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屬交易 中國正逐步蛻變為定價者?
鉅亨網劉祥航 2017-03-02 18:35
出於對中國基礎建設計畫的預期,大連商品交易所 (DCE) 鐵礦砂價格,在上周來到創紀錄的高點,而澳洲現貨價格,也在不久後躍升。有那裡不對嗎?在過去,這個發展方向總是反過來的。
據《CNBC》報導,中國在商品價格設定上的影響力正不斷增長,無論在現貨或期貨市場,特別是像銅這類的大宗交易商品,往往被視為經濟健康的晴雨表,而中國在這方面的影響力也在加深。
花旗 (Citi) 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在 2 月 19 日一份報告中,他們提到,「過去 2 年中,全球金屬價格發現的驅動因素,已經轉移到東部。」
中國爭取定價權
過去長期以來,做為從鐵礦砂到大豆等一系列商品的最大消費者,中國希望是個定價者,而不是價格接受者,而為了在價格發現上發揮更大作用,自 1990 年代以來,中國成立了多個交易所,像是上海期貨交易所及大連商品交易所。
2016 年 5 月,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重申,將爭取中國在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不過,中國的期貨市場上彌漫強烈的投機色彩,大量散戶充斥,帶來了價格的不穩定,而 2014 年商品融資醜聞,也打擊了整體信心。
然而,中國的影響力近年仍逐年上升。過去 6 年來,上海期交所銅的交易量增加了近 50%,現在滬銅的交易量已經超過原本全球交易重心倫敦金屬交易所 (LME)。
花旗指出,2016 年滬銅期貨合約平均每日成交量約 302 萬噸,而 LME 最積極交易的銅合約,平均每日約 150 萬噸。龐大的交易量,讓上海市場行情不可避免地溢出到國際。
中國市場各種限制仍是致命傷
Lin Asset Management 總裁 Chen Lin 表示,中國在期貨市場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他們往往只看短期,相當投機,美國交易員討厭這樣,但是它是全球趨勢,因為中國是這些金屬最大的消費者。
但這也帶來新的問題,也就是上海在定價權的缺陷,在於這些交易基於投機,而非供需關係。同時,中國商品交易市場仍受限外匯的可兌換性,法規也限制國外參與者加入。
紐約 CPM Group 商品分析師 Yvonne Li 認為,隨著中國商品交易的增長和成熟,他們的合約價格,在全球價格發現中會發揮更大的作用,但同樣地,由於市場相對封閉,也讓影響性受到限制。
Li 說:「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我仍然把 LME 做為市場活動的主要指標,我會將上海期交所做為市場情緒的指標。」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