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港股解碼】震驚!有多少中國家庭正在被洋奶粉榨幹榨淨!

鉅亨網新聞中心


“再苦不能苦孩子”,每一對中國父母,相信對這句話都深有體會。從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從蹣跚學步到懵懂認知,傾盡所有為孩子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玩,這種盲目比拼的養育觀已囿住了數以萬計的中國家庭,但也有不少商家從中尋得了發財良機。

奶粉便是其一,作為孩子的“第一口口糧”,有著剛需、高頻、週期長、單價高等特點,對商家而言,簡直就是童話故事中那頭“吐金幣的驢子”。而在“最好”養育觀的裹挾下,不少洋奶粉品牌利用中國家長“儘量給孩子最好營養”的心理,將同質化產品分成三六九等,並貼上“高端”、“原產”、“原裝”、“多功能”等標籤,一邊大言不慚地鼓吹高品質,一邊盡情提價在中國市場攫取高額利潤。

“不養兒不知奶粉貴”


近日,香港NGO“全球化監察”發佈了一份名為《榨幹榨淨——奶粉公司把牟利淩駕科學》的報告。報告中指出,在歐洲哺育一個嬰兒的成本每個月大概占父母月薪的1%-3%,而在中國,這項開支占月薪的15%-40%。

同時,報告的調查資料也顯示,在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新西蘭、中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父母每個月在配方奶粉上的支出全球最高,分別達到304美元和286美元;而英國父母每個月平均只在配方奶粉上花費82美元。

NGO報告:不同市場哺育嬰兒的成本

究其原因,奶粉公司為了牟利,即便是同一品牌,他們的定價差別也可以很大。以達能的愛他美白金版1段為例,在英國、德國和中國均有出售。在英國,該產品每800g售價是12英鎊(約17美元);在德國,價格稍高,一罐800g的愛他美白金一段售價為20歐元(約24美元);在中國是一罐900g的奶粉售價卻要365元(約55美元)。

“同粉不同價”的洋品牌

顯然,洋品牌在中國採取了“同粉不同價”策略。但在這背後凸顯的則是國人因為“三聚氰胺”事件對食品安全極度恐慌,洋品牌抓住機會,趁勢搶奪市場話語權的事實。

從2007年開始,洋奶粉品牌就一步步地將中國市場變為自己的“主場”,市場份額從40%到50%,再逼近60%。特別是在一線城市及高端嬰幼兒奶粉市場,幾乎都被洋品牌壟斷,國內奶企即便如伊利、蒙牛等巨頭,也只能避而遠之,遠走他鄉在三四線城市謀得一線生機。

中國市場洋奶粉佔有率 圖源:網路

在這種強大的市場優勢面前,又受到國人的狂熱追捧,洋品牌其“倡狂”的本性開始顯露。從2009年至2015年間,各大品牌如雀巢、達能、雅培、惠氏等,大都進行了5-8輪漲價,部分品牌的調價幅度更是達到50%左右,全然不顧消費者的承受能力。

其漲價理由也不外乎是成本上漲、配方升級等“老調調”,但同一時間洋品牌的毛利率“高歌猛進”至60%-85%,和國內奶粉企業入不敷出的境況相比簡直就是人間與煉獄。對此,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即便不漲價,洋奶粉的毛利率也在60%左右,成本上漲的理由根本說不通;至於配方升級,所增加的微量元素攤薄到每一罐奶粉上,對於成本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

所以說,漲價只是獲取超高額利潤的一個藉口,但轉嫁到每個中國家庭身上,卻成了一筆難以承受的養育成本。

在一輪又一輪的漲價浪潮中,我們敬愛的不少洋品牌也漸漸迷失在了利潤的漩渦中,眼前只有如雨後春筍般瘋長的利潤,初心早已拋在腦後。為了更大限度地攫取,洋品牌們紛紛將同質化奶粉以包裝、配方、功能、產地、原裝等細微因素做細分,然後大打“高端”、“超高端”等行銷牌,借機營造出“以產地論優劣”、“以價格論品質”等一系列“高價陷阱”,並在層層加碼之後交由消費者買單。但遺憾的是,被畸形養育觀衝昏頭腦的消費者並不知道這些眼花撩亂的“噱頭”幾乎就沒有考慮營養科學和有益健康的因素。

另一邊,覬覦洋奶粉的高額利潤,貼牌生意也在悄然興起。據統計,目前在國內銷售的所謂澳大利亞奶粉品牌和新西蘭奶粉品牌有130多個,但80%都是貼牌生產,在國外鮮有所見。早些間媒體也有報導,只需交5100元就可貼新西蘭奶粉商標,只需花一萬多元,就可擁有一個原產地新西蘭的品牌。

各種亂象之下,當下的奶粉市場已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好在隨著“最嚴奶粉新政”的嬰幼兒配方乳粉註冊制落地,“任何乳企不得超過3個系列9種產品配方”的規定猶如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將把那些靠推出花式配方亂漲價、浮誇行銷“迷惑”消費者的企業清出市場,競爭也將回歸配方。

■ 作者|董虹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