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央行主管媒體:今後三年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重點時段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1-28 17:01


中國央行主管的財經媒體《金融時報》周六發表評論文章稱,今後3年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重點時段,通過1至3年的階段性任務分解或治理亂象計劃,最終實現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目標。

這一觀點與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在達沃斯論壇上的表態遙相呼應。劉鶴當時表示,中國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針對影子銀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等突出問題,爭取用3年左右時間,使宏觀杠桿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結構適應性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系統性風險得到有效防範,經濟體系良性循環水平上升。

《金融時報》文章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重大風險,包括由金融杠桿率和流動性風險、銀行不良貸款風險、影子銀行風險、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房地產泡沫化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等構成的綜合性風險。

文章認為金融風險與實體經濟活動密切聯系,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一項非常覆雜的工作:


如近幾年我國房地產業發展在滿足居民住房需要、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的同時,由於多種因素作用使得城鎮土地和房屋日益具有金融投資品屬性,越來越多的群體將房地產當作金融產品從事投資投機,許多大中城市房地產價格呈現泡沫化傾向,從而潛藏著程度不同的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與財稅改革滯後及其他產業政策不協調也密切相關,如此前地方政府通過大力推行土地財政獲得過高比重的財稅收入,並以此支撐地方經濟高速增長,在中央實施嚴格調控房地產政策致使地方土地財政無以為繼的情況下,各地又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違法違規融資擔保行為等名義變相舉債,致使一些地方債務風險持續擴大。

傳統金融機構在監管留有漏洞、內控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隨時都會出現信用風險、操作風險、道德風險等。如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從高管到各級別、多部門責任人串通一氣,采取編造虛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權審批等手法,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以掩蓋不良貸款,給銀行造成巨大損失。

在當今信息技術革命和互聯網化浪潮的推動下,互聯網新金融迅速發展,在快速、方便、廉價地滿足一部分小微企業、小白領客戶、雙創客戶的融資需求的同時,也滋生了網絡貸款(P2P)、現金貸、比特幣、代幣發行(ICO)等細分行業的金融亂象或欺詐行為,給廣大網絡金融消費者帶來損失。對此,國家開展了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專項整治行動。

該文章稱,當前我國面臨的金融風險不是近期才出現的,而是長期存在的,金融風險始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伴隨著市場經濟發育、形成和完善的全過程。因此,防範金融風險要警鐘長鳴,要列入監管部門和各類金融機構的日常議事日程。今後3年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重點時段,通過1至3年的階段性任務分解或治理亂象計劃,最終實現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目標。

文章最後表示,金融決策與監管部門、各類金融機構為落實中央戰略部署、重點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應當盡快制定出全面系統的、科學可行的行動方案。

進入新年以來,金融監管進一步加碼。銀監會官網周六發公告稱,銀監會統籌協調相關銀監局依法查處了郵儲銀行甘肅武威文昌路支行違規票據案件,對涉及該案的1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罰沒2.95億元。

這是銀監會近期對外發布的第三張大額罰單,此前銀監會已經向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和廣發銀行違規擔保案件分別開出4.62億元和7.2億元的天價罰單。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編輯葉楨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