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基隆潮藝術 X 漁光島藝術節對談!2021創意力100「找到藝術進入地方的意義」

La Vie 2022-02-07 15:49

La Vie 2021/12 月號 關於未來的共同創作

台南的人文、基隆的生猛、台東的山海⋯⋯這些城市的性格與特色,在一檔又一檔的藝術或設計展會裡,或翻轉印象或形塑新貌。這股用藝術節行銷城市的趨勢全台持續蔓延,但在絢爛作品與熙攘人潮背後,藝術進入地方的意義為何?

 

在台灣眾多地方藝術節中,「基隆潮藝術」和「漁光島藝術節」是相似又相異的存在。兩者都面向海洋,但基隆潮藝術位在正濱漁港,和市井生活完全交疊,隨風而來盡是海味魚味;漁光島則是大隱於市的秘境,緊鄰安平商港卻遠離人煙,海洋在這裡是恬靜浪漫的。從策畫者來看,漁光島藝術節由都市藝術工作室策展,創辦人杜昭賢為台南人,漁光島更是兒時遊玩、運動就常造訪的地方;基隆潮藝術的承辦單位宜東文化,執行長羅健毓在宜蘭出生、台北求學,過去和基隆並無淵源。本地與外地的兩種視角,同樣用藝術策展的形式,梳理在地也帶入新貌。這次邀請埋首幕後的兩位來到幕前,從各自策畫經驗到各地藝術節趨勢,剖析地方藝術節的箇中眉角。

 

Q:基隆潮藝術和漁光島藝術節都已行之有年,如何看待每屆的轉變與發展?

 

羅健毓:基隆潮藝術從 2015 年開辦,一開始是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辦,以環境藝術為主,採取學校協同課程、藝術家進駐海科館等方式。後來基隆文化局接手,我們則從 2019 年開始承辦,那時市府越來越確定要以大地藝術季的形式去做。2019 年第一次策畫時,主題設定為「面向海洋」,最大的亮點是一艘很大的遠洋漁船,讓觀眾可以走上去。台灣的藝術節過往少有以漁港為基地,且正濱漁港是一個持續在作業中的漁港,非常生猛有力,很多外籍移工就在那邊生活、工作,我們想保有這份海洋的生命力、粗獷感。2020 年以「走入海洋文化」為題,開展前 3∼4 個月便讓藝術家進駐在地,直接租房子在港邊生活,把海洋文化、討海生活做深入探討。今年雖因疫情延後至 2022 年 4 月舉辦,但有了前兩屆的在地合作經驗後,我們已訂立展名為「未來島航」,希望更進一步透過海港文化帶領觀眾從歷史看向未來。不同於前兩屆邀請外部策展人,這次直接請當地職人擔任策展人,勾勒出屬於基隆海港城市願景。

 

創意力100_地方藝術_042020 基隆潮藝術,丁建中〈暗潮 3.0〉於港邊人行道展出,彷彿是陪伴居民的海風和海流。

 

杜昭賢:漁光島原本是要用建築空間去詮釋當地場景,後來才轉變用藝術介入的形式。剛開始也有一點矛盾,因為漁光島是我的秘境,也是很多人的秘境,它和市中心只有一座橋相通,短短 10 幾分鐘車程就進到島上。我怕它會過度發展,變成很觀光、很吵雜的地方,失去天然美景和自然生態。因為不想破壞小島的安靜,2017 年第一屆主題就叫「在漁光島放空的 99 種方法」,讓大家到這裡放空、感受。2019 年我們提出「海島新樂園」,進一步呈現小島的歷史,如何從過往的秋茂園演變為現在的樣子。2021 年「安棲之嶼」則是在疫情的狀況下,希望用藝術療癒大家。

 

Q:在藝術節的策展形式背後,你們希望達到什麼目的?

