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錢震宇專欄】用腳投票的台灣青年

錢震宇 2017-03-15 17:40

台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陳雲英,也是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的夫人。她在北京出席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了這段話:「青年人是最敏感、最願意把命運放在自己手裡的群體。很大一部分青年會採取理性的行動,到哪個地方去對他的人生發展好,他用腳投票,最近五年來台灣青年人用腳投票的人數在急劇上升」。

這段話,徹徹底底衝擊了我的思維,也殘酷的點出了台灣青年所面臨的無奈與現實面。陳雲英的話對不對,當然對,而且是很實際的現狀,外界很難否認;然而,在台灣卻同時有另一種現象,就是具有強烈本土意識的青年,用在地經濟、回鄉服務的話語,抗拒與大陸之間的聯繫、互動,無形中其實是加深彼此認知上的落差與鴻溝。

我分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實務層面。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與學生及青年創業者聊。他們經常反映,缺乏對對岸市場的認知,也沒有管道,更難跟對岸地方政府的官員對上話,導致缺乏信任,更別提互助、合作。而政府完全沒有辦法提供他們足夠的資訊來了解,更別提會提供任何協助。

談到大陸,他們普遍的反應是「市場大、機會多、起薪高,但風險也高」,對他們來說,雖然大陸是所謂的社會主義體制,且對網路仍有諸多限制,但就創業市場來說,其實是充滿機會與資金的,政策相對台灣政府開放許多。

當我們的鼓勵青年創業還停留在呆板的青創貸款、免費的創業諮詢課程跟一大堆繁瑣的創業表格時;對岸的青創早已提升至國家重點政策,從上到下、各省市傾全力在拚比,給租金優惠、給創業金、給空間、甚至給予減稅措施。這點不但讓中國大陸跳脫出以往都是國企僵化的政府體系,更帶動年輕人自我實現、創業的渴望。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後,接受記者提問時表示,這 3 年多來,每天有 4 萬個以上市場主體註冊登記,就相當於每年 1000 多萬。我和一些外國領導人談到這件事,他們都很驚訝,這都相當於他們國家這些年來的中小微型企業的總量。現在鼓勵青創的城市早已從大陸一線城市,拓展至二、三線城市。

第二個層面是政治層面。大陸科技部長萬鋼說,台灣青年已經融入了大陸青年的創新隊伍,「我經常問他們碰到什麼困難?他們的困難,基本上是融資、市場、創業輔導等方面。目前各個眾創空間的創辦者也給他們很多支持。我想大家榮聚交會在一起會更好,我們的所有政策都是一視同仁。」國台辦也多次表示歡迎台灣青年赴大陸創業、就業、就學,增進彼此認識。

也因為如此,部分台灣青年認為大陸的利多政策或優惠政策是另一種「統戰」手法,以至於極力抵抗,甚至用意識形態來界定是否「愛台」。然而,就像陳雲英所言,「青年人是最敏感、最願意把命運放在自己手裡的群體」,他們知道島嶼社會的經濟必須向外拓展,同時創業是最需要資金及機會的,所以有機會當然往大陸闖。

這趨勢從你我身邊朋友一一都轉往大陸工作、創業可見端倪,不是他們不想回家、也不是願意離鄉工作,而是大陸所給予的薪資確實比台灣高上許多,有更多的發揮空間,這無關政治,而是經濟本質。

讓人擔憂的,是隨著愈來愈多青年人赴大陸創業、就業,這樣的現象恐怕會產生所謂的「階級落差」,有能力去大陸工作的青年跟留在台灣工作的青年,其收入有了差距、認知上產生歧異,甚至彼此齟齬,造成對立。

「社會應當更開放,而不是封閉」,當台灣青年選擇對自己未來更有利的環境之時,台灣政府應當嚴肅以對,設法拿出更好的環境,用更多的誘因,歡迎更多人來。而非用一種「對岸刻意挖腦礦、搶人才」的逃避心態,來指責這些用腳投票的青年,甚至用政策阻絕,否則只怕台灣的競爭力會隨著愈來愈多隻腳的離開而流失殆盡。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