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歲黑手廠挖台積電人才 和和怎麼躲過工具機衰退?
商業周刊 2020-10-18 11:20
文●林洧楨
當工具機產業今年前 8 月出口衰退近 32%,台中工具機聚落,虧損、裁員、放無薪假,成為業界新常態,卻有一家業者,靠人才布局,跨界搶新訂單,成為業界罕見,不裁員、不減薪、不放無薪假,今年前 3 季仍賺錢的工具機廠。
它是全球前 3 大、亞洲最大切彎管機王—和和機械,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靈魂人物是董事長林志遠。
這家成軍 41 年的老工具機廠,專攻金屬管材的切割、打洞、折彎的加工設備,在業界最出名的就是,從美國波音飛機、俄羅斯米格戰鬥機航太管材,到義大利法拉利跑車的排氣管加工都要找它。根據同業推估,它過去 5 年營收從 12 億元成長到去年近 18 億元,專攻高利潤的客製化專用機,讓它營業毛利率超過 3 成以上。
但其實,5 年前它還面臨汽車業訂單驟減的衝擊。
當時,占它營收超過 5 成的汽車業訂單,隨著電動車霸主特斯拉的崛起,帶動市場典範從燃油車轉往電動車。電動車的設計邏輯完全不同,一輛車高達 7 成的金屬切彎管需求,逐年蒸發,它的汽車營收占比,也在 5 年間,從 55%跌到 40%。
生存的舊池塘環境變惡劣,能捕獲的魚變少,今年疫情與新台幣升值,讓它本該名列工具機最慘企業候選人之一。
究竟它憑什麼在典範轉移等連環衝擊下,保住企業獲利?
5 年前中國政策轉彎
嗅到危機啟動智慧升級計畫
關鍵是,一個「教電腦讀懂設計圖」的智慧雷射升級轉型計畫。
5 年前,中國汽車年產量仍高達 2400 多萬輛,是全球第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但中國政府的一紙命令,要求電動車產量在 2030 年前必須超過燃油車,瑞典、挪威等歐洲國家也很快有類似政策。這讓林志遠感到大事不妙,認定汽車訂單減少勢不可擋,因此啟動一個跨界找新訂單的轉型升級計畫,如果當時沒布局,他自認現在只能坐困愁城。
「這(轉型升級)不能猶豫,我一猶豫就死了。」他說。
當時,和和機械的家具與運動器材合計營收占比連 1 成都不到,但林志遠發現,包含 Ikea 桌椅、展示櫃,或運動器材等,有越來越多的結構體都採用金屬管子,而家具與運動器材,是合計年產值逾 5 千億美元的潛力市場,值得深耕。
問題是,無論家具或運動器材都已是成熟飽和的紅海市場,身為後進者,如何找到新切入空間?
「不能只想把傳統產品賣到新市場,一定要創新加值,用新產品打新市場才有用。」林志遠說。
這位亞洲切彎管機王所謂的創新加值,並非憑空摸索,而是曾在歐洲汽車零組件製造廠看過的雷射技術。簡單來說,就是讓工具機的切割、打洞的刀具,升級成雷射,然後再加上遠端電腦控制、機械手臂等,為家具業發展出全新的智慧製造生產線來搶訂單。
賣好福利搶名校人才:
5 萬能買房、調高勞退提撥
其實林志遠早從 10 年前就備戰雷射,但長年苦無成果,是因欠缺軟體人才,「台灣一年畢業的軟體工程師才多少,台積電、聯發科等大廠都不夠用了,我們怎麼搶得到人?」他說。
話雖如此,但他沒有放棄,一方面找來學軟體出身的兒子、和和機械董事長特助林祖年助陣;另一方面,鎖定台灣、清華、交通、成功這 4 大名校的工程師,他說:「搶不贏,至少要想辦法,在台積電後面撿到人才。」
可是就算祭出新人最高年薪 200 萬元、工具機業數一數二的高薪策略,仍搶不到想要的人才,怎麼辦呢?比錢比不贏台積電,老闆就改賣獨門福利展現誠意。這家工具機廠最特別的兩項福利是,5 萬元成家計畫與調高員工退休金提撥率。
