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第二篇-「眾人的不滿」, 是可以利用的
出色文化 2022-06-02 21:29
第二篇 -「眾人的不滿」, 是可以利用的
充斥不滿的職場,很難持續做出成效。
然而如果職場上完全沒有不滿的人,這種狀態,真的是好事嗎?
沒有注意到緩慢逼近的危機或環境的變化,當發現時已經陷入致命結果,這種情況我們稱為「溫水煮青蛙」。
員工沒有不滿的職場,個人及組織上都可以持續成長嗎?團隊中的成員,不會成為溫水中的青蛙嗎?
也許,我們需要時時注意不滿之處並加以改善、試著去解決,這樣我們的意識和企業組織才能煥然一新。
要想有這種認知,就要格外留意與「不滿」的相處方式。
當我們試著去理解時,還能看見公司將負面轉向正面的管理過程。
下屬提供的反饋
身為上司,一定很在乎對下屬的指示或對應是否發揮效用。
這種時候,對上司來說,最有力的反饋資訊就是部下的反應和接下來採取的行動。
確實有研究者做過這樣的調查。他們請主管回答「當下屬不滿時,下屬們會採取什麼行動」。
① 與主管爭論試圖脫服他。
② 很不情願的接受。
③ 不服從(無視、直接拒絕等等)。
同時也請這些主管推測,採取這些行為的下屬各自的比例。
另外也請下屬針對主管的領導能力,在「目標導向方面的行動 (目標或計畫,以及指示的明確度)」和「維護關係上的行動 (關心或承認)」這兩方面進行評價。
結果,能夠接受下屬有「①跟主管爭論,並試圖脫服他」的傾向的主管,和下屬只能「②很不情願地接受」或「③不服從」傾向的主管相比,選項①的下屬對主管的領導能力在兩方面的評價都比較高。
下屬有不滿這件事本身是沒問題的,可以說這是上下溝通良好的證據。
與「說出自己的不滿」相較,「在工作上帶著不滿的感情卻又不講出來」,這種隱匿想法的態度,反而更容易出問題。
「小小的不滿」是好事
事實上,有個對「不滿」似是而非的理論。
那就是當員工越發熱心工作、越發有成就感,也更容易產生一股難以言喻的情緒。
當對主管感到不滿,而且那份不滿越積越多時,下屬自身的主體性就會覺醒。
這是潛在於不滿中的正向模式。
「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再…… 一點就好了」,下屬會有消除不掉的感覺籠罩在體內。
會有這樣的不滿,是因為他確實地投入自己所屬的工作團隊。
他會持續做出分析性的思考,持續對改善有所期待。
做為主管,很可能不太想處理部下的不滿。但這種不滿可以讓主管得知團隊「發生什麼問題」,並從中觀察工作的現象,擁有重新認識部下的機會。
如果下屬的熱情中參雜了不滿,上司應該要立刻對應。
員工並沒有盼望什麼非常了不起的東西或要求。
他們只是想讓自己的工作得到認可、讓自己能在團隊上有一點貢獻,當上司聽進了這樣的要求,他們就會心滿意足。
人類是把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對社會有價值的東西送給別人時會感到幸福的生物 6 。當他們有這種念頭時,就能體會到幸福感。
上司應該在下屬的不滿還沒擴大時,就要去理解狀況,並且做出有效的對應方式。
將不滿轉變為成果的四個環境策略
如同剛剛所說的,「不滿」是一個人對事物認真看待時產生的情感,我們可以想像成「不滿是讓我們以主體來思考和行動的一種機能」。
因此,一個健全的企業組織,應該對「不滿」的想法採取歡迎的態度。
「不滿」並不是壞事,問題出在對應方法。
部下產生了「不滿」這種乍看負面的情緒,主管該如何將它轉換成正向的組織營運?這個轉換的環節是非常關鍵的。
容我再次整理一下重點。
為什麼當下屬對工作產生不滿 (改善要求或負面消息),卻不會直接跟主管說?這是因為可能產生如下的風險。
• 上司對自己的印象會變差。
• 主管可能會說「那你就具體地做出一些成果吧」,然後把新工作丟給部下。
也就是說,就算接受這些風險,還是需要定好策略,讓自己能理直氣壯地說出不滿。
工策略 1 作成果得到的評價
例如,列舉出手上工作的成果時,一定會先考慮到自己在公司的評價。如果不是這樣的話 ──
「不好的消息不用特地讓我自己來講 (以免給自己留下壞印象)。」
「為了不被捲入麻煩中,隨便應付一下就好。」
「就算接下了新工作,主管對我的評價也不會變好的。」
當部下有了這種想法,就不會對公司提出意見,這樣的態度無法提升工作品質。
上司和下屬都需要一個能提升工作意識的環境或銜接點。
又或者是,如果已知跟這位主管只有短期的互動,之後會有人事異動的話,或許下屬還願意表達意見。不情不願地服從,不敢說什麼的人,都會認為:
「如果拒絕了主管的指示,主管會不高興。」
「之後還要繼續與這位上司共事,如果他不給我想做的工作,造成壞的影響就麻煩了。」
下屬會這樣評估跟今後工作有關的事。
如果必須與上司之間維持長期關係,傾向會更明顯。
過去「年功序列」的人事考核制度,比起工作的成果、成績,更重視工作的年份、在職經歷或年紀,這種制度可以保證上司和下屬間的關係。
