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需量反應促企業與永續雙贏
工業技術資訊月刊 2019-10-06 14:00
節能減碳與提升能源效率風氣正熾,世界各國已將「需求面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視為重要電力管理機制。工研院攜手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舉辦「電力需求面管理」實務論壇,邀請學者專家分享電力需求管理的國際最新趨勢,以及國內推動現況。
酷暑當頭加上全球氣候異常,炎熱頻率提高,導致用電需求不斷成長,為了改善用電吃緊狀況,並降低發電端的負載,先進國家紛紛從電力的需求面管理著手,彈性調整用電需求,並推動相關政策,以達到穩定的供需平衡。
中興大學教授許志義表示,從全世界電力需求管理實施先驅──美國加州的作法即可看出指標性趨勢,其能源政策即規劃未來新增電力需求尖峰負載的 5 成,都必須來自需求端能源效率的提升,亦即半數新電力需求,必須靠提升用電效率來滿足;加州電源開發政策甚至明文規定,開發順序以電力需求面管理最優先,其次是再生能源發電,第三才是傳統發電。
需求端管理最可節省耗能
為何需求面管理如此重要?「因為它是對環境最友善的作法!」許志義指出,地球早已承受太多碳排放,而電力從煤礦等化石能源在地底下開採後,長途跋涉至發電廠產生電能,再經過輸配電系統送至用戶終端設備,期間所造成的能源轉換損失,至少是用戶實際用電量的 5 倍,「換言之,每節省 1 度電,可實際為地球至少節省 5 度電能的消耗,」電力需求面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值得關注的是,需求面管理的主軸之一「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如今成為多數國家提升節能潛力的重要措施,指的是為改善電力系統的負載型態,藉由調整電力價格或提供折扣等誘因,引導用戶配合減少用電,來提升電力設備的效率,該機制起源於美國,目前韓國、日本與台灣均實施。許志義分析,因再生能源尚無法解決其間歇性發電的痛點,透過需量反應則可以在需求端發揮平衡作用,所以成為熱門電力管理方式。
需量競價具互動彈性
台灣從 1979 年即推動需量反應措施,40 年來,台電因應各種需求設計過不同方案,鼓勵用戶與企業配合在用電尖峰時段減少用電。台電業務處組長龔良智說明需量反應現行的 2 種類型,第一種「價格型」,其設計概念是訂定各種隨時間日期變動的差別費率,導引用戶調整用電行為,以減輕電費負擔、挪移尖峰用電,如季節電價、時間電價、儲冷式空調系統離峰用電優惠等,均屬此類作法。
第二種「誘因型」是指用戶與台電透過事先約定方式,於電力系統尖載期間或調度需要時,配合降載以獲得電費扣減,其型態又分為「計畫性」、「臨時性」、「需量競價」3 種用電措施。龔良智表示需量反應的推廣實施,短期除減少尖載機組高成本燃料耗用及長期減緩機組投資成本外,更可在任何時間依照事先規劃減少停限電的發生,達成穩定供電可靠度,龔良智舉例,2017 年 8 月若未實施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將可能有 6 天的時間,呈現備轉容量吃緊狀態,透過有效實施需量反應措施,成功扮演需求面管理角色,提供民眾企業穩定電力幕後推手。
不過,國內參與需量反應的工業用戶待開發,台灣能源技術服務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正光認為,價格誘因偏低、用戶對於需量反應的資訊認知不足等,都是障礙主因。該協會現正提供節能改善評估服務,根據不同行業生產與運作特性給予節能整合建議,目前公、協會 3、400 家會員來自各行各業,皆已透過此一服務改善用電情形,其中一家內湖科學園區的大樓,透過此一模式,導入第二年就省下逾 50 萬元電費,不僅協助企業降低成本,亦可節能減碳,達到企業經營與永續環境的雙贏。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33 期 2019 年 09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白宮變天!美股前景佳 惟須留意三大隱憂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