杜昭賢:做任何一個策展,我都會先找到藝術介入的意義在哪裡。以漁光島來說,我想讓市民也讓外地人知道,台南有這樣漂亮的秘境,除了去欣賞它、維持原本的美麗,我希望有些商機進來。但商機是要有地方特色的,要讓它被發現,並開始經營。因此我們在策展納入漁光廚房、漁光小旅行,當地居民現煮蚵仔,配合小旅行路徑,把特色小吃、小店帶出來,接下來也會朝跟居民維生、在地產業連結的方式前進。

 

創意力100_地方藝術_03都市藝術工作室負責 2021 國際光影藝術節策展燈區規劃執行,圖為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光廊〉。

 

羅健毓:宜東文化籌辦的 3 屆潮藝術,每屆的展出名單幾乎沒有重複的藝術家,這是我們非常堅持的觀念,希望可以透過藝術節帶給觀眾一些新銳或較少在藝術節露臉的創作者。坦白說,潮藝術經費相對吃緊,而我們又希望藝術家可以投注較多時間與在地居民互動,就現有資源條件很難去請到大師級人物;但從另外一面來想,潮藝術也是新銳藝術家展露自己的機會和舞台。2019 年潮藝術,何彥諺在漁船底艙的作品〈老軌、蟒蛇、隕石和θ波〉,獲選 2020 高雄獎;陳聖文的作品〈缺席 8/29〉被姚瑞中看到,邀請他參展 2020 台灣美術雙年展;2020 年王煜松在漁港集散地旁空地設置作品〈一層層:丘陵,集散地,漁網,漁貨,鳥,港口〉,也被許多過往不熟悉他的人所認識,隔年在北美館舉辦個展獲得好評。我們很努力給予年輕創作者跟環境、跟在地居民共同創作的養分跟經驗,溝通時也會很誠實地說,可能在預算上不能滿足你們,但我們可以一起嘗試不同的創作方向;這是我們在面對藝術節策展時給予自己的使命感。

 

Q:「在地」一直是地方藝術節備受討論的議題,這點你們怎麼看?

羅健毓:「在地」這個名詞,應該是做策展的時候放在心裡,需要去尊重的一件事情,但不應該被它給困住。現在交通、科技這麼先進,人的往來、資訊的取得已經非常發達,當然很多地方的人事物我們不了解,需要仰賴在地團隊。但當新的團隊進入地方後,有時候會產生好的質變。我們也從來不會假裝自己很熟,我都會很誠實地說,我們就是外來的觀察角度,也許可以帶來更多元看待地方文化的可能。整個策畫過程最重要的是,怎麼去和在地產生交流、怎麼理解在地的需求與困境,然後用彼此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

 

創意力100_地方藝術_012020 基隆潮藝術,木罐子製作設計〈阿根納的船〉,巨大船型光雕顛覆眾人對漁船的想像。

 

杜昭賢:我們每一個案子都會做一件事,就是田野調查。不論台南、新竹、高雄等地的案子,同樣都要先找到城市的特質再去規畫。而當新的想法進到地區,很多時候必須要先做示範。就像我做海安路藝術造街,剛開始居民會質疑為什麼要藝術?誰看得懂?可是我必須要先示範,讓他們看到藝術進入街道後是有功能性的。月津港燈節也是,我想讓燈光很柔美地進到這座水岸公園,但當地居民覺得人家的燈節都張燈結綵,為什麼我們的卻黑漆漆?當時一直被市府要求加燈,就在氣氛和亮度間做了很多拿捏。直到後來得到很多正向評論,居民才開始接受。同樣在漁光島藝術節,漁光島要開發或不開發都有許多聲音,我會和他們溝通,但要用我們的策畫來轉化他們的希望,不是他們要求什麼就做什麼,因為這不是策展的意義,應該要提供新的想法。

 

Q:目前和公部門合作遇到最大課題是什麼?