5 萬元成家計畫是指,在台中精密園區買地蓋廠的企業,就有機會購得的員工宿舍基地,林志遠放棄法規開放後,該員工宿舍基地可變更申請,改興建商場、店面等高報酬產品,投資數億元蓋出 3 棟 7 層樓電梯住宅,全當成員工福利使用。
這當中,提供未婚員工申請出租套房,只收市價一半的租金,其他 3 房住宅則開放已婚且有一定資歷的員工申請。不僅 1 字頭售價,僅約當地市價的 5 成到 7 成,而且買房的員工,除了銀行約 8 成的房貸外,頭期款也只須付 5 萬元,其餘無息分期 5 到 10 年攤還給公司就行。
由於是鼓勵員工方案,因此包含購屋後離職,或員工購屋後的自由買賣,也都不設限。
「在台積電工作 3 年就能買房子,我們也不能丟臉,好歹工作 10 年也要讓員工買得起房。」林志遠說。
至於調高員工退休金提撥率,這是他有感於勞保基金有破產危機,會危及員工退休規畫,因此從今年開始實施,將最低 6%的公司勞退提撥額度,主動提高到 8%。未來還喊話,只要公司賺錢,還要逐年拉到最高 15%的法定上限。
付出比同業高出 2 成的人事與福利支出,用中長期能幫助員工改善生活品質的福利照顧為號召,搭配不同於台積電需要 24 小時備戰的人性化環境優勢,終於挖到數名台積電出身的軟體工程師,湊齊機電、資通訊、大數據到雷射應用等各領域工程師,讓原本約 20 多人的研發部,5 年就擴編到約 50 人。
「企業要有競爭力,就一定要能吸引好人才。」林志遠堅信。這讓和和機械的研發人員占總員工數約 2 成,甚至比重視研發的工具機股王—上銀還高,藉此提升研發能量,讓只會生產設備的黑手工廠,花 2 年熬出一套「讓電腦讀懂設計圖」的產線系統軟實力,打通雷射升級戰最困難的一關。
非獨資經營的林志遠坦言,雖然企業毛利率年年破 3 成,但因為拉高員工福利與研發成本,導致淨利表現並未比同業高,犧牲的是包含自己在內的股東們權益。
那他如何說服股東支持改革?「我是比較強勢,但我 41 年沒讓公司虧過錢,股東們相信我。」
走進和和機械的台中總部,能看到的轉型成果,是包含 Ikea 供應鏈在內的家具業者,只要付出約 3 套模具費用,就能買到一套再也不需要模具的雷射生產線,把設計圖傳進電腦後,從進料到成品,一鍵能完成生產。過程中的材料搬運、挪移也都由機器手臂與夾具代勞,因此產線管理人力能從 5 到 6 位,降到只須一位就行;打樣時間能從 3 個月縮短到 1 週內。
就靠跨界幫客戶省錢省力的新生產模式,3 年前,當和和切入家具與運動器材產業後,別人的紅海反而變成它的藍海。它的家具與運動器材合計營收占比,從原本不到 1 成,迅速飆上 3 成。
同時新產線的毛利率也比過去單機銷售高了 5 個百分點到 10 個百分點,補上汽車訂單流失的營收與獲利缺口,因此有相對抗跌的營運表現。
因應強勢新台幣到來
不惜砸 10 億在南投蓋新基地
不過展望後市,機械業進入強勢新台幣的新時代,連林志遠都承認,匯損對獲利的衝擊已成了企業經營的新壓力源,他必須預做準備。今年拿出超過企業半年營收的 10 億元,甘願忍受數年的低淨利,也要在南投南崗工業區興建雷射應用的新基地,不計成本,為未來挖出更多高毛利的新訂單。
機械公會秘書長許文通認為,台灣機械業不能再寄望新台幣貶值帶來微薄利潤,必須有類似和和機械這樣懂得用獨門技術,鎖定利基市場,創造更高附加價值的能耐,才能在 M 型化的產業發展中,往中高端市場邁進,避免被淘汰。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718 期。
來源:《商業周刊》 1718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商業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當沖高手_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