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艦島申遺 韓轟美化侵略 明治維新工業標誌 奴役韓工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4-02 08:12
建有堅固「護岸」的端島礦場,貌似一艘軍艦,對礦奴又是一座充斥酷刑、虐待、苦役的監牢。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日本把一批礦場、船塢和煉鋼廠等列為該國現代工業基石,以「明治維新年代工業遺址」名義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可是對其中11處遺蹟強徵和殺戮朝鮮人苦力的血流史隻字不提,惹來韓國(南韓)官民抨擊日方企圖隱瞞和美化侵略殖民歷史。韓國外交部矢言盡外交努力游說成員國在今年6月世遺大會投反對票,阻撓日本申遺。中國輿論亦指摘安倍政府打着「工業遺產」旗號,為日本近代侵略擴張樹碑立傳。
香港《明報》綜合外媒報導,韓國外交部發言人魯光鎰周二(3月3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直指,日本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申報的「明治工業遺址」,涉及上世紀初日本強徵奴役數以萬計朝鮮人的歷史,不應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他說﹕「把這些負載着日本殖民統治下韓國人受強迫勞動悲痛歷史的設施列入世遺名錄,並不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基本精神和宗旨。」
日本在2013年決定申請九州島及本州山口等8個縣的28處明治維新時期工業革命遺址為世遺,理由是那些地方是「首個非西方國家」急速工業化的證明,是「世界歷史上值得關注的事」。然而當中有11個煉鋼、煤炭、造船等設施,包括別號「軍艦島」的端島,涉及日本殖民統治朝鮮半島年代強徵逾6萬名朝鮮人勞役的歷史,申請文件裏卻隻字未提。
日本國民也未必知道這些工業遺址隱藏着不人道的黑暗過去。描述「軍艦島」的日本電影、遊戲、電視劇、小說,甚至文化歷史介紹影帶等,皆沒有朝鮮勞工的蹤迹。韓國《東亞日報》報導,東京青年高木良輔因為那裏或將成為世遺的「自豪感」而到軍艦島遊覽,卻對朝鮮裔勞工的慘况一無所知,露出錯愕表情問:「有那回事?」
韓國議員、日治被害者共濟組合等民間組織和人士昨聯合批評,申遺計劃為安倍政府「美化過去殖民與侵略戰爭的陰謀」,純粹為「日本近代殖民與侵略史『正名』」。韓國官方稱,若端島礦坑、三池礦坑等苛榨外國勞力的現場被列為含人類普世價值的世遺,就是歪曲歷史的行為。
《中國青年報》周一(3月30日)發表署名文章指出,安倍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日俄戰爭110周年之際為上述遺蹟申遺,潛藏「打着『工業遺產』的旗號,卻為日本近代侵略擴張的元兇樹碑立傳」的野心。
UNESCO的民間諮詢機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去年起考察評估「明治工業革命遺產」,若5月中旬左右確定其符合列入世遺條件,按照程序,包括韓國與日本在內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現任21個會員,將於6月28日起在德國波恩召開的周年會議上投票表決,最少要獲2/3贊成票才可列入世遺名錄。(接下頁)
[NT:PAGE=$]
三菱重工於19世紀末購下端島開採煤炭,協助推進日本工業發展。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日本憑藉1860年代開始的明治維新運動,透過政治、社會、經濟全盤西化改革,迅速壯大國力,逢戰必勝。然而韓國人對日方當年耗用朝鮮裔為主的龐大人力,特別是曾折磨虐待苦力的「軍艦島」,卻是用一個「恨」字來形容。
「軍艦島」是指位於長崎港外15公里的端島。它東西長160米,南北闊480米,形似軍艦。19世紀被人發現蘊藏煤炭,明治時代初期開始有人上島採礦,日本政府支持的三菱礦業(現三菱材料)接手經營煤礦後,便強迫所徵集的殖民地朝鮮人當礦奴,1930年代起又把中國等地戰俘送到島上奴役。一名「軍艦島」韓裔的生還礦工對《東亞日報》說:「我們跟在服刑囚犯一樣,有入無出,逃跑會被斬腳。」
島上一棟棟4至9層樓高的混凝土公寓是日本最早期鋼筋住宅。高層有光照的是日籍長官宿舍,韓裔工人擠在一、二樓。《東亞日報》曾引述年逾七旬的日籍勞工木場田友次稱,當年韓勞在島北,華勞在島南,一天兩更輪替工作12小時,匍匐在狹窄漆黑的坑道裏挖煤,「地下1000米深的最危險礦坑,主要由朝鮮勞工負責」。
「軍艦島」在1974年停產關閉,如今可考的韓裔勞工至少800人,當中約120人死於體力透支、飢餓、酷刑等等。
同時列為申遺名單福岡縣八幡製鐵所,是日本用甲午戰爭清朝部分賠款引進德國設備技術而建成的二戰前最大國營鋼鐵廠,先後生產炮架、造軍艦材料等軍火器材。三菱重工業長崎造船所則是1937年中日淞滬會戰驅逐艦「白露」號、偷襲珍珠港的「霧島」號及二戰後期遭美軍炸毁的航母「天城」號等日本軍艦製造場所。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