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裁員3成投下抗疫震撼彈?微風:只有5%! 一場疫情、一紙人事聲明 揭開微風裁員真相

商業周刊 2020-02-20 16:29

文●蔡茹涵

微風南山於 2019 年初開幕,網路討論熱度極高,但多次停電、廠商撤櫃等負面消息也接踵而來。(攝影者.郭涵羚)

2 月 12 日,報紙上登出斗大的標題:「震撼彈,微風驚傳裁員近 3 成!」

儘管微風迅速提出聲明,此舉為依例進行內部組織調整,但這項「因應武漢肺炎疫情,為百貨業開出裁減人力第一槍」的傳言,仍席捲了各大媒體版面。百貨同業議論紛紛,在微風設櫃的廠商們更忙著交換消息,電話一接通,各個都是掩不住的焦慮。

「去年底就傳裁員風聲」
廠商憂行銷策略中斷、被換

「不意外,12 月底就有在傳。」「有聽說,各單位主管都要交名單上去!」「認識的走了兩個,很擔心該如何自保……。」幾家不同品牌的高階主管告訴商周。

「我看到新聞,第一時間就傳訊息給幾家交情不錯的(廠商),說:『趕快去找微風談!(編按:指重新確認條件)』」另一名餐飲業執行長直言,這次人事精簡雖僅限微風內部,但光是分店有高層離開,對百貨就可能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原本承諾的行銷策略是否會中斷?繼位者會不會大舉撤換廠商,換成自己熟悉的品牌?「這就跟和政府談事情,結果官員任期滿了一樣,喬好的,一切都得重來!」該執行長說。

這些廠商並非菜鳥,一個個身經百戰,全都有進駐不同百貨設櫃的經驗。一則裁員新聞,為何竟讓所有人如臨大敵? 

往前追溯,第一個原因,是貨款票期被一舉延長了 15 天。

「信義區它最仰賴現金流」
輕資產高租金,恐影響獲利

「去年中,微風一口氣把新約、續約廠商的付貨款日期,從以前的 15 天到 30 天,一律調成 45 天。為何改?答案是問號,」一名餐飲業總經理說。他坦言,45 天在業界雖然少見,但也不是沒聽過,主因是對方不做說明、直接修改合約的態度,會讓廠商不自覺聯想:是不是對現金的需求增加了?

這項疑惑,必須和第二個原因,也就是微風崛起的策略備受挑戰,合併解讀。

相較同業,微風有幾個眾所周知的特色。一來,它只做百貨商場,不像新光三越、遠百和 Sogo 都有強大的母公司在背後撐腰;二來,它只做二房東,採取不買建物,直接招商轉租的輕資產策略快速擴張;三來,它是市場後進者,多次靠差異化賭贏,例如 2001 年靠精品在東區崛起,2007 年靠餐飲讓微風台北車站暴紅,直到近 5 年,才一舉在百貨林立的信義區站穩腳步。

然而,松高、信義、南山三家店自開幕以來,業績不如預期的消息不斷,再加上分屬不同地主,更讓微風「租金成本過高」的挑戰越顯嚴峻。

攤開微風公布的近四年營收,自 2016 到 2019 年,總營收已由 160 億元成長至 305 億元,屢創歷史新高。然而,若對照其大股東黑松的財報,微風稅後淨利並未等比成長,淨利率更由 2016 年的 2.7%縮減至 2018 年的 1.83%(2019 年尚未公布)。不僅比同業低,也比過去的自己低,顯現高租金已開始拖累獲利。

第 3 個原因,就是武漢肺炎疫情爆發,讓餐飲業和零售業陷入寒冬,平時觀光客必訪的信義區,損失尤其慘重。有百貨業者估算,光營收就比去年同期少了 3 成到 5 成。

「放眼整個信義區,微風就是最仰賴人潮跟現金流的百貨,」另一名餐飲品牌的高階主管說得更直接:「(裁員消息)會讓我覺得,是不是租金和裝修省不了,所以你乾脆借機來省人力成本?」

前主管:拚年輕化+節流
每月人事成本估降低 25%

事實上,早在見報當天,微風就已發出聲明,強調只是例行性的組織調整,會隨著集團及新事業體拓展,持續招募更專精的人才。但商周側訪了數 10 位廠商與百貨同業,不少人指出「接觸過的窗口/合作對象被換掉」,進一步詢問內幕細節時,更是眾說紛紜。

