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M17 Entertainment:借力使力,用品牌征服更多市場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7-11-13 10:22


【撰文:吳元熙】

為了在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併購或合併往往是一種快速增強功力的方式。即使在許多不同產業中,可以看到藉由收購來消滅敵人的案例,但新創領域的併購案,往往是有更深遠的成長期許。


在合併的議題上,除了市場考量,能否讓對方覺得有你加入會更有意思,要比金額多寡更有吸引力。的確,「若以金額來看,他們確實不是最多的。」2013 年,台灣資安軟體公司阿碼科技被美國上市公司 Proofpoint 以 2 千 5 百萬美元併購,回想當初,創辦人黃耀文坦言:合併案的重要關鍵之一,就是 Proofpoint 能接受阿碼科技對於未來產品的想像與發展需求。

「如果那時候沒有被併購,產品開發的速度一定來不及因應更大的市場擴展需求。」黃耀文回憶,當年阿碼科技希望打進美國市場,打算另闢產品線,但因為資源有限,又得兼顧原有產品,陷入兩難。「要是少了併購得到的資源,我們可能就比不上競爭對手的速度了。」他說。

不過合併後,還是有很多不同考驗。黃耀文強調,能不能貫徹當初提出來的計畫,發揮好的執行力,才不會讓併購只是一場空。

「我真的很少看到一加一超過二的合併案。」M17 Entertainment 財務長顧尚修認為,任何的合併都有難度,最常見的就是相處不來,導致其中一方創辦人離開。但他笑說,M17 Entertainment 的董事長黃立成和執行長潘杰賢(Paktor 集團創辦人)應該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他們幾乎每個晚上都一起吃飯、討論營運。

顧尚修表示,兩家公司合併是新創團隊成長的選項之一,優點是能共享人才和資金,以 17 直播來說,是透過娛樂媒體角度吸引粉絲,Paktor 則是具有技術和社群能力的交友平台,雙方可以互補。

前提是,「兩個 CEO 要有共同的目標。」他強調。就連黃立成自己也坦言,這樣的案例很少見,因為雙方是朋友關係,也都有創業家身分,不是單純投資者與被投資方的關係,談起事情來比較不容易出現觀點差異。

顧尚修舉例,像是 M17 Entertainment 最近完成了新台幣 12 億的 B 輪募資,就是靠著兩家公司過去的投資者相互牽線。「合併前,兩邊的投資人為了誰可以拿新公司的過半股份,會討價還價很久很久,少了 1% 都不行。」他笑說,合併後就不一樣了,股份就是這樣的價值,大家都在同一艘船上。

不過,大船啟航,要面臨的挑戰自然不同以往。顧尚修表示:「當你是個小公司,十個人能做 100 件事。可是哪天規模變大了以後,100 個人也只能做 100 件事了。」合併後,往往能看出哪些員工沒有戰鬥力,這時就會請他離開,因為大船啟航,只能留下好水手。

創業者說——M17 Entertainment 董事長黃立成

跟 JO(潘杰賢,Paktor 集團共同創辦人,現任 M17 Entertainment 執行長)的合作方式,不會輕易發生在別人身上,首先他不是創投,做的是 dating App,跟我們結合有互補。

再來,我在外面混了很久,他讀了很多書,都不會想要砸自己的招牌,我們的價值觀很接近,也不是超級愛面子的人,不會做到賠錢還要顧面子,重點是我們都不想要輸,都想做大。以前的我會想要 IPO,但後來覺得也沒那麼重要,關鍵是怎麼把品牌做起來。

合併本身不是重點,因為兩家公司的人才都很棒,合併後一下子就上軌道了,反而是雙方投資人的合併最難。尤其一開始,彼此都會覺得:你們公司哪有我的公司值錢,所以,只好讓大家溫和一點,慢慢談。討論到後來,變成大家都希望能多一點董事會的位子,要增加 seats(席次),我就說不可能,這樣以後會很麻煩、喬不攏,有人說要六個,印象中也有人說九個,其實有點浪費時間,因為這都不是對公司真正的貢獻,也不能讓我們因此打下更大的舞台。但最後解決了這些 paper work(合約),其實就沒事了,大家都是同一個公司股東。

我的想法是這樣,要不要合併跟接受投資的判斷很像,最棒的是找到「成功人士」的錢,他們用自己賺來的錢幫你,像是遊戲橘子的老闆劉柏園,不會因為有狀況就怪你,而且給的意見很準確,都是成長中會碰到的營運問題。

一直以來,我做任何生意或工作都不是一個人,從出道的 L.A. Boyz 到麻吉、甚至陳柏霖和九把刀,都是跟很多人一起,原因是台灣的人跟市場都很棒。

台灣是 17 直播最大的市場,沒有這個底,現在要去打日本也不可能。合併之後,我覺得有責任要做更多,雖然之前喊著要退休,但好像不太可能,因為像電影《蜘蛛人》裡面的台詞:「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我們要征服更多市場。

*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 282 期

 

來源:《數位時代》 2017 年 11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數位時代》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