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退休不是夢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7-10-24 15:42
文/林讓均
2013 年,米歇爾.渥克首先提出「灰犀牛」一詞,用來比喻那些發生機率高,已出現許多警示卻常被視而不見的風險。由於疏於準備,當灰犀牛終於暴衝而來時,人們通常束手無策。
退休,就像等在人生下半場的灰犀牛。民眾常對「多少錢才能退休」感到焦慮,卻又覺得退休規劃很難,乾脆放棄。加上一波波年金改革,所有的退休金估算都將失準。
專家建議,除了拉高私人儲蓄占退休金比率,不妨從「退休五力」:金流力、替代力、多元力、時間力與提撥力,配合三大面向:應備(設定目標)、已備(檢視工具)與缺口(執行條件),趁早啟動退休準備。老年,不是人生的下坡。現在起,自己就要扮演幸福老年的推手。
全球金融海嘯後,「黑天鵝」的陰影,是否始終在你的心中盤旋不去?其實,與其擔憂從天而降的意外之災,你更應該小心「灰犀牛」就在你身邊!
因為「灰犀牛」出現的機率,遠比「黑天鵝」高出許多。
近兩年在全球竄紅的關鍵詞「灰犀牛」,被用來比喻那些發生機率高,已出現許多警示、卻常被視而不見的風險。因此,人們若疏於準備,在灰犀牛終於暴衝而來時,只能呆立原地、束手無策。最糟的狀況,便是釀成全面性的系統危機。
這就像事前已經公開的考卷題目,你偏偏不準備,當然考不出好成績。
人生中充滿著「灰犀牛」,大至全球經濟劇變、小至延遲就醫的牙痛,只要活得夠長,你勢必會碰上「退休」這隻等在人生下半場的灰犀牛。
年金改革一波波 多繳、少領、延退定案
對此,台灣民眾應該早已心有戚戚焉。去年 6 月啟動的年金改革,已於今年上半年進入了實質修法階段。
6 月,立法院在臨時院會一口氣三讀通過三大年金改革法案,包括《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與《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
新法將在 2018 年 7 月 1 日生效。儘管已知改革方向為「多繳、少領、延退」,但修法通過後,許多公教人員仍大為震撼。
從政策角度來看,改革是必要的,不改只會更慘。然而,對屆退人士而言,年金改革彷彿是阻在路上,最大的一隻「灰犀牛」,攪亂他們好不容易盼到的退休生活。
到底年金改革改了什麼?
公教人員退休年金的修正重點,包括「月退領取年齡」逐年延後至 65 歲(高中以下校長與教師除外,只延後至 58 歲)、「月退計算基礎」逐步調整為最後 15 年的平均薪額、「18%優存利率」將在生效日的兩年半後歸零,「所得替代率」也分 10 年逐步調降,一般降幅為 15%。
例如,一位年資 35 年的公務人員,在 10 年內,退休金將從「本俸兩倍」的 75%調降至 60%。
根據政府試算,如果以年資 35 年、625 薪點的中小學教師,新法實施前每月領取退休金(含 18%優存利率)7 萬 8337 元。
年改新制實施後,第 10 年之後降約 5 萬 6000 元,總計一年少領約 2 萬元,降幅達 27%。
不過,公教人員退休金仍訂有「樓地板條款」,維持最低保障金額 3 萬 2160 元;若調整前的月退休總所得已低於最低領取金額,不再調整。
勞工與軍人 將是下波年改族群
下一波年金改革,將擴及勞工與軍人,預計在 9 月開始的新會期排入優先議程。
被估算最早引爆、將在 2019 年破產的軍保,改革版本還未出爐。
根據目前送進立院審議的「勞保條例部分修正條文草案」,此次勞工保險部分的年金改革,主軸也是「多繳、少領、延退」。
主要涉及三大項目:「延長『平均投保薪資採計期間』」「漸進提高費率」與「年金年資可攜帶、合併計算」。
目前,勞保的平均投保薪資採計期間為 60 個月(5 年),未來再延長為 180 個月(15 年)。
對此,前金管會主委、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王儷玲在草案出爐之初,接受本刊訪問表示,這個修正一方面是為了降低給付基準,另方面則是避免「道德危險」。
因為在實務上有人鑽漏洞,在屆退時升遷加薪或一下子拉升投保薪資級距,使得退休給付基準陡升,造成「繳少領多」的狀況。
以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34 個國家來看,有實施確定給付制(DB)者,幾乎都採取「採計終身工作年資」的作法,最少也採計長達 24 年,台灣的確定給付制採計期卻最多只有 5 年。
