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銀總座連華映22億元呆帳都交代不清 獨董兩度示警 台灣最大銀行螺絲鬆了?
商業周刊 2019-04-13 12:58
文●王姿琳
全台灣最大的銀行,最近狀況很多!
近來大同集團財務危機連環爆,二度主辦其聯貸案的臺銀成最大苦主。據統計,臺銀對大同集團的債權超過 80 億元,光是即將下市的華映與綠能 2 間公司,就占約 38%。
備抵呆帳數字前後不一
被質疑為預算達標拉低獲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 月 30 日,臺灣金控獨立董事陳錦稷在個人臉書上公開質疑:臺銀的備抵呆帳數字,竟從 2017 年的 16 億元大幅度跳升至去年的 73 億元,管理層不僅解釋不清,甚至想透過董事會強行通過財報。
所謂備抵呆帳,就是銀行在面對放款時,評估可能拿不回來的款項,而提列對應的呆帳金額。對銀行來說,備呆提得多,當年度獲利會減少,但若呆帳真的發生,就能用該筆金額直接回沖。
以往,銀行提列備呆採「最低限度」制,去年首度導入國際會計準則九號公報(IFRS9)後,須取金額「高」者計算,因此,各銀行提列金額都比過去高,像土地銀行,備呆就從近 6 億元增加至 34 億元。
這次讓陳錦稷最反彈的,不是臺銀提出更高的備呆數字,而是臺銀總經理邱月琴呈報的數字前後不一,原稱含華映授信餘額 22 億元在內,共提列 73 億元。但調查後發現,該筆 22 億元並未包含在內。甚至,1 名臺銀前高層直言,臺銀內部為了「湊」出 73 億元數字,還想找其他客戶授信案件充數,「拿好客戶來湊,很危險,做法也不對啦!經營團隊弄了 1 禮拜也講不清楚!」
臺銀雖非上市櫃公司,但它屬於政府百分之百持有的銀行,按理來說,全民都是臺銀的股東。儘管它背負政策使命,與民營銀行追求獲利的表現無法相比,但若與公股比較,做為經營績效指標的資產報酬率(ROA),臺銀近 5 年幾乎持平,在八大公股敬陪末座。
這次,臺銀一舉將備抵呆帳覆蓋率拉高至 715%。備抵呆帳覆蓋率的算法是,用備呆金額除以逾期放款餘額,數字越高,代表承受呆帳的能力越強,今年前 2 月,全體國銀的平均為 553%。
陳錦稷會質疑臺銀財務數字操作並非沒道理。曾任公股行庫獨董的政大金融系兼任教授朱浩民就指出,泛公股行庫每年都有預算目標,一旦達標,就可領到績效獎金。通常在盈餘狀況佳的時候,即便沒有預期呆帳發生,也會額外提列備呆金額,避免隔年度預算被拉得太高,反而達標不易。
中華獨立董事協會副理事長、實踐大學財金系講座教授沈中華強調,長遠來看,提列呆帳,雖然是提升資產品質,對債權人(編按:指銀行客戶、買銀行發行債券者)有所保障,但若從一般公司來看,就會減損當年度獲利,財報也無法允當表達公司經營能力,「就是欺騙股東!你怎麼知道股東同意(經理人)挪移呢?」
總稽核 2 年換 5 人
被質疑人事更換太頻繁
3 年前,臺銀董事長呂桔誠執掌兵符後,臺銀經營階層,僅去年 8 月因前任總經理魏江霖屆齡退休,而由最資深的副總經理邱月琴內升為總經理,整體而言變動不大。唯獨管理內控的總稽核人選,從 2017 年 5 月到 2019 年 3 月,短短 2 年內,連同金控、銀行在內,總稽核就換了 5 個人次,更換速度之頻繁,也讓陳錦稷提出警示。
獨董陳錦稷自 2016 年 8 月 31 日起就擔任臺灣金控的獨董,他是總統蔡英文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學弟,也是重要財經幕僚。過去 2 年,他對臺銀的財報都沒有異議,今年卻緊咬不放。
類似的案例,也發生在 2016 年 8 月中。時任富邦金獨董的他,就在董事會上放炮,抨擊負責旅館業務的富邦旅館管理顧問公司,明明是富邦蔡家的私人公司,興建飯店的土地卻從富邦人壽取得,「擺明吃豆腐,」陳錦稷說,強調若要拿人壽土地蓋旅館,也應照程序標租,不能損及股東利益。
當時,富邦對此事澄清是有誤會,但臺銀對這次獨董的質疑,只表示:「已虛心檢討改進。」面對商周詢問提列方式與過去差異為何,是否逐案檢討等問題,都未回應。
2 年前,永豐金內部有吹哨者出來揭弊,此次則是銀行界首度由獨董針對公司經營層發難。臺銀目前看來雖不是重大弊案,但獨董用最高規格去檢視,並無不妥,起碼他的糾舉,讓大家看到,面對監督,臺銀管理層竟是以這樣的態度面對。台灣最大的銀行,螺絲真的鬆了!
本文刊登於《商業周刊》1639 期,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來源:《商業周刊》 1639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商業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偏弱機會股
#波段回檔股
#動能指標下跌股
#指標剛跌破
#弱勢下殺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