年功序列制因為在雇用上很穩定,優點是可以培養對公司的向心力、提升團隊工作的環境。
但是在年功序列制的公司下任職的下屬如果有不滿時,可能就會偏向「不要把事態鬧大」。
這時下屬需要理解自己的主管是屬於哪種類型,以準備好對應方式。
當跟主管有同樣的工作觀或想法時,可以直接和主管談;但如果是和自己理念相反的主管,就不要講出最佳解答。
另一方面,若主管是成果主義或實績主義,那他就不會以個人的喜好為基準,而是以工作成果或績效來決定待遇。
因此,要盡量事先掌握主管的類型,才不用花費太多的心力。
為了拿出成果,大家會勇於直言。
就算說了會出事,但只要拿出成果、成效,也有可能會得到另一種結果。
而且考核也可能牽扯到彼此的異動或轉職,比起年功序列制,更是有著短期關係的暗示。
一份對上班族的問卷調查顯示,比起年功序列制的公司,以成果主義或績效主義為主的公司,下屬能更不拘泥於上下間的關係,勇於對主管發言或提出意見 7 。
也就是說,在牽絆較少的環境之下,個人可以對公司抱有更具建設性的行動力,也更願意提升團隊的能力。
主管在知道這樣的人事制度 (的功能) 後,再利用環境力量進行管理也很重要。
賦策略 2 予明確的工作任務
另外再舉出幾個有效的因素。
其中一個是提升「個人意識」。
讓員工接觸新產品或是修正問題,讓員工意識到自己有責任朝更好的方向變化。或者是直接賦予他們新任務。
所謂的任務,是團隊或組織中某個地位的人被賦予期待的做事風格。
例如進入公司五年的員工 A,上司希望能提升他管理的能力,所以跟他說:「希望你能照顧一下新員工」。
一般來說,我們對於他人的期待會產生動力,提升表現能力。
這樣的心理現象,稱作「 畢馬龍效應」。
畢馬龍是在希臘神話中登場的某個彫刻家。
這個彫刻家愛上了自己做的彫像,一直想著「如果她是人就好了」。愛神阿芙洛黛蒂因此賜予這個彫像生命,讓彫像成為人。
相對的,如果 (覺得) 沒有被人期待,那他的成果或業績就無法提升,甚至還會下降,這個心理現象稱為「格蘭效應」。
所謂的「格蘭」,在希伯來語中是「沒有形體的人」的意思。
沒有意識的泥人偶格蘭,雖然是依照主人的操控來動作,但如果額頭上繪製的符咒去除,就會變回泥土。
因此這是用來比喻由於他人對自己的期待很低,所以自己也無法發揮力量、拿不出成果,這種現象就叫做格蘭效應。
回到剛剛的話題。
A 被交付指導後輩的責任後,照理來說,新人應該會慢慢習慣職場,並且學會如何處理工作。
然而,新人的表現似乎不太理想。
主管詢問了新人之後,才知道 A 並沒有指導新人。
A 並不理解主管對他的期待和意義。
他覺得提升自己的業績才是優先要做的事,指導後輩和自己的職務內容或考核沒有直接關係。
A 並不理解自己的工作也包含指導後輩。
有報告指出,當任務明確時,人們願意花費精力和時間在工作上,此外,對工作的滿足感也會提升,同時對於團隊的向心力也會加強。
周圍的人會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這自然是一種肯定;旁人的期望,能夠培養我們對工作的成就感,並且產生重視公司的心理。
心理上的安全
第三點是心理上的安全。
這指的是員工敢於冒風險提出意見,代表他相信職場。成功團隊的共通點,在 Google 關注之下突然變得眾所皆知。
這個「心理上的安全」跟前述的「賦予任務」組合之後,就能讓下屬主動勇於發言。
如此一來就能為公司提供新的解決方案,或是鼓勵員工指摘一些不妥的行為。
順帶一提,想要產生心理上的安全,跟上司有良好關係也是很重要的。
其他還包含了職場是否能給予支援、或是個人或公司有沒有想要學習的心態。
營造出這種職場氣氛,讓所屬的人有安心感,就能促進資訊的共享、展現具表現力或具創造力的活動。
在以色列研究策略及管理行為的卡梅利及其團隊,曾以在金融、通訊、醫療品.醫療機器等公司上班的員工為對象,進行一份問卷調查 。
結果顯示,公司成員越能共享目標或知識、並且互相信賴,就越能夠營造一個在心理上能夠安心生活的環境。且越容易培養出從失敗中學習經驗的態度跟行為。
這裡所說的「安心感」,是指員工在公司中成長時,能夠闡明自己對公司的建言的信心。
上司與下屬的「工作意圖」要契合
上司跟下屬都有各自的做事方法。
這種做事方法可以大致分成「優先實現目標型」和「優先建立關係型」兩種。
有的人會重視先達成目標,也有的人覺得先建立良好關係才是重要的。
一般來說,上司會遵循公司的方針,背負著必須提升成果或業績的壓力,跟下屬相比,上司「優先實現目標」的傾向較強。
部下跟上司想法一致時,比較不容易產生不滿,並容易促進有生產力的職務行動,但是在關係建構上分岐越大,下屬就越容易產生不滿。
在地位和職務上填補分岐是必須的。具體來說,主管可以提供工作上的支援,就能讓員工覺得自己受到關心和重視。
就算只有一瞬間感到這樣的連結,作為主管帶給下屬的激勵,也會比想像中來得更大。
來源:出色文化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