採計時間愈長,作為退休給付基準的總額愈低,有利於退休基金的財務永續;反之,採計期愈短,基金支出愈大、愈可能破產。
草案中也指出,勞保預定於 2018 年起,每年漸進調升費率 0.5%,至 12%時將檢討,若不足則再漸進調升至最高 18%。目前勞保費率為 9.5%,分攤比率為企業七成、個人兩成、政府一成。
此外,根據年金改革草案,未來跨職域(例如勞保、公務人員保險與國民年金等不同保險制度)的投保年資可併計,以滿足能夠領取年金的最低年資條件。
勞保基金若依據草案改革,收效如何?答案是,仍會破產。
儘管草案希望政府每年撥補 200 億元,並負最終支付責任。但依目前版本,只用「小刀」微改的勞保基金仍會破產(基金累積餘額轉為負值),只是從 2027 年再延後兩年,將嚴重衝擊近千萬的勞工族群。
「這樣總共撐不過 30 年,退休基金至少應該有 50 年穩定的現金流量!」身兼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的王儷玲指出,若想以最小阻力來改革,這種「保費慢慢漲、給付慢慢降」的方式,最後勢必犧牲年輕人,因為年輕世代將會繳最多,卻幾乎領不到錢。
她估算,至 2056 年,年輕世代屆退時領到的勞保金,將只約現行給付的 20%。
根據政府精算報告,軍公教勞的保險基金都將在 20 年內陸續破產,而且此次年金改革沒打算一刀到位,未來勢必接二連三,一直改下去。
民眾擔心嗎?當然。在《遠見》與中國信託銀行合作發表的「2017 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中,問及「對於退休準備,你有沒有任何擔心的地方」,大約有近六成的人表達擔心。
民眾低估衝擊 缺乏憂患意識
只大約 1/3(36.2%)的人表示對於退休準備「沒有任何擔心」,大幅低於去年的 47.6%。而最擔心的是「醫療費用的負擔」,第二擔心的事,就是「準備的退休金額不足」。
不過,在擔心的族群中,只約 4%擔心「政策變化影響退休金」。進一步交叉分析,最擔憂政策的職業族群為「軍公教」,該族群約有 7.8%(比率較整體多近一倍)表示擔心政策變化帶來的影響,或許是因為公教人員為年改的首波影響對象,壓力迫在眉睫。
「大家太低估政策改革對退休金的衝擊了!」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黃泓智表示,多數民眾雖然煩惱退休金不夠,卻沒有實際去試算,因此不了解究竟年金改革對自己帶來了多大的影響。
最大的風險是,所有的退休金估算都將失準,而且是「高估」未來能拿到的退休金總額!
黃泓智解釋,因為各職業族群的修法都將拉長退休金計算基礎的採計期間。例如公教人員現制是採計退休前最後一個月的薪資總額,但未來將拉長至 15 年。但此次年改仍無法避免退休基金破產,只能一改再改,所以採計期有可能持續拉長,計算基礎只會持續下探。
第二個風險,則是年輕人多繳費,卻領得少,引發世代不公。他舉例,公教人員將從現有的繳費費率 12%,逐年調高至 18%,「問題是,現在繳費的年輕人,未來可能領不回自己繳的錢,那麼他們還會願意繳嗎?」
上述兩個風險也將發生在勞工族群身上,甚至問題更嚴重,因為勞保基金的破口更大。
身為精算博士,黃泓智曾替勞工算過,若勞保改革想一刀到位,勞保老年給付金額平均會大砍五成多,大家怎麼受得了。
砍掉一半的概念是什麼?舉例而言,年資 30 年的老劉,平均月投保薪資 3.6 萬元,給付率 1.55%;那麼,當老劉退休,勞保每月給付給他 1 萬 6740 元(36000 × 30 × 1.55%)。
如果真如上述,年改砍掉五成,將只剩下 8000 多元(不含勞退部分),若老劉因此入不敷出,勢必要找其他來源補足缺口。但,這對已退休的他來說,談何容易。(此算法為試擬,非改革版本)
增加私人儲蓄水位 分散風險
改革還在進行式,年金也不會一下子破產,但財務黑洞仍將以極快的速率在悄悄擴張,每個人都在「溫水煮青蛙」的困局之內。
「不能只依賴政府,因為政府年金給付很可能逐年下降,所以大家必須增加私人儲蓄的水位!」黃泓智表示,拉高私人儲蓄占退休金的比率,可有效降低政策改革的衝擊程度。
然而,對退休族來說,任何調整都有風險、都不容易。
「政府說 18%將要歸零,那我的存款怎麼辦啊?」身為年資 30 年的退休公務員,張奶奶聽說到了 2021 年,公教人員的 18%利率就要退場,她擔心自己放在優存戶頭裡的退休金,近幾個月常常睡不著覺。
她在公教人員的 LINE 群組中,不時看到「抗議年改!政府不公不義!」的訊息,跟著大家喊著要去「告政府」。但喊歸喊,張奶奶還是忍不住懷疑,真的告得成嗎?是否趕快把錢轉移到報酬率更好的地方?
