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走過八年歐債危機 歐洲大亂後能否穩健復甦?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9-04-08 15:44


文╱陳育晟


中美貿易戰仍不見休止,打亂了歐洲的復甦腳步。占歐盟 GDP62%的德、法、英、義四國,各有頭痛問題,一舉一動牽動全球政經局勢,《遠見》通盤解析歐洲概況,帶你掌握最新趨勢與發展。

去年 8 月 20 日,對歐洲而言,是意義重大的一天。

2010 年,希臘爆發債務危機,必須依靠歐盟紓困度日。1077 萬希臘人縮衣節食,對歐盟滿是怨言。這場災難,對歐盟也是浩劫。八年來,歐元區平均經濟年成長率僅 1.38%,還兩度出現負成長。

不少極端政黨,藉著撙節政策引發的民怨,大肆宣傳反歐盟,威脅歐盟的穩定。

好不容易,歐元區紓困基金「歐洲穩定機制」在去年 8 月 20 日宣告希臘脫離紓困計畫,已能自立自強。這代表希臘與歐洲經濟發展將重回正軌。過去兩年歐元區經濟成長率分別是 2.4%、2%,是 2009 年至今成長力道最強勁的兩年。

不過,中美貿易戰方興未艾,已打亂歐洲的復甦腳步。國際貨幣基金(IMF)主席拉加德(Christine Largarde)形容,「全球烏雲密布,只差一道閃電就能讓全球下起暴風雨。」

而歐盟內部也狀況連連。若只看歐盟四大國家,加起來占 GDP62%的德、法、英、義,都各有頭痛問題,在國際新聞裡,這些國家都顯得相當動盪。

英國局勢〉脫歐歹戲拖棚近三年仍無解

英國自 2016 年 6 月脫歐公投後,今年已到了正式脫歐的關鍵點,舉國上下卻陷入嚴重分歧。

3 月 12 日傍晚,英國國會大廈外頭,氣溫不到攝氏 10 度,卻擠滿各國媒體和關心英國前途的民眾。有人把英國國旗和上頭有 12 顆金星的歐洲旗綁在一起,訴說支持英國留在歐盟的決心。有人則高舉「Leave Means Leave」(脫歐就是脫歐)標語,捍衛脫歐立場。

國會大廈內,過度勞累而失聲的英國首相梅伊,頻頻壓著喉嚨,要其他議員支持她前一晚才與歐盟達成共識的脫歐方案,但就連和梅伊同黨的議員也不給面子,直接對她開嗆。

其實,自去年 11 月梅伊把和歐盟其他 27 國談妥的脫歐協議送交英國國會表決後,就開啟一連串的風暴。

根據該協議內容,英國將在今年 3 月 29 日脫歐,到 2020 年底之前都是過渡期。在過渡期結束前六個月,英國將和歐盟簽署貿易協定。若未達成,則可再延長過渡期。

另一爭議是北愛爾蘭問題。北愛爾蘭隸屬英國,南邊和另一個國家愛爾蘭接壤,但中間未設置海關、檢查哨、巡邏隊等「硬邊界」。脫歐後,愛爾蘭仍屬歐盟,將產生邊界與關稅問題。梅伊提出的協議版本,也將維持不設硬邊界的現狀。

消息一出,反對者大肆撻伐,甚至有同黨議員對梅伊發動不信任投票。就任僅四個月的脫歐大臣拉布(Dominic Raab)也憤而辭職,並批評這份協議會讓英國一直留在歐盟關稅同盟,無法真正脫歐。

高度爭議下,這份協議在今年 1 月 15 日在國會闖關時,果然失敗收場。

3 月 12 日,英國國會再次就脫歐議案表決。儘管歐盟態度已稍微軟化,同意防止北愛爾蘭在脫歐過渡期後無限期留在歐盟,但反對派議員仍不領情,表決再度失敗。

國會最終通過延後脫歐日期至 6 月 30 日,並排除最混亂的無協議脫歐。但情勢依舊混沌不明。梅伊 3 月 21 日發表演講,痛批國會,「對脫歐一拖再拖,實在是受夠了!」

但弔詭的是,英國通過脫歐兩年多來,儘管許多外商宣言要搬離英國,英國房地產與英鎊也下跌,但《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整體影響仍有限,若干產業甚至因此得利。

例如,英鎊貶值約 10%,帶動造訪英國的外國旅客,在 2017 年創下歷史新高,2018 年也可望刷新紀錄。

房地產市場也一樣火熱。英皇御璽倫敦地產服務銷售總監鄭培欣觀察,過去投資英國房產多以大陸人為主,但這兩年多來,韓國、東南亞投資客湧入,成交件數比以往多近兩成。

然而,《經濟學人》示警,近來愈來愈多證據顯示,英國經濟已惡化。去年第四季,英國 GDP 僅成長 0.2%,是金融海嘯以來季成長新低。

此外,去年 1 到 9 月,英國的固定形成資本毛額下降。七大工業國中,和英國一樣面臨投資引擎熄火的,只有日本。這顯示,英國孤立的代價已漸漸浮現。

法國局勢〉黃背心運動變調 虛耗國力

歐盟面對的第二個問題,是延燒逾四個月的黃背心運動,原是抗議加增燃料稅,演變為抗議貧富差距,甚至引發暴動。

3 月 16 日,週六午後的巴黎香榭大道,兩旁精品店、老字號法國餐廳林立,這天數百位身穿螢光黃背心的示威者,用石塊把商店玻璃砸爛,焚燒店內的服飾、皮件,造成香榭大道滿地碎玻璃、黑煙沖天。