杜昭賢:我們都有把城市做得更好的共同目標,只是有些案子的策畫應該事先進行,但公部門程序要經過標案,常常會在很短的時間做規畫。一個好的規畫,應該花更多時間讓細節更扎實,城市行銷不只有藝術設施,還需要和很多產業鏈結。

 

羅健毓:宜東文化與都市藝術在藝術節策展上有累積相關經驗,面對公部門合作也較能取得信賴與良好溝通,但這都是透過長時間慢慢累積磨合而成。潮藝術策畫過程中基隆市政府與文化局其實給予相當大的信任與空間,不會拿「要有名一點」、「要熱鬧一點」等思維要求我們。但如杜姊所提,標案程序往往在很緊張的時間壓力下進行,需要支應許多行政流程,這個在執行藝術節的過程中其實會蠻耗損人力。

 

創意力100_地方藝術_022021 漁光島藝術節,南藝大 B 群團隊〈海朝你的方向吹來〉,站在作品中央往上看,會感覺針織網擺動宛如具象的風。

 

Q:如何看待台灣藝術節各地越漸增多的趨勢?

羅健毓:文化養成不是一天的事,越來越多藝術節出現,代表越來越多民眾和業主、公部門理解這件事。以前常常最後一關卡在會計核銷,他不懂為什麼一個東西擺在戶外要 250 萬?這些很細節的理解都需要過程。但台灣不是一個很大的國家,當各縣市都開始做藝術節慶、活動,真的要越來越在乎怎麼做出不同的特色,而不是用同一套內容、同一批藝術家,換不同地方展出,這是我覺得台灣藝術節比較大的挑戰。在討論案子時我常常跟同事提問,你提的藝術家、概念放在這裡,觀眾有什麼理由一定要來到這個地方看這件作品?就像你到正濱漁港的遠洋漁船上,在搖搖晃晃的船艙裡聞到海味、看到作品吟唱出漁工思念家鄉的心情;還有我個人很喜歡今年漁光島藝術節邱承宏的〈漁光〉,走進沙灘看到森林裡懸吊的吊燈,這些就是當地才有的觀賞經驗。文化藝術不是 Ctrl+C 和 Ctrl+V,我們很重要的工作是幫助藝術家透過創作,去發現在地性跟多樣性。

 

杜昭賢:文化藝術是行銷城市很重要的籌碼,未來每個城市也會漸漸凝聚出一個特色,像是台東就以地景藝術居多。我覺得藝術節是城市行銷的趨勢,但不應該只有藝術節,要有很多周邊配套,在當地找到可以永續的方式。其實很多城市找過我做藝術節,我也到現場看,有些鄉鎮的房子、環境、氣氛已經非常好,根本不需要再用藝術介入。這個「節」不該只有掛藝術的名字,每個地方的特色只要找出來,或用藝術來轉化,或用其他方式來呈現,都是非常好的城市行銷。

 

 

羅健毓

現任宜東文化創辦人暨執行長,相信藝術文化終將與人群緊密結合。宜東文化深耕博物館展示設計與地方藝術季的籌辦,擅長以「敘事研究」入題,透過說故事的能力,結合當代藝術的視覺創作為展示手法,連結物件與當下的記憶;透過議題轉化創造出新的脈絡,不只活化了既有物件,也讓觀眾心中對議題產生新的生命投射,更意味著議題策展的多元面向。

 

杜昭賢

現任加力畫廊(INART)、B.B.ART、都市藝術工作室及 BeArtStore 負責人,曾任台南市二十一世紀都市發展協會執行長、台南市政府社造委員、台灣省視覺藝術聯盟理事、世寶坊畫廊負責人、新生態藝術環境負責人。並曾經擔任多起文化活動策畫以及計畫主持人,如月津港燈節計畫主持人、台南運河環境藝術節策畫執行、海安路藝術造街等。

 

 

採訪整理|張以潔

圖片提供|宜東文化、都市藝術工作室

欲探索更多 2021 台灣創意力 100 的深度訪談,請見

 La Vie 2021/12 月號《關於未來的共同創作》 

 

 

※  精彩全文,請詳見《La Vie》12 月號。

※  本文由 LaVie 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