根據統計,目前 13 萬餘名退休公務員中,平均每人每月的 18%優存利息約 1.7 萬元。若 18%歸零,則許多人都會像張奶奶一樣,每月短缺 1~2 萬元的利息收入,換算起來,損失幅度達到原本退休所得的兩成或更高。
也因此,在 6 月法案通過的同時,各縣市都傳出公教人員「延退潮」,希望藉著繼續工作、換取應變時間。
同一時間,金融業者也對四年後、18%退場,陸續展開布局策略,打算迎接「轉存潮」,承接公教人員一年數千億規模的優存存款,積極打造相應金融商品。
「搞不清楚狀況就盲目行動,反而容易被灰犀牛踩死!」《灰犀牛》一書作者米歇爾? 渥克(Michele Wucker)表示,遇到危機感到恐慌、急著行動是人性,但「謀定而後動」才能增加勝率。
趁著年改政策的緩衝期,或許你該先審視自己的退休規劃,是否出現盲點。
而最大的盲點,就是以為退休還很遠,釀成典型的灰犀牛危機。
出版多本理財書籍的財經專欄作家李雪雯表示,人們往往覺得自己還年輕,也低估退休所需要準備的時間,所以疏於準備。
破解五大迷思 趁早規劃退休
「一開始可以從廣義的投資理財開始,逐漸擴大退休準備的部位!」她建議,民眾可以說服自己,「反正一輩子都需要理財」,以此降低心理門檻,儘早開始為自己存一筆儲備金。
其次,留不住退休金。李雪雯觀察,人們常把投資所得拿來繼續投資,卻未調控風險,時間一久就稀釋了獲利;或者,把賺來的錢挪作他用。
為解決這困擾,李雪雯認為可以建立三個專門帳戶,分別作為「投資」「日常所需」與「退休存款」。將投資「停利」的錢定時撥入退休存戶之中,例如基金在達到停利點時,先贖回一定比例,其他部位繼續投資。
如此一來,退休金水位就會很清楚,便於檢視缺口還有多大。
第三個迷思,「退休前」和「退休後」,傻傻分不清,老是搞錯投資工具。
「有些人覺得退休後有空了、有錢了,就開始將退休金大量投入股市!」她笑說,不是有空盯盤就能成為投資專家,其實退休後的理財應該轉趨保守、降低風險資產的部位,舉凡波動度高的股票、選擇權與期貨,都不建議輕易嘗試。
另外,也有人極端保守,儘管離退休還早,卻只敢把錢放在定存與保單之中,錯失了放大報酬的槓桿效益。
第四,有樣學樣,但成功方程式早就不一樣。
許多人看到媒體報導的成功案例,就想如法炮製,以為能複製成功經驗,但事實上時空環境已不一樣,例如以保單來養老,或者買賣房產致富,問題是 20 年前的保單利率可能還有 7~8%以上,但現在只約 2%,保費變貴好幾倍,而且目前房市往下走,買房反而買在相對高點,無利可圖。
第五個迷思,對該準備多少沒概念,覺得退休規劃很難,乾脆放棄。
「退休規劃要兼具『合理性』和『可達成性』,不是準備到天價才能退休!」李雪雯表示,媒體與研究單位常會發表「多少錢才能退休」的相關數字,民眾因此感到焦慮。
其實,只需要去參考這些數字背後的設算條件,而後再依照自己對退休生活的期待,務實地計算退休金。
退休五力+三大面向 清楚算出所需退休金
那麼,退休金究竟該怎麼算?
