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只聘55歲以上老人 它變Line母公司夥伴!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7-09-08 10:33


文●呂晏慈

為對抗就業歧視,鄭恩頌(圖)創辦EverYoung,證明銀髮族員工也能有國際競爭力。(攝影者.郭涵羚)
為對抗就業歧視,鄭恩頌(圖)創辦 EverYoung,證明銀髮族員工也能有國際競爭力。(攝影者.郭涵羚)

你能否想像有一天,以銀髮族為主的「高年級實習生」,將成為職場主力?

電影《高年級實習生》中,70 歲的惠塔克應徵成為網購公司實習生,雖然他連電腦開機都不會,與數位時代格格不入,但卻想辦法找出生存之道,最後成為年輕老闆茱兒度過職場、家庭難關時的重要夥伴。

如惠塔克這樣的高年級實習生,在職場已罕見。但如果有一間企業,只聘用老年人,甚至做的還是高科技生意呢?

8 月 31 日,B 型企業亞洲年會在台中登場,吸引 30 多家國外業者,分享如何在商業活動過程中,實踐社會責任。韓國科技公司 EverYoung Korea 創辦人鄭恩頌(Chung Eun Sung,音譯)應邀來台,他接受本刊專訪,揭露自己經營「全老人軍團」的秘訣。

這家叫永遠年輕(EverYoung)的科技公司,從 2013 年創辦至今,採取一項非主流的年齡規範:只雇用 55 歲以上的員工。現在員工有 450 人,最年長者超過 80 歲,去年營收約為 70 億韓元(約合新台幣 2 億元)。

「這間公司非常有潛力,」巴西非營利組織 LAB60 + 創辦人塞爾吉奧(Sergio C. Serapião)表示,EverYoung 為老人開創重新工作的機會,使其能獲得收入跟成就感,但本身又能獲利,確實難得。

每天工時 4 小時
他們腦力、耐力更勝年輕人

鄭恩頌如何讓一支「老人軍團」,成為 Line 母公司,韓國最大網路公司 Naver 的合作夥伴?

4 年前,有感於韓國社會人口急速老化,職場上又充滿年齡就業歧視,兼任現代集團子公司現代綜合金屬執行長的他,決心「為高齡者創造一份工作」。

鄭恩頌能帶領老人軍團,跟其他年輕同業競爭。第 1 個秘訣是:放大老人的優點。

他選擇網路監控工作為重點業務,是有邏輯的。鄭恩頌解釋,雖然高齡員工的體力沒有競爭力,不過,老人的腦力不輸給年輕人,甚至因為比較有耐心,更勝任網路監控這種較枯燥乏味的工作。他們的工作內容是:審查網站內的暴力與毒品等敏感訊息,將其過濾。

他設計出每天工時 4 小時的工作節奏。一可讓老人的體力問題不被凸顯,二來,銀髮族員工工作 4 小時就下班,便有時間上教堂、接受教育訓練。雖然低工時,帶來較低的總收入,但這正是不看重薪資,在乎快樂健康的老人所追求的,而當他們帶來穩定留職率,這,又與其他年輕團隊做出差異。

之後,他善用談心的威力,讓團隊再進化。

給生孫子津貼、手足喪假
用大量溝通讓他們歸零學習

EveryYoung 每個鐘頭都有 10 分鐘休息時間,公司設置了血壓設備,讓員工休息時可以量血壓。甚至,還給員工「孫子生育津貼」,以及兄弟姊妹逝世的喪假,「因為我們是老人的公司,兄弟姊妹逝世對員工來說是件大事情。有時候,我們可能是唯一還活著的人……。」鄭恩頌說。

他們更是重視「Eating Together」的聚餐制度,每週都會邀請部門主管、員工一起吃飯。因為大量溝通,才能解決管銀髮族最大的問題:無法歸零。

鄭恩頌說,多數能通過電腦測驗進公司的年長者,幾乎都有不錯的工作背景,甚至曾在政府機關擔任要職,自我意識很強,造成管理困難。所以他須經歷一段擦去(erase),再畫上圖像(drawing)的改造過程。

他會反覆告訴員工,大家得相信,自己有能力開始第二人生,但要做到,就必須放下過去,才能重新學習。公司同時安排大量教育訓練,如讓老人學寫程式(coding)、到菲律賓當志工,甚至有社團教大家怎麼拍電影。而事實證明,會想要來就業的老人,對自己也有所期待,學習動機自然也高。

當團隊壯大時,他會再三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鄭恩頌曾遭遇很多兩難,如營收與理念間的平衡。

鄭恩頌舉例,EverYoung 一開始為 Naver 工作不久後,對方對服務很滿意,Naver 主動提高「單價」,但他卻婉拒,因為這雖然可增加營收,但卻會威脅未來的議價競爭力,面對眾多中國年輕工作者競爭,他必須讓大家的國際競爭力維持在高點。

政大商學院教授林月雲指出,創業 3 項成功因素中,包含機會、資源與創業團隊,經營者若希望落實社會責任,就必須回歸初心,先成就團隊,才能成就企業與其他。

鄭恩頌一直未忘,自己創業之初的想法:幫老人創造更多走得更遠的工作。

EverYoung 相信銀髮族在職場上還有更多可能,而接下 Naver 與韓國最大製藥公司的生意,如同鄭恩頌對員工的分享:你得歸零,才能再放大自己。現在,我們對銀髮職場人力的看法,或許也到了再歸零的關鍵時刻。

來源:《商業周刊》 1556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商業周刊》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