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做外送?還是進工廠?中國年輕人的人生難題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2022-03-14 11:47
「少送外賣(外送),多進工廠」,這是中國全國人大代表、小康集團董事長張興海今年在「兩會」上對年輕人發出的號召。
張興海說,時下不少年輕人選擇做外送、送快遞,不願當工廠工人,導致缺工問題嚴重。2020 年中國製造業的勞動力缺口約達到 2,200 萬人,近五年來平均每年有 150 萬人離開製造業,不利於製造業健康發展。
小康集團屬於汽車製造業,與很多製造業同行相同,生產環節是勞力密集型,每年需要成千上萬名年輕人。
做外送?還是進工廠?如今這成為不少大陸年輕人眼前的一道人生難題。
中國社會多元化
時間回到 30 年前,農村廉價勞動力一批批湧向珠三角、長三角的工廠,成為中國製造業輝煌神話的重要締造者,「農民工」也成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群體。
中國啟動經改以來,很長一段時間「進工廠」都是眾多農村年輕勞動者的主要選擇。相較於留在家鄉務農,工廠的收入具吸引力,即便很多年輕人知道自己很難在工廠待一輩子,也會滿足於「攢夠工資回老家」模式,將「進工廠」視為改善個人境遇的較佳選擇。
如今中國社會多元化,除了做外送、進工廠以外,年輕人可選擇的機會愈來愈多,餐飲、保全、客服、廚師、主播、維修人員等。從農村出來的年輕人,不必再像上一代那樣,把青春交給枯燥無味的工廠流水線。
2019 年 1 月,美團發布的「2018 年外賣騎手群體研究報告」顯示,美團外送騎手的上一份工作,以「去產能行業」的產業工人最多,比率達到 31%。換句話說,每三名美團騎手中,就有一人從工廠跳槽而來。
時間自由、工資多
自由、賺得多,是年輕人選擇做騎手的主要原因。
阿象(化名)是一位「逃離工廠」的騎手,七年前他離開家鄉來到珠三角,和很多老鄉一樣,步入社會的第一站是工廠。
當時他在新寶電器打工,那是一家 A 股上市公司,主業是生產小家電。阿象在滴漏式咖啡機的生產線上,每天的工作是將塑膠殼夾在咖啡機的鐵片上,鐵片有十幾個孔,需對齊每個孔,再用螺絲刀刀把捶平。
阿象必須在 20 秒內走完這個流程,每天重覆 800 遍,一個月下來,可賺到人民幣 3,500 元。
2018 年下半年,他離開工廠,開始做外賣騎手。阿象剛開始時,由於對配送線路不熟,不知道哪裡單多,每個月跑下來,到手也不過人民幣 4,000 元,但他熟悉外送路線後,可輕鬆賺到 6,000-7,000 元,他身邊的朋友得知了這個好消息後,也跟著他一起做外送。
3 月 7 日,95 後外送騎手李俊偉(化名)也說:「每月送 1,500 單左右,每天工作 8-9 個小時,一個月休息四天,月薪約 10,000 元,生活壓力不算大,閒時刷刷手機、打打遊戲,這種自由氛圍是工廠和辦公室中難以想像的。」
工廠為何不提高工資?
工廠為什麽不提高工資呢?專家認為,中國沒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導致利潤很薄,怎麽可能提高薪資?再往前追溯,中國的基礎科學不紮實,教育體系缺乏創新基因,進而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
最終,製造商浮躁追逐熱點,互相山寨。既然如此,中國怎麽可能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
外送是青春飯
不過,年輕人湧向送外產業的現象,也存在隱憂。外送技術含量低,是「吃青春飯」,若日後形勢出現變化或年齡增加,眾多騎手又將何去何從?
2016 年,34 歲的李偉進入外送產業,從最基層外送騎手開始,慢慢成為站點「跑單王」。2017 年,月薪破萬的李偉也開始焦慮:35 歲還能做外送,45 歲以後怎麼辦?
他由此萌生進入管理層的想法,在跑單之餘,主動向站長學習基本運力調配。2018 年 3 月,公司在上海市普陀區新增一個配送站,李偉被推薦為新站點站長。
此外,近年外送平台不斷下調配送費,但客戶對服務的要求提高,每一單的配送時間被精確到了分鐘,配送面積也越來越大。超時會被扣錢、投訴要被罰款,為了節省時間,馬路上搶跑紅燈的騎手也不在少數。
此後,李偉的人生「彷彿開了掛」:2019 年升為服務商區域經理、2020 年升為服務商上海城市經理。目前他負責在上海市的配送業務,直接管理 20 多名區域經理,年薪也漲到 40 萬 - 50 萬元。
這背後外送平台也在思考員工的升遷通道。去年餓了麽有 475 名騎士升為站長、隊長,1,402 名騎士成為儲備站長、隊長。外送平台也為騎士提供培訓專員、商戶拓展經理、客戶顧問等工作機會,拓寬轉崗通道。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開始推動外送人員職稱認定,例如,2020 年底,杭州 20 名外送騎手通過相關培訓與考試,獲「網約配送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初級證書,有了正式職業技能水準證明,這 20 人可享受政府培訓補貼、杭州市積分落戶加分、個人所得稅專項抵扣等福利。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