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中國金融機構“走出去”嚴重滯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2-14 08:22
12月13日訊息,中國中小企業“走出去”面臨的融資困境備受各方關注。商務部歐洲司副司長馬社認為,中國金融機構“走出去”進程嚴重滯后,銀行海外網點覆蓋面低、資訊化管理水平較為落后,中小企業走出去要獲得政策性融資仍較為困難。
馬社今日在第四屆“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建議,未來需加快中資企業和境外分支機構的服務網點的建設,提高對境外資本權益處置的能力,“切實解決好企業走出去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的這一突出問題”。
當前,從投資的存量還是流量規模來看,中國已成為世界投資大國。據商務部統計,2015年前3季度,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繼續呈現較快發展態勢。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873億美元,同比增長16.5%;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376億美元,同比增長26.5%,完成營業額1008億美元,同比增長9.2%。據聯合國[微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已經連續三年投資規模居全球第三位,對外投資的存量已經居世界第八位。
近幾年以來,中國企業對歐洲的投資已成為亮點。據商務部統計,2010年以來,中國對歐盟的投資年增量保持在45億美元以上,2014年接近100億美元,比2013年翻了一番。截止2015年10月底,中國對歐盟投資的總額600億美元。馬社透露,中國對歐洲的投資呈現井噴式增長態勢,2014年中國對歐盟的直接投資首次超過歐盟對華的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16.3%。
據商務部統計,2014年對歐投資前100家中國企業中,民營企業數量占20%,來自中國南部省市的民營企業占比超五成,投資的主要方式是並購和參股。
馬社提到,除了面臨融資成本高企問題,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還面臨“投資結構待優化、投資質量及效益不高、與當地融合困難”等問題。
“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制造業、科技研發、資訊技術服務等高科技和高知識含量的產業比重還不大。”馬社還透露,目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盈利情況不樂觀,中國企業在跨國經營能力、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等方面還存在差距,中國目前還缺少世界級的跨國公司。
而“如何與投資東道國更好地實現融合”被馬社看作是中企走出去最頻繁遇到的問題,並需要加以重視。
“有些中國企業對當代的環境,勞工,社會風險等認識不夠,對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不適應,對自身企業形象的主動塑造也不夠。”馬社說道。
從政府角度出發,馬社表示,未來政府將“簡化投資審批手續、挖掘熟知企業並購的國際人才、大力發展本土律師及專業服務機構、與東道國政府進行談判”。馬社表示,在投資審批海關、外匯、稅收、出入境等方面,將利用資訊化的手段,實行部門間的資訊聯網共用,“解決目前存在的重復低效的問題。”
此外,商務部還將引導企業遵守所在國的法需法規,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增強履行社會責任的義務,融入當地的文化,保護當地的環境,提高企業跨國和屬地化經營的能力。
“走出去的真正主角還是企業,打鐵還要自身硬,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對外投資方面取得成功,還要經過自身的努力,特別是要提高跨國和屬地經營的能力。”馬社說道。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