「我認識的(被資遣)最高層級有到資深副理,都待 10 年左右了,而且不只一位!」與微風合作多年的廠商透露,職等從高中低階,範圍從總部到各分店都有,並未針對特定部門,單純依績效決定。差別在於,過去考績乙等才會有事,但今年可能拿甲下就有機會再見,嚴格不少。

「預計要分 3 波,以(裁員的)比率來講,中高階大概 50%,基層大概 30%,」一位在這波被資遣的微風前主管坦言,年輕化和節流就是公司主要動機,目標是將每月人事成本,由 4 千萬降到 3 千萬。

「報上寫 30%是太誇張了啦!我知道的是原訂 15%,要裁 200 人左右,目前只進行了第一階段,」另一位品牌高層指出,這只是微風的第一刀,之後精簡組織、高階主管減薪等,都是後續可能的發展。

我們將上述裁員數字與業界耳語,全數列出向微風求證,微風全數否認,正式回覆如下:「此傳聞報導極盡誇大與不實。微風從來沒有證實裁員,這本來就是年度人事考核調整的正常動作。今年比率約 5%,不是裁員而且完全合法。」並強調,對有損商譽的報導,不排除採取法律動作。

至於貨款延長,微風則解釋,微風一直以來都是 45 天,只有少數或特例是 15 天或 30 天:「因要整合作業,所以統一定為 45 天。」

從例行調整到節省成本,從裁員 30%到精簡 5%,這件事,演變成一場各說各話的羅生門。

落差極度懸殊的數字和資訊,背後凸顯的是,微風與廠商間的不信任,以及日積月累的緊張關係。

面對微風,廠商們究竟為何一個個都繃緊神經?這,可以從過去幾年的事件,追溯其蛛絲馬跡。

「行銷的心力遠大於溝通」
品牌商直言廠商共同想法

首先,微風是公認態度強勢、利益掛帥的通路代表。例如 2018 年中,微風松高就曾因遭廠商控訴只給 5 天時間撤櫃,鬧上新聞。去年,微風南山一度因合作廠商台鋁關門,引發廠商醞釀連鎖撤櫃,微風集團信義區總店長高德璇接受商周專訪時,也直言「不適者淘汰」、「與其解釋跳電,我反而會多花時間,跟廠商談怎麼做活動提升業績。」顯現集團作風之強硬。

其次,微風南山撤櫃潮的後續效應仍持續延燒。由於從停電補償到業績表現,廠商與微風都各執一詞,據商周調查,最後確實有一批廠商離開了。遞補加入的新廠商取得較低租金,卻又意外引發仍苦撐的元老廠商不滿。

「不少廠商的共同想法是,微風願意花在行銷和創造話題上的心力,遠大於和我們溝通,」一位國內知名珠寶品牌總經理坦言。

最後,是「百貨餐飲萬靈丹」逐漸失效。前幾年由於新零售崛起,百貨轉靠餐飲來集客,餐飲占比高達 40%的微風南山,就是其中代表。然而,餐飲毛利低、攤提時間長、成長幅度弱的缺點已隨時間慢慢浮現,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企業取消春酒,家庭取消聚餐,「話題再多都沒用,瞬間打回原形!」一位百貨業主管形容。

一場武漢肺炎,一場裁員風波,讓微風與廠商間的信任危機浮上檯面,但也有業者中性看待。

一位電商高層認為,當領導者沒把握未來是否會成長時,裁員可能是他唯一有把握,做了後自己能活下來的策略。也有另一位餐飲業老闆指出,疫情衝擊對微風未必是壞事,反而可借機蹲低調整體質:「就跟人會生病一樣,疫情就像一個篩選機制!不健康的企業,現在就得去處理,否則你會死掉;調養好了,你會大病一場,然後活得更好。」

過去多次在一片不看好中逆勢翻身的微風董事長廖鎮漢,究竟能否藉著短期疫情的契機,解決微風的長期問題?從產業到消費者,都在等待結果出爐。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684 期。

來源:《商業周刊》 1684 期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