「實在是夠了!」一位旅居巴黎的台灣媳婦說,法國以往也有遊行、抗議、罷工,但從來沒有像這次一樣,刻意砸毀店家、洗劫商品,這已經不是他們當初想要的和平訴求。

黃背心運動的起源,和法國總統馬克宏對氣候變遷的高度關注有關。法國油價去年漲幅達 17.6%,柴油更達 21%,馬克宏為了吸引民眾購買電動車,仍決定在去年 10 月調漲燃料稅,並預計今年還要再漲一次,造成民怨四起。

一位住郊區的法國中下階層婦女,在網路發起請願,要求政府降低燃油價格,沒想到短短幾個月,就有上百萬人連署支持。

愈來愈多人呼籲後,不少法國人透過社群媒體集結,說好每週六穿著螢光黃背心示威,希望政府調降燃料稅、馬克宏下台。去年 11 月 17 日,黃背心運動首度上街,就有逾 30 萬人響應,效應還擴散到其餘 20 國。

幾週後,法國政府妥協,同意停止調漲燃料稅的計畫,但示威者覺得還不夠,依然每週六上街頭,而且抗議手段愈來愈激烈,縱火、破壞、封路,樣樣來。

《經濟學人》觀察,仇恨氣氛正在法國蔓延,從猶太人、記者、警察、富人、國會議員、總統,都成為目標,無一倖免。

為了回應這場法國 50 年來最嚴重的暴動,馬克宏自今年 1 月 15 日起到 3 月中舉行「全國大辯論」,和市郊、農村的經濟弱勢族群直接對話。他的民調已從去年 12 月歷史新低 23%回升至 34%。

反倒是黃背心運動因過度暴力,正當性愈來愈低,民意支持度直直落,2 月中首次有民調顯示,逾半法國人希望早日落幕。

法國政府統計,黃背心運動四個月來,已造成 1.7 億歐元(約台幣 59.45 億元)經濟損失。

義大利局勢〉陷歐債風暴 恐成希臘第二

第三個問題是義大利債務,會不會演變成希臘第二?

去年 8 月,歐盟結束對希臘紓困之際,卻又出現義大利債務危機。由於義大利 GDP 占歐盟 11%,足足是希臘十倍,引發全球憂慮。

去年 3 月義大利大選,傳統政黨紛紛落馬,喜劇演員格利羅(Beppe Grill)創立的極端政黨五星運動,一躍成為國會最大黨,與另一個極端政黨聯盟黨共同組閣。

五星運動發跡於貧困的義大利南部,競選期間曾承諾要擴編社福預算、照顧失業青年。為了落實政見,去年 10 月大幅編列預算,赤字上限高達 GDP 的 2.4%,比向歐盟承諾的 1.9%更高。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分析,這種充滿民粹主義的支出計畫,使義大利公債殖利率狂飆,極可能經濟崩盤、失業率上升。

歐洲央行在 2009 年希臘歐債危機時,幾乎用盡所有政策工具。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李察 ‧ 波堤(Richard Portes)悲觀指出,若義大利爆發危機,歐洲央行恐已無力解決。

在各界反彈下,義大利政府最後仍懸崖勒馬,同意把 2019 年預算赤字從 GDP 的 2.4%降至 2.04%、共減少 40 億歐元支出,並把債務從目前占 GDP 的 131%,在 2020 年減少到 129.2%。

不過,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Valdis Dombrovski)仍憂慮,義大利政府充滿不確定性,難保類似爭議不再發生。

德國局勢〉梅克爾不續任 政經添變數

多年來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以穩健作風,帶領歐盟向前走。但去年她所屬的政黨基民盟在大選中得票率大幅滑落,使她去年 10 月宣布在 2021 年任期屆滿後不再續任。

當天,德國公債殖利率創下四週最大單日升幅,反映投資人對後梅克爾時代甚為憂慮。

向來扮演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如今經濟也陷入困境。

1 月 7 日,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修正德國今年經濟成長率為 1.3%,比去年 10 月預測值低 0.6%,是所有主要經濟體中下修最多的。《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認為,各界對德國經濟的憂慮正在加深中。

《經濟學人》認為,當中、美這兩個最大貿易伙伴愈來愈熱衷把供應鏈帶回本國,貿易也更加區域化,代表德國要把商品出售到其他國家愈來愈困難。

對此,德國政府正擴大基礎建設支出、促進私人投資的稅收激勵措施,希望推動長期經濟成長。成效如何,考驗梅克爾未來接班人——凱倫鮑爾(Annegret Kramp Karrenbauer)。

歐盟局勢〉期待動盪之後的新契機

忙著處理黃背心運動的馬克宏,3 月 4 日罕見地以 22 種語言,投書歐洲各國媒體,強調必須在政治、文化上重新定義歐洲文明,「這是歐洲復興的關鍵時刻」。

馬克宏提議創設「歐洲民主保護署」,對抗網路上的仇恨言論、假新聞,「歐洲氣候銀行」為能源轉換過渡期提供資金,「共同邊境警察」「歐洲庇護辦公室」則可以處理難民問題、保護邊境。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所長卓忠宏觀察,少了英國的歐盟,如果能在馬克宏提倡的架構下,解決難民、非法移民問題,極端勢力可望消退,「歐洲統合的腳步會變快,從經濟同盟走到財政同盟」。

即便未來三年歐元區、歐洲的經濟預測皆不樂觀,但各界認為,陣痛期後,歐洲的未來仍值得期待。

 

來源:《遠見雜誌》 2019 年 4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遠見雜誌》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