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就是性價比? 國千元手機路在何方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23 10:57
本文來自太平洋電腦網
“大清早過賣早點的: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然后是賣青菜和賣花兒的,講究把挑子上的貨品一樣不漏地都唱出來,用一副好嗓子招徠顧客。”一年將結束,回顧一下,中國今年的手機圈大概就像蕭乾先生筆下老北京衚衕裏的“吆喝”一般,走街串巷的“小販”組成了一支街頭管弦樂隊,聲樂、弦樂、管樂和打擊樂器的聲響交織成一曲“手機輕金屬”,熱鬧非凡,可見這種略帶戲劇性的叫賣藝術在互聯網時代並沒有失傳。
一、千元機市場已經邁入新一輪洗牌?
2014年注定是躁動不安、激情高昂的一年,千元機市場的拼殺就像日本戰國時代的川中島合戰一樣,戰況激烈卻僅以和局收場。廝殺過后,2015年應該是沉寂的一年,應該是反思的一年。然而,我猜中了開頭,卻沒能料到這個故事的結局。
2015年,整個手機行業的“碎步式”節奏加快。有意思的是,在消費者看不到的一邊,是上游供應商的頻繁破,而另一邊手機廠商新品扎堆發布,營銷大戰隨即展開,千元機市場依舊一片混戰,只不過,混戰中求生的小品牌已成為曇花一現。
從某種程度上看,拼參數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手機行業已經向軟硬結合的道路邁進,然而,設計語言和生工藝的更新導致生成本上升,盈利空間越來越小, 深陷其中的中小企業已經無法通過盈利來緩解資金鏈的緊張,只能被迫進入新的一輪洗牌,面臨淘汰。而那些資金、技術雄厚,抱上大腿的品牌盡管無法三分天下, 卻也已經形成“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局面——這,是一個勝者為王的時代。
二、新舊千元機更替,廠商該如何玩轉?
放在兩三年前,如果你問我一千元錢如何挑選一款流暢的安卓手機,我的答案會是,選個諾基亞108吧,超長待機不卡頓,價格只要五分之一喔。
當然,以上只是一句玩笑話,但就當時來,一千元的價格很難買到一款流暢的安卓手機卻是個不爭的事實,更確切地講,當時的安卓手機價格並不如現在這樣親民。
舊千元機——這是一味“番茄炒蛋”
2011年,互聯網品牌+電商的興起,宣告了運營商定製時代的衰退。從“為發燒而生”的口號起,手機硬件參數的堆砌堪比美蘇軍備競賽:屏幕從3.5英寸 到5.0英寸,從TFT到IPS再到OLED,CPU核心數從單核到雙核再到四核,相機像素從200萬到500萬再到800萬,技術的進步讓手機的配置得 到更加快速更新換代——這是以硬件為核心的智能手機最輝煌的時代,兩千,便是當時廠商和消費者共同的心理價位。
很快,蜂擁而入的互聯網品牌蠶食這塊蛋糕,利潤空間不斷減小,如何尋求新的出路?挖掘新的市場成了最佳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千元機的攻伐戰由此展開,而打響這個千元戰場“萊剋星頓槍聲”的,依舊是小米。
2014年是千元機市場廝殺的一年,不幸的是,這依然是個“配置為王”的年代。混戰之下,必無完品,所謂“變形金剛”的配置,“芙蓉姐姐”的體驗便由此 而來。千元市場的微利性決定了手機性能的妥協,參數的注水造成了“低價高配”的假象。所幸的是,現階段早已不是智能手機剛興起的時候,信息的不對稱性逐漸 弱化,參數營銷的作用已經慢慢淡化。
這個時候的千元機市場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饑餓營銷”。所謂“饑餓營銷”,是指廠商有意調低量,以實現對供求關係的調控,並製造供不應求“假象”, 從而維護品的高熱度或高價——簡而言之,“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另一方面,廠商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不足,能問題嚴峻,悲劇地被套上“饑餓營銷”的大 帽子。
大學飯堂的“番茄炒蛋”——大概就是對這個時期千元手機的最好描述,價格不貴,只是沒有蛋,還供不應求。
新千元機——拿什麼來拼?
顯而易見的是,千元機依舊是手機廠商依靠低價實現走量的市場,性價比依舊是最好的策略,然而,對於消費者而言,價格似乎已經變得不怎麼敏感了。那麼,廠商們拿什麼來拼?
1、工藝
“這手感有毒!”——來自一位煤油向魅族的心酸血淚控述。
當硬件的升級和更新成為慣例,配置和參數就失去了在消費者心目中的統治力,那麼,工藝變成了廠商相拼的新武器。
899、999元的定價依舊有效,但在這個價位上,消費者並不會太過於在意多出或少了一、兩百元,這倒不是大部分消費者已經土豪到可以隨意拿蘋果砸三 星,而是硬件的疲憊期,大家更關心這多付出的一、兩百元能不能買到更好的手機,換句話,消費者會願意多花一部分錢來換取更好的手機做工或外觀設計。
工藝的比拼,這裏面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魅藍metal等機型。作為一款千元機,魅藍metal上出現了不少“旗艦元素”——金屬機身設計、2.5D屏幕和 指紋識別功能,無怪乎被人調侃:魅藍metal革了自家MX5的命。平心而論,魅藍metal的做工並沒有因為它是一款千元機而打太多折扣,1099元的 售價也僅比32GB版的魅藍note2貴了一百,多花一百元換來更好的工藝和設計,Why not?
