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波動性回歸,華爾街笑了:交易業務有救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2-14 14:08

摘要:由於波動性回歸,大宗商品、外匯和利率市場的交易量進入 2 月以來普漲,令高盛和美國銀行的 CEO 都對第一季財報充滿信心,FICC 業務在最近幾年的頹勢也有望扭轉。業內最關注波動性回歸的長短和「好壞」,並認為主動型投資將從今年起重占上風。

近期華爾街遭遇的關鍵詞除了「盤整下跌」,還有「波動性回歸」。

波動性回歸後,FICC 交易量明顯走揚

從美股表現看,道指和標普 500 上周累跌 5.2%,均創 2016 年 1 月以來最差單周表現;納指累跌 5.1%,為 2016 年 2 月以來最大周跌幅。三大指數都一度跌入技術性盤整區間(從 1 月下旬歷史高位跌落 10%+),也都在上周五和周一迎來了 2016 年 6 月底以來的最大雙日百分比漲幅。

從外匯市場看,摩根大通數據顯示,總規模 5.1 兆美元的外匯市場本月波動性升至 2016 年 11 月以來最高,與 2017 年的五年最平靜截然相反。伴隨波動性回歸,交易活躍度也顯著提升。CLS 集團表示,從上周一到周四的日均外匯結算量接近 2.1 兆美元,較 1 月均值大幅提升 14%。

彭博社發現,波動性回歸令駐紐交所大廳的交易員們更忙了。通常打電話閒聊的人都等到盤後再交流八卦,不少日內會議被縮短用來看盤,每個人干雜事、翻看手機的時間也顯著減少了。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 Finra 數據稱,上周二的美股日交易量至少為 10 年來單日最高紀錄,美國企業債市場在 2 月迄今的交易量,比去年平均水平高出了 1/3。

據知情人士透露,大宗商品、外匯和利率市場的交易量進入 2 月以來上漲,衍生品交易員從「恐慌指數」VIX 的交易量暴漲中收益頗豐,高盛大宗商品業務從天然氣交易中獲利很多。

華爾街第一季交易收入或強勢回歸

周二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召開的銀行業會議 TradeTech FX USA 上,高盛首席執行官貝蘭克梵認為旗下的 FICC(固收、外匯和大宗商品)業務終於要扳回一局,為此調撥了更多的資源給該部門。理由是,全球經濟更為穩健、薪資正在上漲,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更強,交易活動也更為活躍。

美國銀行首席執行官 Brian Moynihan 也在同場會議中表示,從交易量等指標衡量,很顯然市場正變得更為主動,會為銀行業帶來更多的盈利機會和更好業績。諮詢機構 Coalition 全球研究主管 George Kuznetsov 預計,如果波動性回歸維持到第一季末,將提振大型投行的交易收入 10%-15%。

去年第四季,華爾街「四大行」的交易收入年增率大幅下滑,FICC 交易收入年增率增速均為負,股票交易收入年增率持平或回落。高盛的業績明顯墊底,FICC 收入僅 10 億美元,比 2016 年同期的 20 億美元「腰斬」,大宗商品交易更創 1999 年上市以來最差年度表現。

德銀全球股市主管 Peter Selman 指出,雖然股市下跌令人心惶惶,但帶來了更多交易活動,很多客戶都表現出投資的興趣。此前由於金融市場波動性過低,對沖基金等大型客戶選擇離場觀望。

波動性回歸時長待考察 主動型投資受益

但交易員和分析師都在警惕波動性的回歸可能不會持久,而且《金融時報》文章指出,波動性也分「好壞」。好的波動性代表更為活躍的股票、債券和外匯交易。但如果市場在波動中一路狂跌的話,將迫使更多客戶離場,代表交易環境會迅速惡化。

高盛和美國銀行 CEO 都表示,現在還太早去預言波動性能否今年都維持高位,不過轉折點確在今年出現。貝蘭克梵稱,10 年期美債殖利率和油價上漲,代表貨幣政策必須轉向。過去幾年央行超量放水抑制了價格波動,更趨緊的貨幣政策勢必會帶來市場大幅盤整。

SunTrust Bank 首席市場策略師 Keith Lerner 對財經媒體 CNBC 表示,歷史經驗證明,市場大幅下跌後的築底過程通膨在幾周或幾個月內才會完成,而不是幾天內,投資者應準備好迎接更多的波動。德銀也「以史為鑑」指出,衡量美股波動的「恐慌指數」VIX 不會很快恢復平靜,可能漲得更高。

美國銀行全球股市衍生品研究主管 Ben Bowler 認為,投資者都在緊張等待周三公布的美國 1 月 CPI 數據,預期核心 CPI 年增率增幅為 1.7%。如果讀數更低,會令市場擔心經濟復甦正在消散;如果讀數更好,可能代表聯準會不得不更快升息,兩種情況都會令美股再度下跌。

但由於標普 500 大盤的年度收益已被抹去,也為對沖基金跑贏大盤標的製造了機會。據 HFR 統計,主動型投資在過去 12 年裡有 10 年都沒有跑贏大盤。Greylock Capital Management 聯席首席投資官 Diego Ferro 認為,盲目地趁低買入和依靠央行放水等策略,將重新被聰明的主動管理取代。

 

 

『新聞來源/華爾街見聞』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