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醫療經營苦哈哈 全台為何搶蓋新醫院?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8-05-07 15:36

文╱滕淑芬、黃漢華

近幾年,全台出現蓋醫院、增病床熱潮,從北到南都有工程進行。醫院經營者常抱怨,健保給付偏低,經營困難、不賺錢,但新醫院一直蓋,真的符合經濟效益,能增進民眾福祉?《遠見》有深入分析。

自從全民健保實施以來,醫院經營者經常抱怨,健保給付偏低,醫院經營愈來愈困難,也不太賺錢。

但你注意到了嗎?即便大聲喊窮,近幾年來,全台各地卻同步出現了興建醫院、增建病床與整修門診大樓的熱潮。

估計全台 22 個縣市,除了花東、離島和少數縣市,從北到南,目前均有醫院工程正在大興土木中。

過去五年來,已有新莊輔大醫院、台中霧峰亞大醫院、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等三家,共計 1000 個床位的新醫院開幕。加上其他醫院擴床,全台醫院共增加 3138 張病床。

1995 年健保開辦時,全台醫院的病床數約有 9 萬張,2016 年增至 14.6 萬張,21 年來增加了 5 萬多張床。

未來五年,也就是 2022 年前,包括台大癌症醫院、台大新竹生醫園區分院、中醫大新竹分院、高榮屏東大武分院等,也將陸續落成,更將增加 9135 床。屆時全台醫院將有 15.5 萬張病床。

不少新醫院的外貌雄偉壯觀,有挑高的大廳、寬敞的走道、大片落地窗,入口大廳還擺上一台黑色鋼琴,絲毫沒有藥水味。候診室的牆壁掛著畫作,一改醫院予人焦慮、冰冷的昔日印象。

既然醫院大喊不賺錢,為何數十家新醫院,仍接連出現?縣市政府是這波興建潮的幕後推手,引進醫學中心蓋新醫院,早被不少縣市首長視為傲人政績。

2010 年,台南市首開南部地方政府風氣之先,以 BOT 方式在安南區蓋醫院,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勝出,中醫大投資 50 億元,興建 509 床的地區醫院。2016 年安南升格為區域醫院,掛號費、健保給付也跟著調漲。

2015 年,新北市也啟動土城醫院 BOT 案,由長庚醫療集團得標,投入金額高達 67 億元。兩年後,新北市民就會擁有一座 1000 床的區域級大醫院。

新竹縣市更是盛況空前,一口氣將增設四家大醫院,醫療資源瞬間增加。

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各縣市都想自設醫學中心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分析,台灣沒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以政府規定,200 萬人口需有一家醫學中心來計算,台灣僅需要 12 家醫學中心,但現有 19 家。台灣每萬人的病床數有 66.3 床,不但高於 OECD 平均的 50 床,也高於世界中位數的 22 床。

但台灣確實有分布不均的問題,因而讓地方政府找到誘因蓋醫院。例如人口增加的縣市就亟需醫院。新竹縣市就是例子。

「全國交稅最多的 15 個里,有 9 個在新竹縣,外界都以為科技縣的醫療水準好,其實不然,」新竹縣長邱鏡淳直言,蓋新醫院是他跟中央吵架吵來的,從擔任立委以來,他就不斷跟中央爭取。縣民繳交同樣的健保費,卻是三等待遇,新竹縣沒有一家醫學中心,既然中央沒有經費,縣府就自己招商。

邱鏡淳說,1996 年新竹縣就把竹北 22 公頃的地,無償撥給台大校方使用,希望台大來此蓋分校、蓋分院,但當時台大沒人沒錢,只蓋了一棟碧禎館大樓,就沒下文。

直到 2016 年中國附醫設新竹分院的 BOT 案動工,刺激到生醫園區,教育部、衛福部、台大共同挹注經費,分院才動工。附近的東元醫院也開始大興土木,整修門診大樓。

土城長庚醫院的招商案,則是因應土城、三峽人口成長,已成為獨立生活區,希望解決新北市西區醫療缺乏的窘境。

估計,鄰近的林口長庚有三成病患來自新北市,土城長庚醫院完工後,應可舒緩林口長庚的壅塞現象。

若新竹縣、新北市是因人口成長而搶蓋新醫院,但屏東縣卻是人口外流縣市,近年已減少 5.5 萬人,為何也出現新蓋醫院潮?

