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文件繼續聚焦“三農” 將劃生產保護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2-06 08:43
2 月 5 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世紀以來連續第 14 年一號文件聚焦 “三農”。《意見》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面臨許多重大考驗。《意見》提出,將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佈局,科學合理劃定稻穀、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提出以來,始終在政策層面獲得高度關注。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被列為 2017 年的四大重點工作之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強調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線
《意見》指出,當前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近幾年我國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開了頭、有進展,但需要在發展目標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數上再理清,在政策舉措上再加力。”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唐仁健表示,“只有牢牢把握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為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好先鋒、提供支撐,才能開闢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境界。”
《意見》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註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在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看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坦率地說不是為了多和少的問題,其內在的要求是提高質量、確保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更重要的是從整體上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整體上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去年我們糧食缺口 500 億斤,但卻進口了 2500 億斤,這是為什麼?” 陳錫文指出,這表明我國的糧食供給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市場需要的產品產不出來;二是農業的總體效益比較低,價格上缺乏競爭力,產得出來未必賣得出去。現在的問題不是總量不足,而是品種、質量、效益的結構性問題。
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種種問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主要著力點要定位在優化農業生產,加大力度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和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深化涉農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更多地依賴社會化服務發展來解決農業化學投入物濫用和過量使用難題,針對農業農村發展的突出瓶頸和限制因素設計新機制、實施新政策。”
將劃定重要農產品保護區
《意見》指出,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將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佈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優勢農產品佈局規劃為依托,科學合理劃定稻穀、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並對功能區和保護區內地塊全部建檔立冊、上圖入庫,實現信息化精準化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的中央農村工作會上,亦提出要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結構,重點建設好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設立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信息,對我國的大豆、蔗糖、棉花等重要農產品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
在進口大豆連年 “攻城略地” 的壓力下,中國大豆種植面積連年萎縮。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2015 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和總產量進一步萎縮,大豆總產量降至 1100 萬噸左右,創近 22 年新低。大豆之外,棉花和糖料蔗也各有各的難處:棉花產能、植棉意向、紡織用棉三者都在減少,而進口棉在國內長驅直入;糖料蔗,種植成本上升、種植面積下滑,“甜蜜事業”收購價逐年下跌。
而在建設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政策引導下,糧棉油糖等重要戰略農產品將獲得產區比較優勢。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此前就表示,“劃定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要順應區域產業轉移、產業升級的大趨勢,放眼今後 10 年甚至更長時期,突出生產條件、生產成本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區,突出保護東北大豆、新疆棉花、長江流域油菜籽、廣西和雲南糖料蔗等重點產區,發揮比較優勢。”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