「可以『退休五力』來規劃退休金!」中國信託銀行資深副總、個人金融客群總處總處長楊淑惠表示,所謂「退休理財五力」(簡稱「退休五力」)指的是金流力、替代力、多元力、時間力與提撥力。
她建議民眾從應備(設定目標)、已備(檢視工具)與缺口(執行條件)三大面向來著手。
也就是,先依據個人理想的退休生活所需來設定目標,而後檢視退休後的金流是否能支應(亦即金流力),並以是否達到所得替代率的七成,來驗證目標設定是否合理(替代力)。
再者,檢視目前理財工具,必須滿足三個關鍵:儲蓄累積、分散風險與打敗通膨(理財力)。
最後是滿足「缺口」,考量距離退休剩餘多少時間後(時間力),算出每月應該至少提撥多少錢來準備退休(提撥力)。如此一來就能補足缺口,安享退休(退休金相關算法見頁 16 表 2)。
楊淑惠提醒,退休不只是自己的事,也可能影響全家,因此,相關規劃最好以「家庭」為單位來做考量。
例如上述退休金算法,若以夫妻兩人共同生活為前提,那麼所需達成的退休金目標可能變高,但兩人一起準備,卻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國人最擔心的老後醫療與長照需求,也應該一併計入考量,以避免陷入「一人倒、全家倒」的悲劇。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年紀超過 65 歲後,每 5.7 人就有一人失去自我照顧能力。
而一位長期被照顧者,平均被照顧時間是 7.3 年,期間所需的看護費與尿布等耗材,總花費大約 400 萬~500 萬元。換算下來,長期被照顧者平均每月照顧支出大約 5 萬~7 萬元。
台灣已有超過 76 萬位需長期照顧的失能者,推估到 2031 年,台灣失能人口將急增至 118 萬人。而照顧一位失能者,至少需動員 2~4 個人。
為解決龐大的長照費用與人力需求,今年「長照十年計畫 2.0」上路,將長照資源區分為三級:A 級的「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 級的「複合型日間服務中心」與 C 級的「巷弄長照站」,希望落實「優質、平價、普及」的宗旨。
「退休不只關乎財務,還包括情感、醫療與長照風險,需要全方面規劃!」渥克建議,要處理退休這隻灰犀牛,最好將多元變數納入決策過程、全面盤點所能利用的資源。而且,善用群體的加乘力量,確保能夠採取適當行動。
現在就把「退休準備」納入你的待辦清單,奪回人生主控權,別讓灰犀牛搗亂你的「晚美生活!」
「遺贈稅新制」今年上路
節稅三招,讓你留更多家產給家人
今年 5 月,遺贈稅新制上路,將「遺產稅」與「贈與稅」之前的單一稅率 10%調高,改為三級累進稅率:10%、15%與 20%。
「大戶早在遺贈稅開始修法時,就紛紛進行節稅!」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林志翔說,如果想要留更多給家人、孩子,又想節稅,可以注意三個要點。
首先,長期規劃、逐年贈與。個人每年維持 220 萬元的贈與免稅額,因此可善用夫妻之間贈與免稅,而且父母一年贈與子女的免稅額度共有 440 萬元,分年度在免稅額度內贈與子女。
再者,因為個人免稅額有 220 萬元,加上資產淨額在 2500 萬元以下依然適用 10%稅率,因此加總起來,每年贈與淨額在 2720 萬元內,夫妻兩人額度就是 5440 萬元,只課最低的 10%。
第三,遺產稅新制在淨額 5000 萬元以下仍適用 10%稅率,再加上 1200 萬元遺產免稅額,則 6200 萬元以下可只課 10%。
林志翔提醒,愈早啟動規劃,節稅效果愈大,且資產分配清楚,也退得安心。
來源:《遠見 2017 退休特刊》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遠見 2017 退休特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