屏東縣現有 6 家區域醫院、14 家地區醫院,沒有醫學中心,去年爭取到義大醫院在麟洛鄉設分院,高雄榮總也將落腳屏東大武設分院,一口氣就有兩家大醫院分院進駐。

石崇良分析,依照人口數,北屏哪需蓋新醫院?30 分鐘車程外的高雄就有三家醫學中心,屏東人可以到高雄看病,「但如果你是屏東人,聽得下這種話嗎?」

為了平衡屏東南北醫療資源的落差,衛福部要求在北屏蓋新醫院的義大,承諾照顧屏南的急重症患者,並支援恆春地區不足的婦兒科醫事人力。

喜新厭舊〉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

從各縣市搶蓋醫院的盛況,某種程度反映民眾的主觀感受,就是要大醫院、新醫院,不要小醫院、舊醫院的「喜新厭舊」心理;也凸顯小醫院設備落後、建物老舊,競爭力不足的問題。

衛福部統計,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的平均占床率,分別約為八成、六成和四成。若看 2016 年全台醫院占床率,可發現有三成五的醫學中心、四成的區域醫院、三成六的地區醫院占床率低於一般值,更有醫院的占床率不到一成。

也就是說,這些為數眾多的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病人不多,或者因醫護人力不足必須關床。有些地區醫院因為病人流失,病床閒置,還把病房當成儲藏室。

許多人認為,新醫院一家一家地開,是為了解決大醫院一床難求的問題,但這並非正確答案。「一床難求只集中在幾家醫學中心,如台大、北榮、林口長庚、高榮、高雄長庚等,」石崇良拿起手機查看各大醫院急診室的監測記錄說,「今天中午,台大急診室有 75 人在等床、北榮 15 人、台北國泰 8 人、淡水馬偕 11 人;萬芳是零。」

他說,除了台大、榮總、長庚,其他醫院的病人很快都可入院,「一床難求的大醫院,十根手指頭都數不完。」其他醫院明明有床,但很多病人就是寧願在台大急診室走廊苦等,反映了民眾的名牌效應。

既然整體沒缺病床,為何政府還放任病房數一直增加、醫院一直興建呢?

依規定,各醫院的病床數都須經過主管機關核准才能設置,有學者因而批評,明明很多醫院都有閒置床,但大醫院、新醫院卻不停擴床,豈不自相矛盾,不是浪費醫療資源嗎?衛福部和各縣市衛生局為何不先「清理」閒置床或命令關床?

石崇良說,依照「醫院設立或擴充許可辦法」,病床若閒置兩年以上,地方主管機關有權力核減,縣市衛生局一定要清理出閒置床,才能核准新醫院。這方面最積極的就是彰化縣和新北市,才會有員林基督教醫院、新莊輔大醫院的核准設立。

問題 1〉偏鄉醫療持續乏人問津

問題是,這波醫院興建潮,仍然無法解決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

例如,花東地區仍沒人要去蓋醫院,衛福部只能用公務預算挹注玉里慈濟分院、玉里北榮分院,維持 24 小時急診。

南投縣衛生局也表示,自從國道三號、六號開通之後,交通便捷,造成縣內醫事人員紛紛求去,前往台中、彰化的大醫院工作。由於縣內十年來人口減少三萬人,即使縣府想要擴充醫療資源,希望各醫學中心、大學醫院能來設立分院,但至今仍然乏人問津。

問題 2〉新醫院打趴小醫院、診所?

