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台股逼近30年新高 看台灣經濟轉型與世代交替

台灣銀行家 2019-12-05 11:14


撰文:林宏文

回顧台股 30 年來的變化,其實就是台灣經濟轉型的歷程,無論股市如何漲跌,經濟基本面、資金流向及產業型態的改變,都是影響股市的重要因素,從中即可觀察出經濟的轉型與世代的更迭。


今年以來,台股表現突出,不僅指數漲到近 30 年新高,許多大型電子權值股帶頭上漲,台積電市值更創下 8 兆元新台幣的歷史記錄,台股總市值也達到 35 兆元。許多分析師已預期,台股將有機會挑戰 1990 年 2 月 12 日創下的歷史高點 12,682 點。

30 年剛好是一個世代,回顧台股 30 年來的變化,其實就是台灣經濟轉型具體而微的縮影,產業型態已從舊的傳統產業轉型至電子業;至於從投資人角度來看,也一樣出現了新舊世代的交替,對於投資的想法與作法,年輕人與父執輩也有明顯改變。

不過,不管股市如何漲跌,經濟基本面、資金流向及產業型態的改變,永遠都是影響股市很重要的三大變因。筆者即試著從這三個面向來分析台股 30 年來的變化,或許可為讀者找出幾個觀察角度。

三面向剖析台股變化

從經濟基本面來看,1990 年台股漲到 12,682 點,經濟基本面確實提供最重要的動能。從 1951 年至 1990 年,台灣對外貿易暢旺,連續 40 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 9%,不僅居世界之冠,也為台灣創造了 700 億美元的龐大外匯存底,為台股累積巨大的成長動能。

至於在資金面部分,台灣在經濟連番成長的推動下,民間游資充沛,股市成為民眾追求一夜致富的地方。因此,1986 年台股才剛越過 1,000 點大關,期間還有多次政府以課稅等政策降溫,但沒想到短短 4 年後的 1990 年 2 月,指數就衝到 12,682 點的天價,而且 9 成以上成交量都來自散戶,開啟了「台灣錢淹腳目」的瘋狂年代。

從產業型態來看,30 年前台灣產業型態還在水泥、石化、紡織、鋼鐵等傳統製造業,還有金融、資產、百貨等傳統服務業的年代,因此,當股市帶動土地資產跟著飆漲時,資金也瘋狂湧進具備豐富資產題材的金融股及資產股。當年創下天價的股王「國泰人壽」,股價最高飆到 1,975 元,一張股票將近 200 萬元,散戶還是無怨無悔地瘋狂搶進。

今年是台灣資金流入反轉年

不過,30 年後的今天,台灣時空環境已大不相同,從 1990 年的 12,682 點跌下來之後,投資人受傷慘重,需要時間休養生息,至於台灣投資環境也變得更多元、更國際化,新生代對於投資股票的想法也明顯轉變。

若從經濟基本面來分析,這 30 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率從 1990 年之前的 9% 高峰掉落,根據央行統計,1998 至 2007 年台灣平均經濟成長率掉到 5%,2008 至 2017 年更掉到 2.7%,經濟成長率每況愈下,還被很多人批評是台灣「鬼混」20 年,難怪股市缺乏上漲動能。

從資金面來看,1990 年股市從高檔跌落,台灣民間資金也開始明顯外流,不管企業或個人,對於海外的投資更加積極,尤其企業投資中國大陸加速,南進投資也不在少數,因此連續 20 餘年,台灣資金帳淨流出。資金是推動股市最重要的動能,資金外流對股市表現絕不是正面因素,這也是過去 30 年台股一直無法突破高點的原因。

不過,在資金外流 20 多年後,今年卻是台灣資金流入的反轉年。根據經濟部的統計,目前已有 153 家企業,累計達 6,971 億元新台幣,逼近 7,000 億元大關的資金回台投資,預計可創造 5 萬 6,294 個就業機會。資金回流成為台股上漲的動力,也是反攻 12,682 點的重要動能。

從產業轉型來看,30 年來,台灣順利轉型至電子產業,從電腦、半導體、雲端伺服器到 5G 通訊設備等,已成為全球電子業最重要的代工及零組件供應國。電子公司成為台股交易的主軸,台積電、鴻海及大立光等電子權值股,又成為此波台股指數創高的主要力量,大立光靠著超高獲利,股價最高一度漲到 6,075 元,一張大立光股票就要 600 萬元,比當年的國壽更瘋狂。

