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險制度紅利對券商和P2P有差別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4-07 09:19
如果硬要說千呼萬喚的存保制度利好了誰,那么券商首當其沖。
從銀行分流的存款不只會入市提升券商經紀業務,銀行存量客戶風險偏好的提升,也許會變相加大銀行理財資金對銀券合作的供給。
但這樣的利好,P2P可能分食不到。盡管P2P行業自我認為存保有利於行業打破剛性兌付,但基於其偏向信用中介定位的現狀而言,輕言利好可能只是湊熱鬧。
對券商:加大資金供給
存保制度落地后引起的存款分流,似乎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流向股市,這也成了無數研究報告中“利好券商”的理由之一。
雖然一些券商經紀業務部人士認同這一邏輯,但也指出這一理由很難量化。究竟有多少存款會去設定股票、理財產品和信托?誰也不知道。
“行情那么火爆,好幾周新增的開戶量都破百萬,資金一直在加速入場,很難斷定有多少是受存保制度影響而分流出來的存款。我個人看來,其實存保打破剛性兌付,使銀行存量客戶的風險偏好提升,這點才是關鍵。這折射在銀行后續將如何與我們合作,特別是如何運用理財資金與我們合作上,影響更直觀。”不愿具名的滬上某大型券商經紀業務部高管說。
要搞懂這個邏輯,先來看看銀行理財資金入市的幾種途徑:
首先是兩融受益權轉讓。這個合作模式是:券商將兩融余額的收益權做成資產包,然后成立定向資產管理計劃,銀行則用理財資金來購買。相當於銀行以券商的兩融受益權作抵押,向券商發放貸款,券商承擔全額回購資產包的職責。
再者是借道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管計劃。監管層降低傘形信托杠桿后,券商、期貨公司資管計劃,以及專戶基金產品,正成為銀行理財資金入市的新頻道。
“利好券商和利好券商股,是兩個概念。利好券商股的前提是有更大量的資金分流到股市里,這部分資金必然尋求收益率高的標的,而券商股本身就比較優質,所以,就像很多研報寫的,存保利好券商股,是趨勢性的,但資金量很難量化;利好券商,可預見的有兩個方法,一是資金多交易、多開戶,拉升券商經紀業務,這點也很難被量化;二是從資金源頭上加大對券商的供給,比如我剛舉例的幾個渠道。本來銀行50萬以上的客戶,其實早就有風險定價的意識,存保出來后,存量銀行理財資金與其他非銀機構(尤其是券商)的合作將會更兇猛,這對券商構成了利好。”上述券商經紀業務部高管說。
對P2P:自我安慰
不止一位P2P從業人士認為自家行業是存保制度落地后的受益者。理由有二:首先,大額存款肯定會從銀行分流出來,並且投到收益率更高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上;其次,銀行都可以破產了,這可以加速打破P2P投資人“剛性兌付”的思想。
但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稱,這樣的看法“一廂情愿”。
“存保最高的償付限額50萬元,央行測算這標準可以覆蓋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這個覆蓋的范圍,應該本身就將P2P的投資客群囊括了;再者,假設那0.37%的存款人的巨額存款真的出來,憑什么就說轉至你風險頻發的P2P而不是行情大熱的二級市場呢?”該分析師反問。
對打破剛兌,該分析人士更是言辭犀利:“這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說辭”。
不可否認的是,P2P行業目前已經出現分化,相當一部分平臺已經完全脫離小額、分散、點對點、穿透式路徑,上線了很多資金投向不明、嫁接非標的次貸資產包產品,在平臺本身對這部分產品都缺乏有效監控、風險提示缺失的情況下,不足以討論兜底或不兜底這個問題。
“銀行存保制度的推出,對P2P不再提供信用擔保、不需獨吞風險的確是具有意義的。但是,P2P打破剛性兌付的前提是成為真正的資訊中介,更加關注平臺的經營狀況和風險狀況,重新審視定價和收益,把風控做好、將運營成本降低。”投哪網CEO吳顯勇表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