這波醫院汰舊換新潮,也可能加速不少經營不善的小醫院淘汰出局,地區醫院和基層診所已頻頻喊急,擔心病人流失。

加上不少新醫院開幕期間因有掛號優惠、免費接駁車,吸引民眾湧入。中部地區甚至有醫院接送範圍涵蓋中彰投苗四個縣市、近 20 條路線,清楚詳列搭車時刻表,規模宛如客運公司,服務周到。

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謝武吉表示,新醫院一定會挖角,給高薪、高職位,加速弱化小醫院,地區醫院就是這樣飽受衝擊,漸漸消失。

問題 3〉醫護人力不足,將更嚴重

醫事人力不均、不足向來是醫界的痛點,新醫院卻又紛紛開幕。能否找到足夠人力,也是一大問題。

「台灣護理人力平均執業不到十年,是全球最短!」監察委員尹祚芊說。美國有 300 萬名護理人力,是台灣近 19 倍,但是美國每萬人只有 25 床,是台灣每萬人的 37%,台灣護病比率遠遠不及美國!

回顧 2016~2017 年,亞洲大學附設醫院開幕,因為護理人力不足,找來中醫大附醫支援,護理師還簽署「報備支援同意書」,支援達上千人次,還有人支援超過半年,雖然後來補足,卻成為新設醫院的借鏡。

台大醫院院長何弘能坦承,新竹生醫園區分院啟用後,需要 1700 名醫事和行政人力,為了取得民眾信任,將先調派經驗豐富的醫師看診,至少需要兩、三年才能慢慢補足人力。

「名醫難找!」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說,新竹分院今年底開幕,需要 100 名醫師、200 位護理師,他們一直在找人,初期會先調派中醫大的內、外科主任支援,估計會有一半醫師從台中到新竹協助。

問題 4〉過度醫療行為會增加?

也有人憂心,新醫院為求獲利,會誘發不必要的醫療需求,造成健保負擔。

成功大學公衛所特聘教授陳美霞說,新設大醫院造價動輒 50、60 億元,購置新儀器,為了幫醫院賺錢,醫師可能創造不需要的醫療需要求,例如不必要的輕症住院、過度檢查等。

「感冒當成肺炎或支氣管炎、顏面神經麻痺當成中風、膀胱發炎當成腎盂腎炎,安排住院,」新竹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呂紹達就遇過這些輕症住院的病人。

「健保尊重醫師專業,但醫師也要被其他專家檢視,已是醫界共識,」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在大數據協助下,任何醫師開立的影像檢查都可拿來與同級醫院、同科醫師做比較,例如林口長庚之前發生的子宮鏡檢查超量事件,經過專家審核後就被核刪。

健保署今年啟動醫療資訊雲端分享平台,在醫學中心和各級醫院配合下,包括電腦斷層、超音波、磁振造影等影像檢查,各級醫院和診所都可立即查詢,以減少病人不必要的重複檢查。健保署今年起也將限制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超收門診病人,要求每年減少 2%,期盼五年後降低一成,讓病人優先到診所看病。

面對競爭,診所與小醫院,唯有把自己特色與本分做好,才是求生之道。只一味緊張大醫院兵臨城下,卻不提升自我價值,於事無補。

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基層醫療具有地緣親近性,包括三高、糖尿病,或者像大腸癌等,都是從小病開始,基層好好照顧,就能紓緩後面住院的擁擠。

又如目前多家部立醫院與地區醫院也紛紛轉型,與長照單位配合,協助中風失能病患急性後期的醫療復健,或者轉型為居家、安寧照顧。

蓋醫院不難,維持醫院好好運作才是挑戰,決定醫療品質的是醫師,而不是病床。這場新醫院與舊醫院,大醫院與小醫院的比賽,才要開始,能取得病人信任的醫院,就是贏家。

 

來源:《遠見雜誌》 2018 年 5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遠見雜誌》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