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極限挑戰〉MIT教台灣的創業四堂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9-30 10:00
台灣好食好事基金會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合辦的國際創業極限挑戰營裡,共有來自 17 個國家、近 50 位創業精英參與,其中首次有 11 位來自台灣的年輕人,通過 MIT 嚴格的篩選機制,從上千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獲選參與這個被稱為「地表最強創業課程」的極限挑戰營,也在營隊中接受到許多前所未有的創業新思維與震撼。
全程參與六天五夜極限挑戰營的好食好事基金會執行長邱子權說,能夠參與這個營隊的學員,都已經是對於創業有熱情、甚至有成功經驗的好手,但 MIT 完整的創業課程設計,仍然讓這些精英們經歷了極度高壓力的極限挑戰。「第一天到第四天,勉強還能睡四、五個小時,第五天晚上根本不可能睡覺!」
這是 MIT 教創業者的第一課:創業過程中,每分每秒都是重要的。
營隊開始的第一天晚上,學員就要找好自己的創業團隊,每組五人。怎麼找?「自己找,找到你覺得適合跟你一起創業的人,」邱子權說,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創業夢來到這裡,如何找到願意跟你一起完成夢想,可以共事,而且才能互補的人,非常不容易,更何況這些人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與生活方式,「但這不就是在全球化時代創業會遇到的真實情況?」
這也是第二課:爭取最合適的夥伴一起打造創業夢。
這樣多元化的創業團隊該如何有效共事?MIT 完整的創業模式幫了大忙。好食好事基金會董事長陳宏裕表示,以這次首度在台灣舉行的食農主題為例,以往大家常以為就是農產品、食品安全,忽略了背後牽涉到的金流、物流、資訊流 …… 等各種重要因素。而 MIT 的挑戰營給了所有學員更具高度的策略思維與操作模式,能清楚定義產品、分析產業現況,也有具體可行的執行步驟,「例如我們很多人想賣咖啡,賣什麼咖啡?好咖啡。那好咖啡的條件是什麼?如何做到?」如此一步步剝絲抽繭地釐清問題,就能夠清楚定義、聚焦在創業的目標上。
很多中小企業創業者常常是採取「且戰且走」的方式,但 MIT 這次帶來台灣的第三課讓學員們知道,一個新創公司想成功,必須有更縝密的思考、清楚的定義、可執行的步驟。更重要的是,必須有清楚的「問題意識」。
邱子權說,MIT 開宗明義指出,有問題存在的地方才有新市場,創業要有「解決問題」的意識。很多創業家做的產品或服務只是「創意」,「像是卡布其諾、拿鐵咖啡的差異,不同口味的咖啡究竟解決了什麼問題?」當然這也可以創業,只是容易被取代或陷入紅海競爭中。這就是第四課:創業永遠要想清楚,我的產品、服務究竟為消費者解決了什麼問題?就算這些問題甚至是消費者無法具體說出,只能隱隱感受到的需求。
在這次極限營中,也可以觀察到台灣創業家跟國際創業思維的最大不同在於,在短時間內要提出營運計畫的壓力下,台灣最關注的是「產品」,而外國人則把重點放在「品牌」。邱子權認為,這並沒有什麼不好,重要的是如何在團隊中形成共識、彼此互補、相互學習,培養國際化的視野與格局,「而這就是基金會盡力爭取 MIT 來台舉辦創業營的主要原因之一。」
邱子權表示,MIT 的創業極限挑戰營只是起步,好食好事基金會將繼續專注耕耘「非典型食農創業者」,「非典型」意味著將科技與食農產業結合,「只懂寫程式是不夠的,必須結合食農的產業經驗與知識,發展解決消費者問題的產品或服務。」同時也不以台灣市場為限,挖掘人才,勇敢前進全球市場。而基金會將會持續導入國際資源、協助降低創業風險、提升價值、促進台灣與國際的溝通,成為下個世代新食農產業的加速器。
延伸閱讀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