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3.34萬億信托 2018年下半年到期: 壓力較大、風險可控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5-22 13:37


年初至今,兌付風波頻頻出現,市場神經緊繃。

信托業亦不例外,已有多家信托公司產品出現延期或違約。「目前看信托項目的風險可能集中於上市公司、房地產以及平台公司等過去兩年內增長較快的業務領域。」一位華北地區信托公司人士稱。

資深信托研究員袁吉偉認為,當下風險事件增多有多方面原因,與宏觀去杠桿、嚴監管、貨幣政策持續保持穩健以及部分企業盲目擴張等都有關系,部分是大環境因素,部分是企業自身因素。

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2018下半年信托產品到期規模約3.34萬億,同比增長23.91%。多位受訪人士認為,未來到期壓力較大,不過整體風險可控。中國人民大學信托與基金研究所執行所長邢成稱,2018年信托業風險會維持在與以前年度相當的水平。數據顯示,2017年末信托業不良率僅0.50%。


兌付風波頻現

今年以來,陸續有信托產品出現兌付風波。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梳理,年初因雲南資本及旗下子公司未能足額償還本息,中融信托兩款產品先後延期。之後「中江國際-金馬276號浙江同城市場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出現逾期。幾乎同時,「英大信托-上海融禦特定資產收益權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延期。此後又有報道稱,山西信托多個產品密集違約。

目前來看,出現兌付風波的相應產品均得到妥善處置。中融信托、中江信托相關產品已完成兌付。英大信托相關人士表示,正在全力開展處置工作,力爭一年內解決問題。山西信托方面也就違約產品拿出了處置方案。

信托專家、西南財經大學兼職教授陳赤認為,最近發生的一批違約事件,首先是由於企業前幾年杠桿率比較高,而所投項目又往往未達到預設目標,在目前外部條件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去杠桿政策使企業的資金來源渠道大幅度收窄,而且金融機構的風控條件也不斷提高,導致前面的債務到期時,企業經營性現金流不足,又難以滿足再融資的條件,從而觸發違約事件,這也是去杠桿的過程中很難避免之痛。

除了宏觀政策環境變化外,邢成認為,還有兩方面原因值得關註:一是傳統信托產品模式仍以固定收益型的債權貸款為主,這種項目融資型的產品信托公司無法100%保證安全;二是極個別信托公司借打破剛兌之名,行推脫受托人失職之實。

值得說明,近期部分事物管理類信托亦卷入兌付風波。如在相關資管產品公告延期後,國通信托聲明稱,為事務管理類信托。5月初,另一資管產品觸發違約時,四川信托亦表示,「我司在其中僅承擔事務管理類職責,不承擔項目終極風險」。

陳赤認為,通道業務對信托公司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因為這類業務風險最終承擔還是委托人,並且在清算兌付條款上有相應約定。真正壓力比較大的還是在主動管理業務上。

「通道業務並非沒有風險,原則上通道業務分為兩類:一類是實質免責型通道業務,即信托公司與交易對手在法律架構、條款規定等方面做了嚴謹約定;一類是名義免責型通道業務,即信托合同中存在的漏洞、瑕疵以及交易對手在項目交易結構設計中的刻意安排,使得一旦發生損失,信托公司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邢成稱。

2018年到期壓力加大

據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到期項目約1.5萬個,到期規模6.19萬億,同比增長28.56%;其中集合類項目2.46萬億,同比增長59.1%。單就下半年而言,到期規模約3.34萬億,同比增長23.91%;其中集合類1.47萬億,同比增長53.91%。

邢成認為,近年來信托公司資產管理規模一直持續相對高速上升,使得到期壓力增加,2018年信托兌付壓力同比一定會加大。不過整體來看,2018年信托業風險會維持在與以前年度相當的水平,不會有爆發式增長。「一是大力度的監管,有很多風險苗頭已經被控制在萌芽階段;二是信托機構防範和化解風險的弦繃得很緊,而且相應能力也有提升;三是信托業保障基金發展良好,外部安全閥進一步完善。」

袁吉偉認為,總體說來,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快速增長的主動管理信托項目開始進入清算期,考慮到當前的外部形勢,風險管理壓力要大於2017年。這需要信托公司對於存續項目做好管理和風險監控,做好風險預警,加強與融資方溝通,在出現兌付壓力的情況下做好應對預案,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最大限度保證投資者的知情權和實際利益。

不論如何,陳赤認為,金融機構目前確實要對違約現象提高警惕,加強對所投項目、企業的貸後管理,密切了解企業情況。但是,在金融機構將資金貸出之後,難以有較大作為,比如即使觀察到企業流動性緊張的狀態,若企業付息正常,金融機構要提前收貸也不太具備可行性。

「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新業務會持續提高門檻,增強風控措施,尤其是在抵質押物等保證措施方面進一步提高要求,以應對未來有可能繼續產生的違約風險;另一方面對於已投項目,要增強自己的風險處置和化解能力,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力爭企業能將有限的資金優先歸還給信托機構,這就要求在企業剛露出風險苗頭時,信托公司要盡早做出行動。」陳赤稱。
21世紀經濟報道 文:張奇 編輯:曾芳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