再仔細對比 30 年來的變化,30 年前台股大約只有 200 家上市公司,但截至 2019 年 10 月,台灣上市公司家數已達 936 家,合計上市櫃公司總家數則達 1,712 家,規模已擴增 8 倍以上。

在總市值部分,30 年前台股尚未有市值統計資料,但根據證交所歷來統計,最早有台股市值的資料是從 2005 年開始,當年是 14 兆元,如今則擴增到 35 兆元,14 年來變成 2.4 倍,若對比 30 年前,當然會增加更多倍。

另外從幾個數字來看,台股今年 10 月整體本益比為 18.25 倍,股價淨值比為 1.76 倍,都是很健康的數字。企業市值反映的是公司實質的獲利能力,因此,如今指數回到 30 年高檔,只是忠實呈現台灣產業的實力,與 30 年前非理性的本夢比年代不能相提並論。

至於參與股市的投資人也有明顯變化。30 年前的股市狂熱,96% 以上的交易量來自散戶,炒股成為全民運動,但如今外資交易占比都在 3 成以上,加計其他法人則都超過一半,台股早已進入法人主導的時代。

應持續耕耘隱形冠軍市場

在台股市值不斷創高的同時,台股權值王台積電創下 8 兆元市值的記錄,不僅擠進全球市值前 20 強,接連超越迪士尼、可口可樂,寫下台灣企業登峰造極的一頁,台積電的表現,也是台灣經濟轉型至電子產業一個最典型的案例。

過去,很多人批判台灣電子產業都只做代工,缺乏技術,毛利又低,但是這樣的批評並不全對。台積電晶圓製造技術不僅領先全球,還有深厚的研發實力,加上毛利率都在 4 成以上,就可以破解大家對電子代工業的迷思。

台灣是個小島,原本就沒有廣大市場及人口支撐品牌發展,但投入電子製造業,讓台灣成為美、中及世界各大品牌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這樣的定位其實相當清楚,也很符合台灣本身的競爭優勢及能耐。

而且,類似台積電這種擁有全世界競爭力的公司,台灣其實還有很多,與其說台灣電子業都在做代工,不如用「隱形冠軍」的概念來理解會更加貼切。隱形冠軍隱身在許多產業中,台灣成為全世界電子業最重要的供應鏈,並且擁有最多電子業的隱形冠軍,許多大家熟悉的電子權值股,幾乎都是各行各業的隱形冠軍。

其實,近來美中貿易戰越打越激烈,台灣「做全世界朋友」的角色定位,正是因禍得福的主因。台灣在許多技術及製造領域擁有實力,提供許多品牌設計製造及代工服務,但台灣並沒有切入系統產品並擁有自有品牌的企圖,與客戶不會有競爭的情況,也成為世界各大品牌爭相合作的對象。

不過,台灣可能再出現第二個台積電嗎?這是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我認為,台灣要再誕生一家市值 8 兆元的企業當然不容易,但台灣若持續耕耘隱形冠軍市場,未來培養出一千家公司、每家公司市值 80 億元,並不困難,如此也可以累積出相當於一個 8 兆元台積電的產業價值。

鼓勵年輕人以定期定額養成投資習慣

除了 30 年來產業成功轉型外,年輕世代的投資想法也變得非常不同。雖然台股近來很熱絡,但股民的投資氣氛卻很冷,最近幾次與身旁朋友聊起,似乎很多人對股市創高無感,大部分人也反映自己沒有賺到股票錢,尤其年輕人更是如此。

最近,台新銀行就公布一項調查,根據投資人開戶的統計數據,台灣 30 歲以下的投資人開戶數占比不到 1 成,多數投資人集中在 60 歲以上,高齡化非常嚴重,台新銀行指出,「年輕人不買股票,是台灣證券市場發展的隱憂。」

以這個 30 歲及 60 歲的年齡來區分,剛好也就是一個世代。我相信年輕人不開戶買股票,當然有薪水太低、沒有餘錢可以投資等限制,但是,投資理財更加多元化、國際化,也是吸引年輕人將資金放在其他地方的原因。

就像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說的,他鼓勵年輕人先用定期定額方式投資,或多去了解 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等商品,而不是直接買股,透過這些不同的理財工具,讓年輕人先了解市場的機會與風險,或許對養成更好的投資習慣會有幫助。此外,年輕人習慣在手機上完成各種事情,做任何事都需要很酷、好玩,若投資理財也可以更重視行動化及個人化的服務,讓投資變得更容易、擁有更多娛樂效果,或許才是金融證券業應該努力的方向。(本文作者為今周刊顧問、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

 

來源:《台灣銀行家》 2019 年 12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