好吧,稍稍吐槽一下,魅藍metal后蓋的“塑料質感”確實很強。
2、能
“只聞其名不見其人”——這大概是形容能不足最準確的一句話了。依靠千元機市場實現走量的手機廠商,恐怕面對的最大困擾便是能問題。沒有相應的供應 鏈把控能力,無法實現穩定的量,尷尬的廠商也只能採取最老套的“預約”或“搶購”方式進行銷售。而恰恰是這種老套的方式,容易被扣上“饑餓營銷”的大帽 子,等待消費者的耐心消磨殆盡,便是品牌倒塌之時。
3、4G網絡
體驗到4G網絡的“火箭般”速度后,再用回2G網絡簡直稱得上苦不堪言。
2015年是4G網絡的“開元盛世”,經過“消化資費”的初始階段之后,消費者對於4G網絡的消費能力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4G網絡的支持也因此成 為廠商爭相攻佔的高地之一,並在角逐較力中逐漸下放到千元機市場。當你站在一個全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各個廠商在4G千 元市場拼殺的背后,晶片廠商也在上演“你爭我奪”的大龍鳳,而運營商方面在4G上的較力,就像在為這場“4G千元機大戰”煽風點火。
4、UI(ROM)
早期國內的手機廠商對手機UI並不看重,不僅在視覺設計上令人吐槽,連體驗也是糟糕透頂,因此在那一段時間內,各種第三方的手機UI可以稱得上“遍地開 花”,“GO案頭”、“點心案頭”、“NEXT案頭”等廣為認知。然而,這種“百家爭鳴”式的局面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從做UI起家的小米開始進軍手機行業 后,深度的定製化UI開始被手機廠商重視,從此UI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Launcher”。
2015年已經不是手機UI發展的鼎盛時期,UI再也不是廠商競爭的重點,但經過幾代的沉積和發展,無論是視覺設計上還是軟件體驗上,各手機廠商的定製 化UI已經慢慢邁向成熟,並形成了穩定的用戶群體甚至是粉絲。對於廠商而言,接下來需要做的只是進行版本的更替,和不斷地完善用戶體驗而已。
5、生態
如果2015年的手機行業還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生態”。
對於國內的手機廠商而言,多多少少都有一點“生態情結”,無論是魅族也好,小米也好,甚至是鼓吹“無生態不化反”的樂視也好,“生態”已經成為它們緊緊揣在手中的王牌之一。
那麼,“生態”到底是個什麼鬼?大部分情況下,消費者在購買手機時更看重的是手機的硬件本身,“生態”這種大餅一樣的東西倒像霧裏看花,水中望月,更何 況,它能帶給廠商多大的利潤收入呢?事實上,手機的生態圈所包含的範圍很廣,包括供應鏈、渠道、品、硬生態、軟生態和營銷,而目前手機廠商所鼓吹的,或 者願意表現出來的,大概只是硬生態。
所謂硬生態,我們給它一個更高端一點的背景,就是“萬物互聯”。在這個角度上看,除了通訊功能,手機可以描述成為一個“遙控器”,或是“連接器”,針對的是未來的生活,“一個手機可以控制汽車、電視、電腦、路由等生活工具”——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場景。
無論如何,“生態”這場風並不會很快停歇,廠商們該怎麼玩,就看坐在“龍椅”上的老闆是怎麼想的了。只是,既然手機才是“生態”中的核心,如果連這個核心的盈利都有問題,那麼“生態”的外衣又能帶來多少利潤呢?
三、明年的千元機會是什麼樣的?
需要肯定的是,千元機市場依舊是“性價比”主導的市場,圍繞千元機做文章的,都離不開“性價比”,只不過,價格已經不是唯一的優勢了。
明年的千元機會是什麼樣的?或者更確切一點,明年上半年的千元機是什麼樣的?我們不妨大膽地猜測一下:
售價方面,千元機不再僅局限在X99的定價策略上,工藝、體驗等會是千元機的加分項,新的千元機市場定價將更加多樣化。
而硬件部分,Helio x10和Qualcomm Snapdragon 600系列處理器會是主流,Snapdragon 801、808等“老旗艦”也可能下放到“1X99”的千元市場(小米4C、一加X),RAM將從3GB起步,Type-C介面普及,工藝上則將原本的 “旗艦元素”——金屬機身、2.5D屏幕、指紋識別等下放到千元機上。
最后是能,資本的介入、供應鏈體系的成熟等因素,存量時代即將到來,“饑餓營銷”的現象將越來越少。
四、洗牌過后,“品牌”將成為關鍵詞
存量的時代即將到來,即使是在千元機市場,“性價比”也已經無法主導消費者的購買慾望,那麼,廠商靠什麼來提升用戶粘度?
品牌。
蘋果為什麼能夠成功?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或者索性問:蘋果手機那麼貴,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買?中國人都“人傻錢多”嗎?但這是國內手機廠商都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就有人願意花那麼多錢去買一個不切實際的“信仰”?
理由很簡單,就因為它是“蘋果”。——這是“品牌”所帶來的效益,這就是“品牌附加值”的力量。
對於消費者來,品牌即是一種口碑,一種認可,乃至一種信仰。在同類品或同質服務中,消費者的最終選擇往往受到品牌的影響。在配置參數趨同、價格相差 無幾的千元機市場,定位的限制注定其溢價空間有限,那麼,此時品牌的價值就在於讓消費者在多手機中選擇你,繼而提升用戶黏度。
因此,對於國內的手機廠商而言,哪怕是在溢價空間不大的千元機市場,也不能僅做有“渠道招商力”的品,而重點要做有“零售終端銷售力”的品。換句話,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費者認為你是誰。
至於那些自我吹噓的東西。
No one care。
- Meta還能繼續爆發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