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適應力工作坊:新創科技X公民參與 專家齊聚首創公民參與平台 為台灣交通尋找新創出路
台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

台灣智慧運輸的發展日益蓬勃,加上近年 AI、大數據、物聯網以及數位平台的應用,帶動運輸創新服務的多元化發展。然而新服務的投入需要充足的時間進行市場溝通與瞭解,除了對傳統產業造成衝擊,也將面臨法規的調適與因應。此外,政府應當考量的不僅只是產業面向,而是經濟、民眾或服務的綜合評估與因應,今 (7) 日台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辦理「社會適應力工作坊 啟動會議」,邀請台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張學孔教授、交通部前部長賀陳旦、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鍾慧諭副主任、中華智慧運輸協會許耀勳秘書長與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吳春來副執行長,共同宣布「社會適應力工作坊」的展開,後續希望讓關切相關議題的民眾與社群能夠透過此一平台機制增進對新創科技的了解,同時以消費需求、社會效益、法規調試、公平競爭、安全風險與產業發展等六大面向檢核現今創新行動服務的法規與政策變革,提供方案與具體建議,營造一個友善、多元溝通的環境與平台。
過去 10 多年來,網路普及和科技的應用已經逐漸改變各行各業原本的營運模式,再加入了數位服務,讓原本的產業也因為科技導入而引發更多創新機會。在交通上政府也早在各國看到趨勢,並運用 Big data 來推動決策,讓智慧運輸與新創服務影響越來越大,例如:台大試用電動滑板車、四大電動滑板車公司的發展。台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張學孔主任表示:「AI 與 Big data 等數位科技發展逐漸衝擊交通運輸行業,但也為民眾帶來便利,像是經濟部與科技部討論共享經濟、共享科技與無人載具的應用,均是站在正面的推動角度,同時間交通部也該思考因應新創服務需要更好的法制環境,並透過組織平台讓民眾參與各方利害關係者共同研商,也給傳統產業在面臨數為與新科技挑戰,有調適應用的方向。因此,就創新行動服務而言,科技不只是科技,我們期盼透過工作坊讓產業、營運者、政府部門與民眾表達意見與討論,創造多元的發聲管道,讓創新科技的在行動服務應用方面有更好的調適結果,並從衝擊中找出讓社會整體效益獲得更好的發展機制。」
新興型態的運輸發展勢必對既有產業產生影響,卻也創造新、舊產業有更多共融、共榮的機會,我們應當在面臨挑戰時審視整體消費者的生活樣貌、城市發展需求、產業機會等綜合因素,也鼓勵更多永續發展的模式。透過專家學者聚焦現今台灣面臨的交通議題,未來工作坊將以六大主題進行探討,包含近期備受關注的「面對交通創新式服務,新舊產業納管規範該如何訂立?以 Uber 與計程車為例」,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鍾慧諭副主任表示:「新科技導入的過程,伴隨消費者的期待與整體效能提升,我們應當找出對新舊產業一起往前的出發點。在新加坡網約車或協議費率談論消費者真實的需要,同時讓計程車司機擁抱新科技,這些都是需要多元討論。資訊整合時代,運輸部門九大運輸領域的服務不再可以清楚區分,面對新服務和舊規範,九大產業各自範疇是不是要重新定義。目前在台灣政策溝通是單面的,缺乏跨族群構通,應當讓不同的利害關係人,透過平台一起來討論利害,找到共識,不然會留在原地打轉。過去交通部辦理公民咖啡館邀請不同族群,討論過機車安全、交通安全教育和科技執法,透過公眾參與,找到很共識方案,提供建言給交通部。希望社會適應力工作坊的啟動,能用系統化、有效的溝通以及可以複製並落實,位社會找到前進的動力,並穩健前行。」
而資訊運用要搭配商業使用才能發揮綜效,但要取得與公共利益取得平衡,針對「智慧交通的發展基石 - 資訊公共化 VS 個人隱私探討 - 以 eTag 與電子票證為例」,交通部前部長賀陳旦表示:「創新或所謂的適應力都是需要運用更多的資訊來協助讓社會更有利,在初始計畫設計時便要以更廣泛的角度去經營。例如:台北市的 U-BIKE,除了評估其共享綠色運具與公共運輸整合效益,也應從一開始在經營的時候就需要用商業的角度思考資訊的應用。這代表政府要容許資訊的取得與加工,一旦有廣泛與運用的經驗,再來思考如何讓大家取得服務。或者 eTag 該要探討資訊的更新、進行與商業模式,許多公共行為的趨勢需要資訊的運用與分析,因此必要的時候要把某些資訊給提供出來,促成交通智慧運輸的發展。」
除了以上主題外,還包括「新型態服務如何融入社會發展進程需求及引導提升既有產業升級,以日本 UBER 服務偏鄉需求、Go Share 與 Youbike 為例」、「資訊時代運輸業服務領域規範的重新思考,從計程車與租車、DRTS 與復康巴士探討」、「台灣高齡社會之交通發展調適」與「自駕車來臨,如何提升公共運輸競爭力」四大主題,未來都會在社會適應力工作坊中,以民眾的真實需要、安全性與風險管理、社會整體效能提升、公平競爭的關鍵、傳統產業調適成長與法規的調適與因應等六大面向進行檢核,逐一帶領民眾進行深度探討。長期擔任政府與業者之間溝通平台的協辦單位中華智慧運輸協會許耀勳秘書長認為:「新創投資除了考量商業也要兼顧服務,特別是在開放競爭之下,期許未來的工作坊能從服務需求的滿足來思考行動方案是否有達到這樣的目的。」社會適應力工作坊將於 9 月中旬後陸續辦理 3 至 5 場次討論,藉此吸引一般大眾、產業和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和後續行動參與,與此同時讓公民於政策形成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