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衝刺IPO家數意義何在? 逾300檔殭屍股更是台股隱憂
鉅亨網記者陳蕙綾 台北 2019-10-11 15:30
台股今 (2019) 年 IPO 市場冷清,截至 9 月底,上市櫃公司合計 IPO 掛牌僅 29 家,在 IPO 家數距離達標路遙遙之際,市場上也開始反思,衝 IPO 家數意義何在,因為台灣現有超過 1600 家上市櫃公司,其中有超過 300 檔「殭屍股」,不僅長年基本面不佳、且幾無成交量,目前台股這種「重量不重質」的政策,顯然更是隱憂,值得主管機關關切。
金管會今 (2019) 年初訂下上市櫃 IPO 家數要達到 58 家的目標,但是截至 9 月底,上市櫃公司合計 IPO 掛牌僅 29 家,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也坦言,今年 IPO 家數要達標有難度。
金管會其實從去年起,為擴大台股資本市場,就祭出 6 大策略,包括:一、推動大型無獲利公司來台掛牌的多元上市櫃方案;二、縮短上市櫃審查時程;三、放寬陸資可直接投資第一上市櫃公司,惟上限不得超過 3 成;四、建議經濟部鬆綁外國企業來台第一上市櫃內部人投資大陸限額;五、持續督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海外招商;六、庫藏股轉讓給員工期間從 3 年延長到 5 年等。
從金管會的 6 大策略來看,可以發現有超過一半是希望吸引企業上市櫃的誘因,也就是要衝 IPO 家數。
但是,衝 IPO 家數難道就是健全資本市場?目前台股「殭屍股」就占超過 300 家,殭屍股代表該公司營收、獲利皆差、甚至陷入虧損,導致投資人興趣缺缺,成交均量不及 10 張,股價低至 10 元以下,以小型科技股、傳產、消費電子等產業居多,皆可算是「殭屍股」成員。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衝刺 IPO 家數充其量只能算治標,但「殭屍股」橫行台股,等於一堆募資比例偏低、低參與度、甚至吸引到一些根本不需要籌資的公司上市,而且更凸顯出台灣產業結構空洞化,導致投資意願低落,如果企業沒有基本面當後盾而不吸金,就算有再多企業上市櫃 IPO 也是徒勞,因此,主管機關更該思考「質量並重」,減少殭屍股,才是台灣資本市場健全更重要的關鍵。
- 白宮變天!美股前景佳 惟須留意三大隱憂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