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陳宇:銀行從來不是一個暴利行業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3-09 12:37


陳宇:馬云的金融帝國規模能做多大

江南憤青: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生存哲學
江南憤青: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生存哲學


曾有人問我,為什么互聯網公司都要去拿銀行牌照。我鄙視他說,不是互聯網企業喜歡去拿銀行業牌照,而是每個人都喜歡去拿銀行業牌照。現在批復的五家銀行牌照,互聯網企業也就兩家而已,其他三家都是民營企業,那怎么看這個事情呢?其實單純去討論民營銀行會如何,民營銀行是否比傳統銀行業做得更好,我感覺意義一點都不大。因為銀行業從來不是一個暴利行業,從來都是一個存活率不高且不確定性極強的行業,這種情況下,我從來都懶得去談這個事情。雖然很多人都期望阿里等為代表的民營銀行能改變傳統銀行業。但是實際都是太把自己當一回事情了。每個人還真幼稚地認為自己真是上帝,以為有人做了銀行,就是來服務你們的。當年外資銀行進來的時候,一個個都滿心期望地想,終於有人來服務我們了。結果哪個外資銀行來理你們了?!比國內銀行還高的門檻,還狠的收費,屌絲誰去得起?現在民營銀行來了,一樣的期待的結果也會是一樣的。

牌照真的帶來了銀行暴利嗎

牌照這東西就是作弊器。別人沒有,你有的時候,你很風光;但是,等人人都能拿牌照了,你將毫無所恃。事實上,拿到牌照的銀行真是暴利行業嗎?對此,要認識到兩個基本點。一是管制並不是銀行躺著賺錢的根本原因,二十年前的銀行業也是強管制的,但為什么之前就虧錢呢?估計到現在還留了很多爛賬在財政部。同樣是管制行業,為什么一個是暴利,一個虧本?管制必然不是盈利的理由。二是認為中國的高利差帶來銀行暴利的觀點也無事實支撐。中美的各項實際數據表明的情況正好相反,中國商業銀行的利差要低於美國。這個誤解非常普遍,在關於中國商業銀行“暴利”的討論中,它所引起的問題也最為嚴重。

拿富國的數據來看,富國的凈利差要高於工行。富國的利差在2006 年、2009年和2010 年均超過了4%,而工行的最高僅為2010 年的2.35%,兩者差異如此巨大的主要原因在於,在生息資產結構中,一方面,富國收益率較高的貸款所占比重要遠高於工行;另一方面,在貸款以外的其他生息資產的收益率方面,富國也要遠高於工行(因為富國的債券投資中主要是資產支援證券,而工行的債券投資主要是國債);同時,工行的存貸款利差也要低於富國(其原因主要在於富國的貸款主要投向利率相對較高的中小企業和個人消費者,而工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企業,尤其是談判能力很強的大型企業),因此,中國商業銀行的利差是低於而不是高於美國商業銀行。另外,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存貸款利差與凈利差都有很大差異,而在中國,兩者與基準利差也大不相同,從而不能將三者混淆起來討論。綜合起來看,我們不能認為利差高是中國商業銀行利潤高的主要原因。

銀行經營是受資本約束的,這決定了銀行業的暴利只能是絕對額的暴利,而非是資本回報率的暴利。這就是說,你賺很多錢是因為你砸了很多錢,我國銀行業的平均資產回報率大概不到1.5%,全球大概是1.2%。在一些重資產企業,平均資產回報率大概都在5%~10%,而一些輕資產企業里可以達到20%甚至更高。從估值也可以反映出來,全球銀行業的估值基本上在pb1.8 左右,我國在1.2 左右,現在更低,估計不到1% 了。銀行賺錢是靠砸錢做起來的。正因為賺錢是靠砸錢做起來的,所以資本回報率就會很低,要做更多的業務必須擴充更多的資本金,賺錢效應其實很有限。

此外,我國銀行業暴利是絕對數額的過高,這不是單一利差所引發的。我國的信用市場不發達,社會近乎90% 的業態是通過銀行業實現的,其他所謂的信托、證券等金融業態,混到最後都成了銀行的小妾,依附於銀行而存在,間接融資的比重如此之高的背后是銀行一家獨大地位的體現,這最終形成了極強的擠出效應,並嚴重擠壓了其他金融業態的生存發展,也使得銀行業的絕對利潤額顯得特別大。銀行業為什么能一家獨大?原因很多,其危害也很大。最大的危害是讓中國進入了所謂無違約率的金融信貸化趨勢,整個社會陷入了借新還舊“擊鼓傳花”的遊戲,泡沫不斷增加,風險不斷聚集。事實上,在一個沒有違約的市場里,資金的遊戲必然是零和博弈的,因為資金最終是通過實體創造收益來體現金融成本的,一旦實體無法覆蓋金融成本(利息和股息)的時候,還要保持零違約的結果,只能是借更多的錢來還之前的錢,這個時候,資金追逐的遊戲就是典型的“擊鼓傳花”, 風險最終也是不斷累積的。

再衍生下去解釋,在一個零違約的市場里談資產管理,談直接融資,本身就是很扯淡的事情,為什么呢?因為零違約只能是間接融資干的事情,只能是銀行干的事情。所謂資產管理也好,證券化也好,本質都是在有風險的市場里的定價過程,而零違約的背后其實就是風險無法定價。在一個風險無法定價的市場里,只能比拼收益率,談什么證券化呢?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