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如何面對憂鬱症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4-06 09:12

「如何面對憂鬱症」(葉柏毅報導)

德國日耳曼之翼空難事件,疑似是罹患重度憂鬱症的副機師「魯比茲」造成的,這起空難震驚國際,也再度讓人關注憂鬱症。但在一連串的問號中,卻很少看到要人如何正確認識憂鬱症,與協助憂鬱症患者的。

儘管現代醫學進步,人類越活越長,然而諷刺的是,人們盡力解決了生理疾病問題,但對於心理疾病,還是所知甚少;同時,我們仍然缺乏關注心理健康。其實,也有人把憂鬱症這樣的心理疾病,比喻成「心理的感冒」,這其實頗為傳神,很多人一直要到一覺醒來頭昏眼花全身酸痛,才知道自己感冒了。心理上的疾病,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如此。有些人也是要等到症狀出現了,才知道自己應該得了憂鬱症。重要的是,罹患憂鬱症的人,先要有所謂的「病識感」,也就是「發現自己不對勁了」。一般而言,心理醫師普遍指出,當一個人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就有可能患上了憂鬱症,像是:情緒低落、對原有的興趣提不起勁、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忘東忘西、失眠或嗜睡、不斷在自責、罪惡感與負面情緒上鑽牛角尖,更嚴重的則是出現厭世傾向,或是有自殺意念等。凡是以上情況出現超過兩個星期,就需要高度注意,最好能夠立即就醫。

然而就算憂鬱症患者願意求診,還得繼續面對兩關:一個是坦承罹病所可能招致的風險,包括有可能會丟掉工作,這恐怕會加重憂鬱症病情。另一方面則是:如何能有具體的協助方式。先講在工作情況方面,首先,對於憂鬱症患者,我們應做的不該是排斥、隔離,甚至更糟的,是以其他理由解雇,因為這很可能會帶來更不可知的後果。當然,在媒體傳播下,一般人對與心理疾病患者共事,難免會擔心;但這其實並不必要,因為得任何疾病,都不是自己能夠選擇的,甚至連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一輩子也都在與憂鬱症搏鬥,並且形容憂鬱症是「心中的一隻黑狗,只要一有機會,就會緊咬著人不放」。但如果連邱吉爾,都可以當上英國首相,並且帶領英國打勝仗,誰說憂鬱症患者,就一定不適宜工作,或是一定會出亂子呢?我們必須認識到,憂鬱症這隻黑狗,隨時有可能纏上任何人,我們不應該放大魯比茲,而忽略邱吉爾。因此,當我們,或是我們的親友罹患憂鬱症時,除了要能夠儘快就醫之外,在可能的範圍內,只要個人有意願,或是沒有喪失工作能力時,也不應剝奪患者的工作權,可以在與當事人協調後,調到比較適當的部門,讓患者一方面可以慢慢調養,另一方面,也可以持續接受治療,這同時也是建立「社會支持網絡」的具體做法,就是以接納,取代逃避與歧視。

另一方面則是,我們要如何協助憂鬱症患者?一件最重要、最不可做的事,就是絕不能不斷地要患者「看開一點」、「不要鑽牛角尖」,或是「不要想太多」。這可以再用感冒來比喻:當一個人已經病到頭昏眼花、四肢發軟的時候,你再跟他說「你現在應該要多運動啊、培養抵抗力」,只怕病患聽了以後會病得更重吧;這些事情誰不知道呢?但現在都已經病到無法下床了,還要怎麼去運動培養抵抗力?是不是應該先把病治好,身體養好再說?同樣地,心理疾病患者既已患病了,再跟他說什麼「看開一點」之類的話,不也跟叫重感冒患者去運動一樣嗎?問題就是:人在病中,做不到啊。一直重覆這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話語,對患者來說,無異雪上加霜。或許我們真正該做的,就是回到上面所指出的,要成為「社會支持網絡」的一部分,先讓憂鬱症患者能夠就醫,再密切關注他的狀況。如果憂鬱症患者需要有人陪伴,就做一個好聽眾,以同理心仔細傾聽他的心聲,同時不要加任何評論。試著進入他的世界,而不是把自己的價值觀與想法,強加在對方身上煩他。如果憂鬱症患者只是想自己一個人靜一靜,我們也不必非得強迫他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作家簡維萱曾經指出,有的時候,對憂鬱症患者最好的陪伴,就是「安靜地當一朵蘑菇」。在不打擾患者,同時也防止患者可能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或許,在旁邊當一朵安靜的蘑菇,就是我們對患上憂鬱症的親友,最好的支持與陪伴。

在日耳曼之翼空難後,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精神醫學專家理察.佛列曼博士,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專文。其中提到,他最擔心的,是憂鬱症因為這類偶發事件,而被標籤化、妖魔化。他指出,絕大多數暴力行為,都是出於「可控制正常情感的普通人」;相對地,憂鬱症患者所造成的這種極端案例,比例其實很小,但往往經媒體渲染後,反而會讓一般人誤以為,憂鬱症患者都很危險。佛列曼博士強調,當然,與沒有精神疾病的人相比,患有嚴重精神疾病,例如重度憂鬱症的人,自傷或傷人的風險,確實較高,但絕對的風險,卻是很低的。此外,也有評論指出,我們無法選擇,不去得到生理上的疾病,輕如感冒,重如癌狀;當然我們也無法選擇,不去罹患心理疾病。我們不會責備一個癌症病人,為什麼會得到癌症,那麼為什麼得到憂鬱症的人,就要承受種種有形無形的壓力呢?張國榮與羅賓威廉斯都是因為憂鬱症離世,也都讓不少影迷扼腕嘆息。張國榮過世到現在都十二年了,粉絲仍然相當懷念他。然而,或許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夠把這樣的情感,轉化成讓世人們更加重視憂鬱症的力量,讓發生類似憾事的機率,減到最低;唯有如此,或許才是我們紀念著,因憂鬱症而離世的人們,最好的方式吧。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