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大周期的輪回:中國第三個三十年必將完成一件大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30 09:22


有評論文章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不會爆發周期性經濟危機這一判斷沒有錯。中國經濟之所以會面臨當前的困難,與周期性經濟危機不是一回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客觀表現。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個重要理論就是資本主義的周期性危機理論,認為周期性暴發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由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存在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導致整個社會存在著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有計劃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和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難以消除,矛盾激化,就必將引起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


典型的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包括危機、蕭條、復甦和高漲四個階段。危機是上次周期的終點,又是下一個周期的起點。在蕭條階段,生產處於停滯狀態,同時為復甦作準備。在復甦階段,生產和消費的矛盾進一步緩和,社會生產逐步恢復,並進一步發展,使經濟出現繁榮景象,形成高漲。高漲又使資本主義經濟各種矛盾加以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又爆發新一輪經濟危機。

現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早已進入壟斷寡頭階段,加之資訊技術的廣泛運用,跨國公司的組織架構也日益社會化,資本主義的生產組織能力與馬克思、恩格斯確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那陣兒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從目前情況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並沒有過時;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並沒有過時。歐洲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當前正處於一場因需求不足而引發的危機之中。

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周期性經濟危機只會發生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中。社會主義制度不存在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兩個矛盾,所以,社會主義經濟不會出現周期性危機。但是,以中國經濟的表現看,又有明顯地與西方資本主義同步出現危機的各種症候,增速放緩、利潤下降、企業經營困難等,是不是意味著馬克思的判斷錯了呢?

不是。筆者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不會爆發周期性經濟危機這一判斷沒有錯。中國經濟之所以會面臨當前的困難,與周期性經濟危機不是一回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客觀表現。

所謂螺旋式上升,是指社會主義經濟從總體上是大踏步前進的;但是,在前進的過程中,需要不時做一些調整,是徒步前進,還是開汽車,做輪船、乘飛機,要根據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的要求主動有所調整。這個調整也具有周期性,有一陣兒要徒步,有一陣兒要坐火車,再有一陣兒則改乘飛機。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史,既是大踏步發展史,也是周期性調整史,大體每30周年就做一次大的調整。由於其中有六個五年規劃的跨度,所以,筆者將其命名為“大周期”。

按照大周期理論,中國目前正處於第三個大周期的起始階段。

前兩個大周期分別是1949年至1979年和1980年至2012年。其所以做如此劃分,是基於這兩個周期擁有不同的增長源泉。

1949至1979年。這段時間的增長源泉很簡單,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噴發的“制度原始紅利”。中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半農業占主導地位的人口大國,經過30年的努力,一舉成為具備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東方大國,靠的是公有制的優勢,靠的是活的解放的人民群眾的高度的積極性和革命熱情,靠的是趕英超美那么一股氣、一股勁。

但是,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尤其是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落后的生產力、僵化的生產方式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生產生活需求之間的矛盾開始顯露,繼續依靠制度產生的原始動力推動經濟發展已經難以為繼。因此,1980年至2012年的增長源泉實現了新的拓展,那就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主要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毫無疑問,我們現在正面臨新的增長周期。一方面,“改革開放”的紅利已經基本釋放完畢,沒有新的動作已經難以支撐未來的可持續增長,光是能源、環境、資源等代價就受不了;另一方面,我們又受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拖累,外需不足導致出口導向的生產受挫。拓展新的增長動力,成為未來第三個30年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從目前看,這個動力已經知道,那就是“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和共用”五大理念。其中,創新紅利無疑是核心紅利。不論是“協調、開放、綠色和共用”,都需要建立在創新的基礎之上。創新驅動,應當貫穿在未來30年的各個方面。包括科技創新、體制創新、標準創新、規則創新、路徑創新、理念創新等等。像一帶一路、亞投行、人民幣入特別提款權、絲路基金、金磚開發銀行、國家自貿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等等,都是創新的重要成果,說明只要大膽創新,就會為中國經濟可持發展注入不竭動力。(來源:《全球局勢戰略縱橫》公眾微信號)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