以想象一個平衡的經濟體,其中家庭和企業希望儲蓄的錢,與希望進行實體投資的錢在金額上完全相等。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好。但設想一下潛在出增速開始大幅下滑的情況。投資意願會減弱,因為所需的資本存量變小了。但人們想要儲蓄的金額可能不會下降,或者至少不會下降那麼多;事實上,如果人們預期自己在未來會變得更加貧窮,他們甚至會希望儲蓄更多。如果是這樣,實際利率可能需要大幅下降,才能恢復投資和儲蓄之間的平衡。

實際利率的這種下降還可能引發長期資價格的上漲,以及信貸的相應激增。這些影響會對需求減弱起到臨時的補救作用。但如果之后信貸繁榮崩潰,迫使借款人艱難地對債務進行再融資,那時需求就不得不面臨雙重負擔。過度負債和規避風險的金融業生的中期影響,會加劇潛在增長減弱引發的長期影響。

《世界經濟展望》闡明了這個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該報告提出,潛在出事實上比以前增長得更慢了。在發達國家,這一下行趨勢在21世紀初就開始了,而在新興國家,這一趨勢始於2009年以后。(見下圖)

在危機前,發達國家潛在出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是“全要素生率”增長的下滑。全要素生率衡量的是給定數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生的出。一種解釋是,互聯網帶來的有益於經濟的影響逐漸減退。另一種解釋是人類技能提升速度下降。在危機之后,潛在增長率進一步下滑,部分原因是投資的大幅減少。人口的老齡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人口因素對新興經濟體也有影響,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率下降在中國尤為明顯。在經歷了2000年代巨大的投資熱潮后,投資增長率也在下降,而且又以中國尤為明顯。長遠來看,隨新興經濟體追趕發達經濟體的速度減緩,全要素生率的增長可能也會放緩。

這種潛在增長率的下降直接引發了關於儲蓄過剩和長期停滯的爭論。兩個重要的分歧就此生:本地還是全球,暫時還是永久。全球經濟潛在增長放緩,對這兩點分歧都有啟示。

前美聯儲(Fed)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正確地指出,超低實際利率不應單純由本地條件決定。當一個經濟體的儲蓄意願超過了投資意願,就應該能夠通過經常賬戶盈余出口過度儲蓄。德國就是這麼做的。

然而問題生了。首先,如諾貝爾經濟學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指出,實際匯率可能不會跌到位。如果是這樣,該經濟體可能會陷入永久性停滯。其次,全球其他國家可能無法維持與該經濟體的經常賬戶盈余相抵消的赤字。2007年金融危機前期就發生過這一幕。當時中國、各石油出口國、德國和其他高收入經濟體處於盈余,與之相對應,美國、西班牙及其他許多國家處於赤字,結果赤字驚人地不可持續。

接再來另一個同樣根本性的分歧——儲蓄意願大於投資意願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伯南克與美國前財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的主要分歧正在於此。

伯南克認為,生超低實際利率的條件是暫時的。明顯的例子是石油出口國的盈余現在已消失。而且中國在金融危機前的經常賬戶盈余也已基本消失。金融危機引發的不景氣應該也是暫時的。

對此表示反對的薩默斯則認為,至少部分條件在危機前就出現了,而且很可能將持續更長時間。其中之一就是高收入經濟體內私人部門投資的疲軟。

IMF有關潛在增長減緩的觀點支持了薩默斯的看法。潛在增長率降低可能繼而意味增長的可持續性降低。如果確然如此,我們可能會發現全球經濟在長期將以投資乏力、低實際利率和名義利率、信貸泡沫以及難以承擔的債務為特點。

這樣一個令人失望的未來並非不可避免。但我們不能臆斷未來會更美好。必須進行國家、地區和全球改革,以加速潛在增長和減少不穩定。至於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改革形式,擇日再談。

(來源:FT中文網 譯者/何黎)

文章標籤

鉅亨號貼文

看更多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