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今周刊調查:女性生育意願27.3% 「經濟壓力」是最大阻力

今周刊 2021-04-17 11:0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今周刊調查:女性生育意願27.3% 「經濟壓力」是最大阻力。(圖:今周刊)

撰文 ‧ 今周刊編輯團隊

32 歲的小吳,國立大學畢業後直接進入職場,在外商公司擔任經理,年收入突破 100 萬元,但已有穩定交往多年女友的他,還在猶豫該不該進入下一個人生階段,「如果只問我有沒有打算生小孩,我的答案是有;但我還不確定自己的能力,夠不夠讓孩子得到像我一樣的成長環境和教育資源。」


不到四成敢生
經濟壓力大  年收百萬變門檻

根據《今周刊》與家庭計劃協會協力執行的「2021 台灣生育意願大調查」,僅 33%的 15 到 49 歲育齡民眾,未來打算生(再生)小孩,女性生育意願更僅 27.3%;若將範圍縮小為 39 歲以下年輕人,打算生小孩比率也不及 4 成(39.6%)。

不打算生小孩的民眾當中,有 53%將「經濟壓力」視為理由,比率高居所有選項之首。其他有超過 10%受訪者選填的理由依序為「尚未結婚」、「已過了理想生育年齡」、「擔心教養問題」、「孩子數已經足夠不需要再生」、「照顧小孩太累」、「對國家社會前景感到悲觀」。

高房價,是年輕世代經濟壓力的重要來源。在調查中,37.7%民眾表示曾因買房而考慮晚婚,36.9%曾因買房而考慮不生或少生小孩。進一步交叉分析後發現,回答「打算生(再生)小孩」的受訪者中,有 51.3%因買房而晚婚、41.9%因買房而考慮不生或少生。

為何擔心「養不起」?
高房價、生育配套不足  皆是因素

眼見新生兒數量逐年下滑,中央與地方政府推出包括生育獎勵(出生發放一筆現金)、育兒津貼、托育補助、育嬰假、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勞保投保薪資 6 成,可領 6 個月,可與育兒津貼合併領取)、幼兒園學費減免等鼓勵政策。這些措施能否有效扭轉年輕人擔心「養不起」而「不想生」的心理狀態?

調查顯示,幼兒園學費減免至每月 1500 元到 3500 元之間,效果最好,有近 6 成受訪者表示因此增加生育意願,緊追在後的,是 6 個月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合併育兒津貼(58%),育嬰留職停薪津貼(56%)、托育補助(54%),也能提高半數以上受訪者的生育意願;育嬰假(48%)、育兒津貼(47%)及生育獎勵(40%),民眾的反應較不顯著。

法國、德國、瑞典等歐陸國家與鄰近的日本,都將提高公共托育供給量,視為重要的鼓勵生育政策。根據《今周刊》調查,台灣年輕世代同樣迫切期待「增設價格合理、有品質的公共托育,免除家長苦等抽籤結果」,有 52.4%受訪者希望政府能落實此目標,29 歲以下年輕人更高達六成;北部民眾對公共托育的需求又高於其他地區。

除了增加公共托育名額,也有相當比率受訪者期待政府增加「定期給付」的補助額度,或延長補助時間,以降低育兒壓力。近五成民眾期待育兒津貼調高至每月 5000 元(行政院已宣示將在 2022 年 8 月達成);40%希望子女滿 18 歲以前,政府根據家庭收入按月給付育兒補貼;35%盼望育兒津貼的領取期限能延長至孩子滿 5 歲。

有 37%受訪民眾希望台灣能效法瑞典,給予育有子女的勞工更有彈性的工時,將現行以半年為單位的育嬰假,改為以天為計算單位,並允許選擇全職、半天、4 分之 1 或 8 分之 1 工時,以兼顧育兒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生育意願最強的年收入百萬元以上單身者,有 33%希望目前只到下午 4 點的公托收托時間能適度延長。

先有錢還是先有小孩?
家庭年收入與生育意願呈「正相關」

有生育經驗的受訪者當中,有近 4 分之 3(73.7%)在有了小孩以後,感到更幸福了;29 歲以下受訪者有 81.1%感到更幸福,比率明顯高於 30 到 49 歲(73%)。

家庭年所得不僅與生育意願高度相關,也直接影響生育之後的幸福感。年收入兩百萬元以上的家庭,有 80%有了小孩以後覺得更幸福;年收入 50 萬元以下的,只有 61%感到幸福。另一項有趣的發現是,不曾結婚卻有生育經驗的受訪者樣本數雖然不多,但認為更幸福的比率高達 88.5%,遠高於結婚生子受訪者的 72.8%。

這項生育意願調查,形同一張清晰的鼓勵生育政策藍圖,政府若想讓生育率回穩,須從根本緩解育齡民眾的經濟壓力,若能有效提升所得,一切補貼都將事半功倍;如果所得一時之間難以提高,則可以藉提供充裕公共托育、鼓勵企業建構更友善的職場環境,以降低民眾對子女教養的焦慮,更能安心生育。

 

來源:《今周刊》 第 1269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今周刊》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